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2018-12-07 11:57郭筱雨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32期
关键词:VAR模型货币政策有效性

郭筱雨

摘 要: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于一个国家的金融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货币政策影响产出的渠道有多种。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实施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有效性和流畅性。鉴于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特点是我国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的,所以本文主要研究货币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和流畅性。从理论成果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对目前已有的国内外学者关于以信贷传导为中介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尝试对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之后利用从国际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等搜集到的近几年的相关数据,运用EVIEWS6.0软件使用VAR模型对信贷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从而验证相关理论结论。

关键词:VAR模型;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2.060

1 前言

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调节发挥着支柱作用。货币政策能否有效作用,是由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流畅性,以及传导机制能否有效实施等因素来决定的。每个国家货币政策都是在本国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中运行的,因此每个国家都针对自己独特的经济金融环境以及研究方向创新了多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所以尽管国外货币金融学中有多种可以借鉴参考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研究,但由于我国在不断地深化改革金融体制等原因,国外和我国在经济金融环境现状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仍需结合我国金融体系特点进行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

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我国的金融体系是由银行主导的,即我国居民和企业大部分是通过银行进行融资融券的,也就是说信贷渠道为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持。另外,随着金融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宏观调控机制的不断变迁,金融领域的各方人士也对通过信贷传导机制进行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越发关注。因此在当前局面下,我们需要重点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作用原理及有效性。

2 文献综述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内外的学者们针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存在性、传导的具体路径、传导的作用强度以及传导需要的外在条件等等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理论。相对而言,西方经济学家在相关理论发展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信贷传导机制理论,而国内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理论发展不够成熟,不过也取得了很多的研究结论。

国外学者最先开始对信贷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在认可利率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强调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所以信用因素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进而提出了信用传导机制。信用传导机制包括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和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兩种渠道影响货币政策。这种理论的提出引起了西方经济学者第一次对信贷传导方式的热烈讨论。1993年日本学者Ueda通过研究日本相关的经济数据,发现日本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并且该渠道传导效果十分明显。

国内学者的许多相关研究也有很多针对中国国情的研究结论。李斌(2001)通过对1991-2000年的季度数据用多元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和货币政策三者密切相关,其中信贷总量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更大。周英章、蒋振声(2008)通过VAR模型发现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除了货币数量渠道起着显著作用外,信贷渠道的影响也不能忽略。

从历史上国内外各位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信贷渠道的确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另外结合我国是由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这一特殊国情可以看出银行信贷渠道尤其在我国占据着重要位置。银行信贷渠道指出,M→L→I→Y。(其中M表示货币供应量,L表示银行贷款量,I表示投资,Y表示产出。)假设中央银行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减少银行准备金,从而银行可对外贷量L减少,投资下降,最终引起GDP下降,即产出Y减少。考虑到我国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这一实际情况,本文以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为理论基础,进行以信贷传导为中介的针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3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

本文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即VAR模型分析以信贷为中介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在做变量选择时,主要考虑将广义信贷规模L、通货膨胀率以及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变量。

其中我们不采用过去在讨论货币传导机制时常常使用的狭义信贷规模来作为衡量货币数量的指标,而是选取广义信贷规模L作为变量的原因在于:随着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的多样化,不仅银行可以进行信贷,主营贷款的公司、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等等也能为需要的公司企业提供融资融券服务。因此结合实情我们这里采用广义信贷规模作为指标进行实证检验。另外考虑到数据的可测性,本文用社会融资总量扣除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的余额来表示广义信贷规模L。GDP指的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用CPI的定基指数表示。本文采用2010-2016年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区间,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统计局等网站。

3.1 平稳性检验

建立VAR模型对所需要的数据要求为数据应该是平稳的,所以首先利用Eviews6.0软件对三个变量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数据的平稳性。通过对各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值的检验知道,GDP、CPI和GRZ的未差分ADF在显著性水平分别为1%,5%,10%时的p值均大于0.05,表明它们都有单位根,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是,这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ADF的p值都小于0.05,这表明它们的一阶差分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各序列的一阶差分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3.2 Granger因果检验

VAR模型方程为:yt=A1yt-1+…+Apyt-p+Bxt+μt

其中,y为k维内生变量列向量,xt为d维外生变量列向量,p表示滞后阶数,T表示样本个数。k×k维矩阵At…AP和k×d维矩阵。B是待估计的系数矩阵。μt是随机误差项。

用Eviews6.0软件建立相应的VAR模型。然后根据建立的VAR模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时滞后阶数和建立模型时的滞后阶数保持一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条件下,对GRZ和CPI,p值分别为0.0424和0.0000,因此拒绝GRZ、CPI不是GDP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说明CPI和GRZ是GDP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GDP的变化受到GRZ和CPI的变化影响。

3.3 检验结果分析

我们通过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分析出:GDP和GRZ、CPI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广义信贷规模、通货膨胀及产出之间互相影响,说明以信贷渠道为中介会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造成影响。

4 结论和建议

根据上述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信贷为中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确实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因此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不佳必然和信贷渠道传导的不通畅有着一定的联系。而根据上述分析知道,信贷渠道传导不畅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货币供应量对银行对外贷款量有效性不强和对外贷款量对投资、消费的影响不强。

针对可能存在的几种原因,提出以下建议:

(1)增强银行业的自由竞争,减少银行业的垄断行为,尽力创造完全竞争市场。但是实际上,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还不发达,大部分借贷行为都是由银行间接向金融机构贷款完成的。除此之外,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有绝大部分的银行性金融资产,银行业仍处于不完全竞争环境下,严重阻碍了信贷渠道的流畅性。因此通过鼓励银行与银行之间进行充分而广泛的竞争,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和运作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完善银行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散加强制约能力等等方式,促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运作。

(2)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等方式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我国现行的银行信贷管理体系在监管使用信贷资金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风险意识不够,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技术不强,导致部分信贷资金借贷给了效益不好的企業,因此导致了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上升。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使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性变长,信贷资金流动性变差,信贷结构也受到影响变得不平衡,最终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因此要加强不良资产方面的管理。

(3)进一步推进发展货币市场、资产市场的建设,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目前我国股票、债券市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要加强推动这些直接融资模式的发展,扩大金融机构的债券发行规模,同时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性,为企业贷款提供更多的方式和可能性。

(4)针对货币政策传导时信贷渠道的时滞性进行关注,并对造成的原因进行整改。货币政策的发布到实体经济接收发生作用需要时间,从贷款到投资影响GDP的过程中也会有滞后性,因此要注意把握信贷政策实施的时间,要考虑到它不能马上发生作用这一性质。我国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更是对此造成了影响,由于不完善的信用制度,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很难得到有效实现;另外,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较慢也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时滞较长的原因之一。

(5)加强金融监管。对银行的理财产品、小额贷款公司等采取一系列的约束措施,同时注意货币政策工具例如公开市场操作的运用,加强控制广义信贷规模,从而保证货币政策有效性。

(6)优化已有的金融机构信贷结构。各种不同区域、不同经济体、不同行业之间均存在着不合理的信贷结构阻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通过利用财政手段,再贷款手段等等进一步增强信贷政策在信贷资金方面的引导,对信贷区域结构和期限结构进行优化改革,从而加强信贷渠道的流畅性。

(7)推动建立良好的征信体系,保证金融环境的良好运行。要进一步丰富采集信息的渠道,除已有的征信采集内容外,也要注意将个人日常生活费用的欠款、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程度进行量化并且加入到征信体系中去,进而营造诚信环境,降低借贷投资时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斌.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07):10.17.

[2]周英章,蒋振声.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J].金融研究,2002,(9).

[3]齐峰.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及有效性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4]王铭利.影子银行、信贷传导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一个基于微观视角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04):173.182.

猜你喜欢
VAR模型货币政策有效性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