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雪莹
老舍先生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讲述了旧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它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了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是一个老实人。他的身上有普通人的很多共性,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懦弱的一面。祥子映射到现实中,便是普通大众群体的代表,而从祥子的堕落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的整体堕落。
一个人的性格绝对不是单纯能用好或坏来形容的,祥子也是如此。祥子性格中的所谓“好”和“坏”的因素,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好”或“坏”。例如祥子是要强的,但也正是祥子要强的性格,使他一定要有一辆自己的车又不愿求人,以至于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失去车的时候会痛不欲生;祥子是爱体面的,但也正是祥子好体面的性格使他不愿意把自己与虎妞“偷情”的事实闹大,使祥子最终迈入使自己痛苦的婚姻;祥子拥有健壮的身体,但也正是他健壮的身体使他只相信自己的力气,一心靠自己的踏实努力而过上好生活,从而推动了祥子在个人主义道路上的滑落......
祥子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下层的小生产者,他是健壮的、老实的普通人,但是他身上也有老中国的儿女身上的共同的弱点。祥子的不敢正视现实、自欺欺人的幻想、以及个人理想破灭以后的苟且忍让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如果生在和平的年代,“祥子们”或许可以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动荡的岁月,个人主义只能加速一个人的堕落。个人主义使祥子形成看似坚强,实则孤独的性格,这使他在打击面前心情无处发泄,从而更容易苟且忍让;这也使他在遇到爱情和温暖的诱惑下容易身不由已地一步步走进命运设定的圈套。现实、保守的思想使他认定了拉车的人生道路,没有办法跳出去。作為一个老实人,他不愿意做对不起人的事情,同时也更容易被哄骗。祥子的堕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切悲剧的发生都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祥子经过复杂的心理斗争最终屈从于现实而走向堕落。
但显然,祥子性格上的缺陷并不足以直接导致他最后的自我毁灭。从小说所处的时代分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军阀割据,战乱不断。不管是面对抢祥子洋车的兵、敲诈祥子的孙侦探、辱骂祥子的杨家太太还是剥削祥子的刘四爷、祥子都是渺小而无力的。祥子的梦想的破灭,很多程度上都是社会上的严酷环境所造成的苦难,恰巧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祥子身上。祥子“三起三落,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
剥削的人尚且如此,人人自危的观念更是树立在了每个人心中。祥子的单打独斗的性格并不是单独体现在祥子的身上的,祥子的个人主义在每个人身上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老马这个老车夫也是“祥子”,他跟祥子曾讲过这样的一段话“你想独自混好?谁不是那么想呢?可是谁又混好了呢?当初我的身子骨儿好,心眼好,一直混到了如今了,我落到了现在的样儿,身儿好、铁打的人也逃不出咱们这个天罗地网。心眼好有什么用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没有这么八宗事!当我年轻的时候,真叫做热心肠儿,那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做。有用没用?没有!我还救过人命呢!跳河的,上吊的,我都救过!有报应吗?没有!告诉你,我不定哪天就冻死!我算是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
社会上人际关系是冷漠的,在小说中祥子冒着暴雨拉车一段中,那个坐车的人完全不顾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困难,不仅没有多给一个铜板的车钱,甚至连一点同情心都没有。这是一种多冷漠的关系啊! 每个人只管自己,怎么帮助别人呢?
祥子的毁灭,是他个人性格影响的结果,更是这个社会造就的悲剧。悲剧作品总是呼唤人们共同正视生活的残酷和斗争的艰巨,以及人们精神上的各种痛苦,同时严肃地表达了与令人怜悯和恐惧的一切告别的愿望,期待着它们早日成为历史的陈迹。即使作品所描写的一切灾祸、苦难、失误等真的都过去了,悲剧——尤其是其中的杰出者——却能以其真实的描绘和严峻的思考,充满了激情的理性和散发这理性的激情,继续给人以激动和启迪。不仅记载于文学的史册上也铭刻在人们的心灵中。《骆驼祥子》就是这样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