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培宏
山西玉通道桥建设有限公司 山西忻州 034000
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公路、桥梁等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相关施工单位必须能通过对各类新型技术的应用来达到提升此类工程施工质量的目标,同时提升上述公共交通设施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本文主要针对公路工程的开展进行研究。相比较于传统的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来说,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能适应更多的施工环境,同时具备较大的承载力和较小的噪音,这一技术的应用也能有效制约传统成孔过程中存在的塌孔、排浆等问题,从结构及功能两方面对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改善。结合上述内容,针对旋挖钻孔灌注桩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在后续内容中进行深入探讨。
对于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所要使用到的各类设备来说,应由专人对这些设备的运转状况进行检查,分析其中是否存在隐患,若发现问题则应及时进行维护,避免实际施工过程中因为设备无法正常运转而影响施工质量及施工现场安全性[1]。对于这一施工过程中所要应用到的材料来说,施工方应在材料进场之前完成对其规格、质量等的检查,检查结果满足要求后才能投入使用,避免材料质量对公路工程整体施工质量产生影响。
在实际施工之前,相关人员应针对施工场地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其周边环境,结合调查所得数据对可能影响钻孔施工的因素进行研究,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施工场地调查及研究的背景之下,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在实际施工过程之中,钻孔桩位置的确定主要是建立在施工图纸及对施工现场的精确测量之上的,施工方可以通过经纬仪等仪器来确定桩基位置和控制点,同时保障误差不超过10cm即可。
护筒埋设的规范性是保障这一施工工序整体质量的基础。以厚度为10mm钢板卷制作而成的护筒为例,埋设过程中需要将范围控制在黏土层1米之内,深度不能大于3m,且高出原地面20-50mm之间。护筒中心应与钻孔桩中心重合[2]。
首先,施工人员应针对泥浆原材料进行选择,确保泥浆在浓度、粘度等指标上都能满足要求,实际施工过程中大多使用膨润土来完成这一操作。其次,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应保障护筒内泥浆面高于地下水位,两者之间的差值应大于1m,若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其他因素所导致的水位涨落,那么泥浆面则应高于最高水位1.5m以上。最后,在混凝土浇筑之前,泥浆的最大含砂率应保持在8%以下,粘度则应保持在28s以下,施工方应在此基础之上选择易出现渗漏的土层进行孔壁稳定作业。
在成孔过程中,施工方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1、保障桩基定位的准确性、垂直型和稳定性。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施工人员应能在控制钻机导杆中心线、回旋盘中心线及护筒中心线等位于同一直线之后,通过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来调整旋挖钻机垂直度。2、保证机座稳定、平整。这一点是确保钻孔质量的必然要求,通过将转盘中心与护筒十字线中心对应起来,进而在此基础上注入稳定液,钻孔施工过程自然能为后续施工步骤打下良好的基础。
钢筋笼的有效安装能是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能达到相关标准要求的主要渠道,在这一过程之中,施工方可以选择单面搭焊接的方式来完成具体施工。施工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钢筋笼的制作应在施工现场完成,为了确保钢筋笼能在旋挖钻孔灌注桩中发挥出预期作用,相关工作人员应针对螺旋筋、主筋等进行加固,并通过各项参数对钢筋笼制作的规范性进行检查。其次,相同截面钢筋接头应保持在纵向钢筋总数的50%以内,主筋间距的允许偏范围为-10mm到10mm,螺旋筋间距的允许偏差范围为-20mm到20mm之间,钢筋笼长度的允许偏差范围应保持在-50mm到50mm之间,钢筋笼的弯曲度应在1%以下。最后,混凝土垫块、工字型钢筋等都应设置到钢筋笼外侧,以此来保证钢筋笼安装在规格上能满足现有施工标准要求[3]。
在下放之前,施工人员首先应针对导管的外观进行检查,确保其接口处不存在质量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之上设置密封圈。在下放过程中,施工人员应保证导管之中处于中间位置、稳定的完成下放,避免导管与钢筋笼、孔壁等结构出现碰撞。
二次清孔作业应开始于孔内钢筋笼设置完成之后,施工方可以通过对正循环工艺的应用来达到清孔作业的目标,将孔底沉渣的厚度控制在50mm以下。
对于材料及设备的选择来说,施工方可以利用3mm厚的焊管来作为注浆管,并确保注浆管长度与各节钢筋笼相同,这样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保障井口焊接过程能顺利完成。在钻孔完成下放钢筋笼的过程中,注浆管则可以同时放入孔内,通过钢筋笼中提前设置好的两根桩底注浆管与孔底相接。成桩施工5d之后,施工方则可以依照由上至下、由两侧至底部的顺序来完成注浆施工,同时,注浆管桩底注浆阀在成桩24小时后可以通过清水进行冲洗,压力值控制在6-8Mpa之间。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实际的施工流程两方面对公路工程中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在后续发展过程中,相关建设单位及施工人员则应进一步针对这一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研究,确保公路工程施工质量能在这一技术的支撑之下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在耐久性、安全性等方面满足我国人民群众对于公共交通设施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