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
摘 要:目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延续,总体出现复苏缓慢、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旧严峻,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的选择。但是目前国内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去,利用熵值分析方法对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估,发现东道国的外资政策对投资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熵值分析法;对外直接投资;环境评估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2.024
1 问题的提出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对外投资和发展的黄金机遇,标志着国内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面临新的局面。从国内环境来看,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际竞争优势日益突出。2016年中国人均GDP达到8877美元;2017年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态势逐渐稳固,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一大步。从国际环境看,发达国家继续复苏,新兴经济体继续崛起。全球投资动力是由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双轮驱动的;世界新工业革命正在深化,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跨国投资增长的主要引擎;全球资本竞争导致各国竞相投资便利化措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了振兴实体经济已在欧美等地区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这些有利于我国海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国际竞争的愈发激烈,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格局不断改变,我国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解决难度愈发加大。然而,我国对外投资经验的缺乏,使得保护手段和保护能力都亟待增强,企业缺乏有效的环境评估能力与风险防范意识,企业“走出去”发展理念面临风险,同时也引发了民众产生“一带一路”战略是否能顺利实施的疑惑与担忧。因此,分析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评估,是十分有必要的。
2 对外直接投资环境的评价分析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开始向海外市场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本部分根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分析了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的主要因素,采用客观熵值法构建对外直接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使整个评价过程更加科学。
2.1 对外直接投资环境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带一路”的战略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对发展地区的投资环境进行分析,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目标的重要一步。本次研究对“一带一路”下对外直接投资环境的因素进行探究,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2.1.1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可以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一国内部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可以用市场潜力、利率水平、市场规模和劳动力成本等指标来衡量;另一层涵义是指一国经济的外向程度,一般用来反映该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本文选取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市场潜力、劳动力成本等作为经济环境因素指标。
2.1.2 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可以说是一种“软环境”,是指东道国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基本特性。就短期而言,社会文化环境并不一定会对跨国公司产生较为本质或直接的影响;然而从长期来看,社会文化环境却依然会对国外的投资者产生一些潜在的或间接的影响。本文所选取受教育水平、工会力量、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是否存在冲突等作为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指标。
2.1.3 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对调整投资者关系、保障投资者利益、调节投资者行为有重要的作用,是体现东道国投资环境优劣的 “风向计”和“晴雨表”。不论是经济环境,还是政治环境,这些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因素一般都会通过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本文选择三个法律环境的指标:法律完备性、法规障碍和外资政策。
2.1.4 政治环境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通常含有特殊的政治目的,例如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对某些国家进行援助,为了完成国家的整体战略布局而进行国际经营等。因此,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的优劣对投资环境来说非常重要,直接关系着对外直接投资能否很好的帮助国家实现战略目的。本报告所选取的政治环境指标包括政治的稳定性、核心领导的更换率、政治制度的影响、军事稳定性、腐败程度。
结合以上因素建立相关模型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直接投资环境建立相关模型,如图1。
2.2 投资环境评价的熵值分析
熵值分析法就是一种根据信息理论中熵的概念,运用熵对多个投資环境评价方案中的各个评价指标进行赋权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的基本过程为:依据多个投资环境评价方案的各个环境因素指标向评价专家提供的信息量大小,从多个评价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评价方案。一般来说,提供的信息量越小,对方案的贡献也就越小,出现不确定性的可能性就越大,熵值就会越大,进而表现为指标的权重越小。
依据评价专家的评和分客观数据共同来确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评价决策矩阵中的参数,按照步骤完成对外直接投资环境评价决策矩阵的标准化处理,最终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信息熵和差异系数(如表1)。
根据熵值分析法可以发现,外资政策对“一带一路”对外投资环境的影响因素最显著。
3 对策建议
一是加快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破除“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普遍缺少既懂专业知识又了解所在国语言和宗教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的难题,应允许和鼓励国内普通高等学校与民族宗教类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学科共建、学分互认等方面的探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办学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加深普通高校学生对于民族、宗教问题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适度丰富外语教学的语种设置,加快培养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是为“走出去”企业搭建培训及咨询平台。应将为“走出去”中国企业搭建驻在国民俗和宗教方面的培训及咨询平台融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过程,帮助企业聘请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或为职工提供民俗和宗教知识培训的能力,不断增强驻外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避免在海外对峙和冲突事件中往往首当其冲。
三是鼓励开展国际民俗和宗教交流。为避免和减少民俗宗教问题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可能造成的干扰和破坏,有必要适度加强我国民俗和宗教机构的对外交往,这既可以增强我国企业对国外民俗和宗教禁忌的了解,有助于降低冲突爆发的风险;又可以帮助沿线国家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增強各国政府提升自身经济效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提高企业本土化运营程度。坚持本土化运营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取得新进展和大型跨国公司快速成长的一项重要经验,完全可以供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学习借鉴。除可以增加当地就业,帮助企业更好地融入所在国市场以外,坚持本土化运营还为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助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深入了解当地民俗和宗教禁忌,降低“文明的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五是建立多轨应急联络沟通机制。应尽早与相关国家探索建立多轨应急联络沟通机制的可能性。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间应急联络沟通机制在化解民俗和宗教信仰冲突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两国政府的主持下做好解释和调停工作,避免局势失控;另一方面,要努力在两国企业界、学术界、宗教界、民众中培育互信,搭建应急联络沟通机制,对官方渠道形成有益补充,力争在政府间沟通难以取得实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民间渠道将中方人员安全撤出危险地区。
参考文献
[1]王培志,潘辛毅,张舒悦.制度因素、双边投资协定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板数据[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34(01):5.17.
[2]刘晓凤,葛岳静,赵亚博.国家距离与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投资区位选择[J].经济地理,2017,37(11):99.108.
[3]许陈生,陈荣.东道国领导人任期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直接投资[J].国际经贸探索,2017,33(11):93.112.
[4]乔章凤.“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跨国投资的风险及防范[J].国际经济合作,2017,(11):72.74.
[5]范硕,何彬.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模式研究——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J].亚太经济,2017,(06):28.37+185.
[6]刘秀玲,罗毅.上市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持续时间的地区差异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7,(06):109.120.
[7]杨淑霞.李键.“一带一路”中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邻国效应[J].经济管理,2017,39(11):6.20.
[8]张金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新格局: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并重[J].国际经济合作,2017,(05):31.35.
[9]周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基于东道国视角的实证分析[J].对外经贸,2017,(04):73.75.
[10]彭继增,柳媛,范艺君.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7,37(04):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