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军
根据我国肿瘤监测网数据显示, 近几年肺癌的发病率均处于前3位。根据肺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肺内型和肺外型,其中纵隔型肺癌是肺外型的一种特殊类型, 原发于肺内, 位于纵隔部位。由于纵隔部位特殊, 该部位的肿瘤来源较多,较易发生混淆, 从而耽误临床治疗和诊断[1]。目前术前的评估主要依靠血液、影像学、病理穿刺等。近几年来影像学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 使得CT和MRI在临床工作中发挥较大的作用。考虑到目前纵隔型肺癌的CT和MRI影像学对比研究较少[2]。本文拟通过病例回顾的方式收集2008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15例纵隔型肺癌患者进行分析, 探讨CT及MRI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20例纵隔型肺癌患者, 患者通过手术获得病理确诊纵隔型肺癌, 男12例, 女8例;年龄35~76岁, 平均年龄(52.85±18.25)岁;病理类型:8例鳞癌、6例小细胞癌、6例腺癌;主要症状:胸痛6例、痰中带血丝4例、发热3例、11例咳嗽、12例咳痰;12例中央型肺癌, 8例周围型肺癌。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X线、胸部CT、MRI检查。
1. 2 仪器 GE公司的“新飞天”DR机、GE公司的64排螺旋CT、1.5T 高场MRI;造影剂优维显。
1. 3 方法
1. 3. 1 X线 进行正侧位胸片, 范围为:第7颈椎至到肋膈。
1. 3. 2 CT检查 仰卧位, 扫描范围为:肺尖扫描至肺底。平扫后, 注射优维显(300 mgI/ml), 注射速度2.0 ml/s, 总注射量保持为100 ml, 注射后第60秒行扫描。
1. 3. 3 MRI检查 常规矢状面SE序列T1WI成像和横断面T2WI成像以及快速SE序列T2WI成像扫描。
1. 4 观察指标 以病理切片为金标准, 分析比较患者术前X线、CT及MRI诊断准确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1 术前X线、CT及MRI诊断准确率 以病理切片为金标准, 术前X线、CT及MRI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0%、90%、95%;X线准确率低于CT及MRI,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及MRI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20例患者术前X线、CT及MRI诊断准确率比较(n, %)
纵隔型肺癌为临床中极其少见的肺癌类型, 病灶贴近纵隔膜生长, 与纵隔原发肿瘤相似, 容易造成术前的误诊[3-8]。纵隔型肺癌除了病史询问和症状、体征排除外, 影像学检查及其重要。目前针对肺癌的影像学方法众多, 如 X线、CT及 MRI等。X线技术操作简单, 适合肺癌的筛查, 但是对于一些细微病灶缺乏有效的诊断敏感度。同样本文发现, 以病理切片为金标准, 术前X线、CT及MRI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0%、90%、95%;X线准确率低于CT及MRI,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及MRI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CT及MRI在诊断纵隔型肺癌中均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CT为无创、高效的检查方法, 可以通过动态对比, 观察肺癌患者手术前后、化疗不同时期的病灶变化情况, 此外通过CT血管造影(CTA)检查可以判断肿瘤病变与肺血管、周围组织的关系, 为手术医生制定术前方案提供重要的信息[9-13]。此外还有研究指出, CT可以观察病灶与支气管累及情况, 观察肿瘤边缘、纵隔淋巴结是否肿大, 有无肺不张等。MRI在诊断肺癌中也具有其特殊优势,具体表现在可清晰观察肿块侵及胸壁、胸膜及胸椎的情况。此外MRI检查对人体无放射性。
综上所述, CT及MRI诊断纵隔型肺癌准确率高, 术前可以为医生提供丰富的影像学信息, 两者影像学表现具有互补, 可有效提高有效检出率, 为腹部创伤患者提供科学的诊断治疗依据, 促进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