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思政课学生“微能力”的培养与塑造

2018-12-07 05:36马晶
文教资料 2018年29期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高职学生教学模式

马晶

摘 要: “微调查”为依托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通过解读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的选择境遇,厘清“微调查”的基本特征和表达方式,理清微调查和微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期推动和实现高职学生“微能力”的培养与塑造。

关键词: 高职思政课 高职学生 “微调查” “微能力” 教学模式

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及教育部陆续出台各项工作要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高职思政课任重而道远,如何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使高职思政课“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能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能培养和塑造高职学生与微时代相适应的“微能力”,成为目前高职思政课改革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一、新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的选择境遇

为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近两年来各地高职院校在教育部的指导和动员下举行了内容丰富的教学大赛,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和初步经验,拓宽了教育教学的视野,提高了思政课教学者的教学能力。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或内外部制约因素,目前一些教学模式要落实在高职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尚需要相应的配套跟进和全面支持,需要教育教学者的不懈努力和长期探索。

(一)学生层面,高职学生与部分教学模式难以真正匹配。

高职学生是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对象,具有与本科院校学生不同的特征。首先,从生源角度看,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多元,既有中专毕业生,又有普高生,甚至还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是社会人员,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相对困难;其次,从学生学习能力角度看,一些高职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知识构成相对欠缺;再次,从学生对课程认知看,一些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存有偏见,认为高职专业课才是就业的关键。

基于高职学生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一些新型教学模式与高职学生难以匹配。例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学生课前自行完成知识学习,课堂则变成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场所,或者“问题教学模式”,即教材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模式颠覆了以往教学,有效推动了课堂教学,但一些高职学生学习能力有限,问题意识不够,难以持续有效地开展。

(二)教师层面,高职思政课教师与教学模式实施陷于两难境地。

高职思政课教师常常陷入教学创新与精力投入的两难境地。一方面,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愿意尝试或构建某种教学模式,释放课程能量,实现课堂高效,让学生对课程的获得感提升,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师在完成大量规定理论课教学的同时需要深度学习政治学、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需要及时研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重要会议精神及重要领导人的讲话精神,更新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时效。因此,高职教师往往处在矛盾之中,难以兼顾,要么被动应付课堂,要么减缓教学模式的进程或中断实施,最终还是回到以往课堂教学的窠臼。

(三)办学层面,高职实际办学条件和教学模式难以短期对接。

从高职院校普遍现实条件看,与本科院系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距,智慧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学习但无法完全实施,例如“项链模式”,该模式力促跨学科联袂授课,让经济、历史、法学、文化、国际关系等各领域教授、学科带头人联袂授课,并从各自专业背景出发,带给学生不同的学科视角,形成育人的集成效应;例如慕课、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慕课、微课、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技术的混合教学模式等,这些新型智慧教学模式震撼了整个教学领域,但要短期对接难度很大,学校和教师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提升。

二、“微调查”教学模式的基本界定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指导下,选择合适载体,运用系统方法,构建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安排活动程序,具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可操作性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但事实上,几乎没有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完成所有类型的教学,或者是为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选择的困境表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达到好的效果,是基于自身客观实际,具备相应条件,如果不切实际地照搬照抄,效果一定会适得其反。

“微调查”教学模式是以激发高职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高职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把握新时代新发展新形势,结合高职学生特点,紧扣思政课教学内容,借鉴新闻传播中“微调查”实践经验,确定“微调查”分类,以“微视频”为形式载体,引导完成学生发现和整理、体验和质疑、归纳和创新的课程学习和评价过程,实现课堂“微传播”,形成可操作、有实效、可推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既能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又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学校教学资源,操作简单,学生得到锻炼,对课程的获得感强,教师潜能得以开发,是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模式。

三、“微调查”的基本特征和表达方式

调查研究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我们党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强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赋予了调查研究以时代意义,提出了“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因而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

微时代的到来引起了教育教学的微变,调查研究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看,相对于教学过程而言,显得过于宏大且操作性不强,但是“微调查”既可以继承和发展调查研究之风,又可以真正有效地展开教学实践。

(一)“微调查”的基本特征

高职思政课中的“微调查”具有“小而美”的基本特征。“微”即“小”,是相对于传统大型调查而言的,“切口小、问题小、时间短、成本低,但“微”不仅包括“小”,还包括“深刻、真实、有趣、有效”关于功能美和效果美的“美”的意蕴。

高职思政课中的“微调查”具有“宽而精”的基本特征。本文中“微调查”借鉴了新闻传播中“微调查”实践经验,分析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受众等要素,探讨叙事结构、叙事技巧、叙事风格等知识,将新闻“微调查”融入思政课教学,拓宽了教学视野,适应学生的微生活方式,精准选取与课程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用学生喜欢的微方式表达,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揭示问题的实质,鼓励表达自我情感,从而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二)全新“微调查”的表达方式

“微视频”是“微调查”的表达方式,主要由于微视频具有短小精悍、即时拍摄、剪辑方便和传播效果好等优点。美国著名新媒体研究者杰金斯认为“未来掌控美国电视的可能是Face book或者Twitter,而不是美国广播公司或者福克斯新闻”[1]。这表明移动微视频未来将会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也将悄然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运用于课程的“微视频”完全区别于商业用途的微视频,致力于学生知识内化和激活课堂能量,限于课堂学习、课程展示或同行交流等。学生“微调查”用相应“微视频”多元表达,包括音乐形式、故事形式、采访形式、电影形式等。

四、“微调查”教學模式中学生“微能力”培养与塑造

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成长阶段,可塑性极强,高职院校思政课要抓住大学这一有利的人生阶段着力实施培养与塑造学生的教学实践。

(一)“微调查”阶段任务与学生“微能力”对应关系

与学生相关“微能力”形成对应关系,是“微调查”教学模式得以开展的前提,是学生“微能力”培养的关键步骤和核心要义。

(二)学生“微能力”的培养与塑造

所谓学生“微能力”,是相对于大规模严格意义上专门能力训练而言的。“微能力”的培养与塑造是顺应移动互联时代,迎合高职学生“小而美”的审美取向的必然。思政课优秀课程资源可以提供理论支撑,思政课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提供具体指导,学生借助某一个感兴趣的“微调查”选题进行探索并在课堂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与塑造学生各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审美能力等,这些能力中包含原有能力的强化,也包含新生能力的产生,由此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高职思政课中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再小的设想都可以照进现实。

1.学习“微能力”

一些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甚至存在一定的学习障碍,单靠教师口头强调学习重要性,往往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微调查”教学模式提供给高职学生一个学习平台和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学习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形成对学习的推动力。首先,在确立选题阶段,学生通过对课程已学知识选择话题,对原有知识进行分析和加工,这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第一步,也是知识迁移和知识重构的起点;其次,在微视频制作阶段,学生必须学习软件使用方法和视频布局和设计,这是一个颇具挑战又很值得期待的阶段,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软件拍摄、剪辑、配音、配乐等,制作完成的同时,无疑是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再次,在“微调查”中学生需要掌握传播学中叙事方式和传播要素等知识,帮助自己成就更好的微视频作品,这种需求推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微能力。

2.思维“微能力”

如今“00后”高职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变高了,归因于中国的发展和反腐工作取得的巨大社会效应,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职学生的困惑少了,他们对身边的事情和社会的负面言论会有一些疑虑和疑问,在思政课课堂上,思政课教学内容并不能完全精准反映学生的思想困惑,因而单向度授课很难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以“微调查”教学模式为依托的学生自主探究能够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思维“微能力”。其一,无论是确定选题阶段还是重回课堂阶段,学生需要具有时事敏锐度和社会观察力,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和判断、加工和完善,在评判别人作品时,需要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质疑能力等,由此学生思维在同一个教学模式中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培养和塑造,形成了不可多得的个体经验;其二,优秀的微视频作品对学生有一定挑战,小组成员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否则自己的作品难以超越其他小组。学生在作品倒逼之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得到训练和加强,部分学生还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

3.协作“微能力”

在人际关系中非知识型的能力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微调查”小组中,学生必须发展自我管理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不仅要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还要为团队提供有用意见和及时帮助。在确定选题阶段和调查实施阶段,高职学生常常会面临着多次意见不合、争论不断、多次修改的局面,他们需要保持足够的谦虚和宽容,学会倾听、学会交流,获得团队的认同和接受,同时需要承受挫折和坚持自我,学会表达、学会争辩,获得团队的支持和理解,最终形成意见一致的作品,这一过程见证了他们共同成长,培养和塑造了他们的协作能力。

4.审美“微能力”

美育不仅是党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高职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微调查”中,高职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创作中,制作出富有活力的原创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学生很显然对“微调查”的内容、题材、形式和手法有大胆的审美设计,呈现出自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取向。另外,在微视频展现和欣赏过程中,学生沟通并讨论各自选题角度、叙事结构、表达方式、技术手段等,进而讨论制作的心得和体会,从中更加能够产生别样的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无形中培养和塑造了在审美领域的艺术追求能力,显示出了开阔的美学视野,在自我创作和自我锻炼中逐步沉淀为个性化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腾云,楼旭东.移动短视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J].新闻世界,2016(3):41-43.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冯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J].高校理论战线,2011(3):13-15.

[4]柴素芳,沙占华.微电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载体:以河北大学微电影教学法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5(10):44-48.

猜你喜欢
高职思政课高职学生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