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大学生师德教育路径探析

2018-12-08 17:44李楠崔建伟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7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生

李楠 崔建伟

摘要: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肩负着为社会和学校输送优良师资后备力量的使命。而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不仅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关系到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因此,师范院校作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起点,应更加积极探索和拓展现实有效的教育路径。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生;师德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做好教师,要有道德情操”,这再次明确了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师范院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如何做好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针对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在师德培养方面的现状,师范院校仍须继续研究和探索,不断优化师德教育路径,提升师范生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一、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师范”一词来源于“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其中“身正”指的师德方面的内容。师德教育作为意识层面的内容,对教师在未来教学和生活中的行为和态度具有重大导向作用。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储备力量,不仅要拥有扎实的学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才能真正担当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我国培养出具有优良品质的下一代。

结合我国师范生的师德状况,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在师德培养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师德的认识不到位。在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师范院校和师范生往往只重视教师培养或教师职业的实用价值,而忽视了教师培养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造成师范生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存在着价值偏差。其次,师德教育的内容不全面。师德教育的内容应是多维度的,在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就明确指出教师专业的三个维度,即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而专业理念与师德占据首要位置。但是,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在进行师德教育时往往把重心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训练上,忽略了最重要的师德教育,结果导致了部分师范生高知、高能、低德的畸形发展。最后,师德教育方法和途径单一。传统的师德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灌输和说教教育,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参与,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得本应丰富感人的师德教育流于形式,同时学生们独立思考和表达自我的空间被挤压,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们的内心体验。师德教育的方式,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自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发展。

因此,伴随社会发展及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我们对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基于师范院校和师范生更长远的发展,我们应从师德培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上进一步探究,将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二、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路径

(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因此做好课堂师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首先,要丰富师德教育的内容。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外,师范院校更应补充专业理念和师德方面的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的学科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中,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積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设教师职业道德课为着力点,加强学生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观教育,尤其是教师的责任意识、理想认识和价值认识,从而养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其次,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角色,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所以在师德教育中,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教学方式由灌输说教式向培养启发式转变,给与学生更多自我思考、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的空间。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师生间双向的沟通机制,帮助学生完成师德养成的内化建构。只有学生有了主体自觉和自由参与,师德才能真正养成。最后,增加教育评价方式。在绝大多数高校中,师范生的教育评价方式多以期中、期末的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也以课本上的原理性或规则性概念、简答和论述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师德的养成情况。所以,师范院校在课程教学评价中应增加师德养成的评价,比如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考查学生的日常表现。这样的评价机制,不仅可以更科学更真实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也可以提升学生们师德养成意识。

除了课堂教学,师德教育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师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且阶段性的工作,它由“知、行、意、情”四个环节组成。“行”指的就是学生在完成知识认知和情感培养后的实践行为,这既是师德教育的方法,更是师德教育的目的。正如克雷洛夫所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和尚的桥梁。”在前期课堂的师德教育中,学生已经完成了知识和情感的积累,但是缺乏实践的考验。因此,在践行师德教育时,师范院校应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教育教学生活的前线,通过体验实际教学和工作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反复探索和思考教师的职业角色,完成“师德自证”的过程,让他律逐步转化为自律,这样才能在实践与问题解决中完成职业信念的内化和强化。

(二)校园文化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高校校园文化是师德工作的最佳载体,也是大学精神的体现,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师范生的主要基地,应积极建设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的育人环境,发展具有师范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物质文化层面,师范院校可以通过校园空间文化的建设,重点发挥外在环境的熏陶和渗透。比如建设师德文化长廊、创建教育名言墙、竖立著名教育家的雕像等,一方面通过优秀教师事迹、教育家雕像和教育名言让学生见贤思齐,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也可借助反面事例,时刻警醒学生引以为戒,不断反思自省。此外,物质文化建设还有很多方式,如开展班团活动、举办主题宣传周,制作微视频等等。总之,应积极发挥师德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宣传和熏陶,将师德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体空间、社区空间和网络空间,营造“师范无小事,事事是教育”的师德教育氛围 ,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精神文化层面,我们要做好传统文化和法制文化的有效结合。中国自古以来就尊师重道,这不仅是中国师道文化的精神追求,更是师德法制建设的时代要求。一方面,师范院校要注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积极弘扬中国师道文化。比如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开设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专题课程,并借助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此外,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师范院校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创建自己的公众号,推送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和知识,从而与课堂教学形成“线上线下”双课堂。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还应注意一点,那就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技巧性,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这样学生就可以同时受到正确的三观教育和情感教育。

另一方面,切实加强法制文化教育。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均重点强调了我国的法制建设,师范生的法制素养是他们未来依法执教的前提。就目前我国师范生的法制教育现状及社会中出现的一些关于教师的负面新闻,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教育法律法规缺少必要的了解或畏惧感。因此,师范院校应意识到师德培养中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课程设置上不断优化学生的法律知识结构,提高师范生的法律素养,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法律体系,形成以宪法为核心,各种基本法为支撑的法律知识结构体系,这样未来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依法执教。

(三)教师培养与学生培养相结合

最传统、最直接的师德教育方式即为人师者的表率作用。因此,在师德教育中,师范院校要做到教师培养和学生培养两手抓,共同提高师生的师德水平。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好老师的“四有”标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我国教育现状为教师职业提出的标准。师范院校在师德教育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新时期的“四有标准”进行建设和规范。

一方面,師范院校要严格把关教师队伍和师范生的政治方向,紧密跟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时刻学习政策理论和系列讲话精神,防止中途掉队。要把控教师行业准入标准,将师德纳入行业转入的重要指标。在教师进入行业后,院校更应制定全面的制度体系,搭建起全面的教师培训和考核制度,将师德考核贯穿到整个过程中。针对教师个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丰富学识的同时,积极提升个人魅力。教师的魅力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模仿,成为学生内生长和前进的动力。

另一方面,在发挥师范院校专业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外,师德教育还应积极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支专门力量,是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直接管理者,他们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且受到学生的普遍信赖,所以师范院校的辅导员更要当好学生政治思想和师德养成的引领者。做好这个角色,需要辅导员一要坚定政治立场,二要加强理论学习,三要注重工作研究,这也应始终贯穿到学生思想政治和师德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师范生作为我国未来教师的主要储备力量,其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师资队伍的水平和教育事业的质量。因此,师范院校要正视我国师德教育培养的现状,并积极面对问题,多思考,多实践,探索出切实有效的师德教育路径,从而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师德水平,为我国教育行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匡列辉.论教师主体师德修养教育的内化建构[J].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科学版),2016,(5).

[2]张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管理观察,2016,(33).

[3]胡忠仁.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生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