生产要素空间视角下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2018-12-08 07:16李红丽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生产要素区域经济

李红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首先从异质性劳动力和金融资本要素方面研究了要素的空间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次以中心-外围模型为基础构建了要素集聚与经济增长效应模型,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生产要素 集聚效应 区域经济

要素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异质性劳动力集聚效应。集聚经济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劳动力在地理空间中形成的集聚效应,劳动力集聚效应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并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集聚,同时劳动力的集聚提高了当地的消费水平。与此同时,人力资本也容易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形成聚集,随着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相关学者对人力资本空间集聚的关注逐渐增强,并通过新经济地理学基本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的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实证方面,经济学家研究领域包括了人力资本的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系统的形成、企业生产率的提升等。

金融资本集聚效应。由于金融资源的非实体化特性,使得金融资源在空间中通常被同质化处理,然而从现实的区域金融发展进程来看,金融资源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和不规则性,受地理因素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金融资本逐渐形成了地理空间上的聚集效应。由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金融活动在我国区域间的发展呈显著的非均衡性,尤其东西部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金融资本的集聚有效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降低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易成本,使网络系统和相关设施更加有效得以利用,促进了企业、借贷经营者与金融机构更方便的信息交流,在提高金融机构利润空间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

(一)异质性劳动力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效应

中国劳动力流动性分析。劳动力是具有较强空间流动性的生产要素,在利益的驱使下通常会选择空间的转移。在劳动力流动的过程中,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较好、工资待遇较高吸引了较多的劳动力集聚,但由于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使得区域内的劳动力集聚程度降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家对劳动力的流动管理经历了从严格限制到鼓励流动的转变。我国东部地区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支持迅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大量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涌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

普通劳动力集聚与经济增长效应。我国的劳动力集聚状态表现为显著的空间梯度分布特征,东部地区劳动力集聚度最高,且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中部地区的劳动力聚集程度居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劳动力聚集程度最低。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力集聚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这说明国外市场对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力的集聚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本地市场效应对劳动力集聚水平的提高并不显著,还没有完全形成有效的劳动力集聚效应。但是,由于门槛效应的存在,对于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的增长能有效促进劳动力集聚;而对于劳动力集聚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区域经济的增长反而不利于劳动力的集聚。

人力资本集聚与经济增长效应。当前,国内企业主要通过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来衡量其人力资本的水平,因此国家在教育方面的经费支出逐年增加,对我国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各地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东部地区的教育经费支出最高,其次为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最低。从总体上看,我国各地区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人均教育经费具有1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西部地区的教育经费增长速度最快。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其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较高,使得该地区的人力资本发展较快,相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则对人力资本投资较少。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其人力资本水平也在逐步提升。

人力资本集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本集聚效应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要小于东部地区,但是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却与东部地区相当;人力资本集聚效应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作用较小,而人力资本效应对经济增长表现为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空间溢出效应和人力资本集聚效应的分布特征与劳动力集聚的分布特征相似,都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

(二)金融资本集聚与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金融资本集聚效应的机理分析。金融主体在空间上的合作交流形成了外部规模经济,这不仅有利于资金利用率的提升还极大地降低了融资成本。金融集聚促进了金融机构通过网络系统的信息交流,继而对实现规模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区域内大量金融机构集聚后,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也会随之增加,由于金融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邻近使交易成本有效降低,使得区域内的金融资本集聚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同时金融资本的集聚还具有显著的知识信息外溢效应。但是,当该区域内金融集聚超过一定的极限时,较高的信息成本和租金等不利因素会致使金融企业过度竞争,从而造成市场拥挤效应过大的现象,长期的不利影响会使区域内市场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在金融资本集聚的初期,区域内金融主体对外部规模经济和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并不显著,企业之间对有限的金融资源竞争较大,这对于经济的增长是不利的;在金融资本集聚的中期,区域内的金融资源增加,随之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也随之增加,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及其相关的金融政策也逐渐完善,金融资本形成的知识信息溢出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在金融资本集聚的后期,金融资本的集聚水平进一步增加,由此产生的拥挤效应将导致集聚效应下滑。

我国区域金融资本集聚现状。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其中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中西部地区银行业的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由于区域经济的差异导致我国银行业的空间分布依然不均衡,且其差异性分布越来越大。随着我国证券制度的完善,证券机构的数量逐步增长,总体上我国东部地区集聚了国内大部分的证券公司及其业务活动,并且國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保险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东部地区的保险公司及其业务占据了国内的多半个市场,发展优势较为明显,而中西部地区保险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要素集聚与经济增长效应的模型构建

(一)模型框架

1.基本假设。假设该经济模型有A、B两个,且两个经济区域在初始水平、技术、开放程度等方面相同,生产部门有C农业部门和D工业部门。工业部门需要固定和可变的投入用来生产产品,在区域内产品的交换需要交易成本,如果在其他区域销售该产品,则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的价值为p(t-1),其中p为产品在生产当地的价格,t表示产品的量(0

2.消费者行为。区域内的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可表示为:

(1)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约束条件可表示为:

(2)

其中,CM表示消费者的工业品的消费量,CA表示消费者的农产品消费量,n和n*分别表示A区和B区的产品种类,Ci表示第i中工业产品的消费水平,μ表示消费者在工业品上的消费支出比例。由于不同工业品的差异性,消费者对工业品效用最大化可表示为CM时支出最小,可由如下方程表示:

(3)

方程式中ρ表示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的偏好程度。通过对公式(3)建立拉格朗日方程函数,可得消费者在工业品上的总支出为:

(4)

由公式(4)可知,消费者在工业品上的支出可由工业品价格指数PM与消费量CM进行组合。

消费者在收入为Y的条件下,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消费需求函数可表示为:

(5)

消费者最大效用函数方程为:

(6)

由公式(6)可知,产品种类与工业品价格指数呈负相关,随着新产品的产生,消费者对原有工业品的需求下降,使得生产商之间的竞争增加。

3.生产者行为。基于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企业产品的价格对整体价格的指数影响较小,企业与该行业垄断厂商的行为相同,因此,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策略为加成定价法。根据成本函数w(F+amx),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π=pi xi-w(F+aM xi) (7)

根据公式(7)建立拉格朗日方程并求导可知,利润最大化条件下产品的价格pi为:

pi= waM /(1-1/σ) (8)

其中,σ表示工业品的替代弹性。由公式可知,两个区域的农业部门每生产单位农产品则需要投入aM的劳动量。

(二)模型均衡分析

1.异质性劳动力集聚均衡分析。利益驱使是普通劳动力实现跨区域空间集聚的主要原因,为扩大区域内企业的生产规模,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劳动所有者通常采用控制要素的投入量和增加消费规模的方式。在该模型中,假设区域A的劳动力数量为F,则区域B的为F*,区域内劳动力数量不发生变化,普通劳动力空间流动的方程为:

&L;=(W-W*)sL (1-sL) (9)

由此可知,当&=0时表示区域内劳动力的空间流动不发生变化,劳动力分布在长期内保持均衡。那么区域内的劳动力数量与产品的种类呈正相关,因此A、B区域内的消费总支出与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工人的工资总和相同,可表示为:E=wA LA+WL;E*=wA L*A +W *L*。则模型中消费者的总支出为:

(10)

当区域内劳动力分布均匀时,区域的消费支出比例S为:

(11)

由此可知,支出比例是农业与工业劳动支出份额的平均值,区域内工业劳动力集聚程度越高,其收入和支出水平越高。

2.人力资本集聚均衡分析。人力资本具有较高的空间流动性,基于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溢出效应,在模型中引入创新部门和人力资本。假设两个区域的人力资本数量相同,劳动力总量为1,研发人员的创新效率与自身知识存量K相关,则区域N内的知识存量KN为:

(12)

其中,h(i)表示劳动者i的人力资本,β表示劳动者在知识创新方面的互补程度,η表示AB区域之间的知识溢出强度。假设长期时间两区域创新资本的成本等于单位资本回报率,区域内经济处于平衡状态,在此条件下可得出增长率gA=gB和总支出S分别为:

(13)

(14)

由公式(13)、(14)可知:当区域内经济处于平衡状态时,区域之间知识溢出水平的提高将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当区域之间完全溢出效应时,长期经济均衡增长率将取得最大值。

3.金融资本集聚均衡分析。假设金融部门资本由劳动力创造,部门内存在完全竞争,在均衡条件下经济体的总收入为:

(15)

A、B区域内的总支出为:

(16)

其中, LW表示金融资本的集聚水平,δ表示金融资本的折旧率,KW表示总的资本存量,aF表示劳动力单位。由公式(16)可知,区域内的总支出受劳动力水平、资本存量和资本集聚水平的影响。当區域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资本的平均收益率为(ρ+δ)aF,在此条件下可得出资本集聚的水平为:

(17)

因为公式,说明随着总支出的增加,金融资本的空间集聚水平具有市场放大的效应。

对策建议

为保证异质性劳动力和金融资本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我国中西部城市应加快基建步伐,促进劳动力集聚,推进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进程。其次,从各方面提高我国中西部地区对人力资本的集聚能力,重视区域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区域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最后,合理布局我国的金融资源,使区域内的金融资源维持在稳定的范围内,增强金融资本集聚的知识信息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周雪娇.基于空间视角的内蒙古区域经济差异化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6

2.郭凯江,黄明凤,董春风.空间及非空间效应下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24)

3.于绯.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影响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理论机制综述[J].商业经济研究,2016(19)

4.杨蕾.基于空间视角下我国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6

5.欧金朝.生产要素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探求,2016(3)

6.叶帅.我国地方政府合作的区域特征与运行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生产要素区域经济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