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内涵·路径·机制

2018-12-07 05:36傅志平
文教资料 2018年29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高职院校

傅志平

摘 要: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它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涵作了新的诠释和指引。在新形势下,以培养技术类、实用性、应用型的人才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在“立德树人”教育上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将为大国工匠的培养奠定基础。本文从时代内涵、实行路径、实现机制三个方面对“立德树人”进行阐释。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立德树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之根本任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予以确定,在高校中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最终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时代和改革赋予高校的一项重要责任。可见政策中的立德树人将“办什么样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些问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明确的解释,这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二十一世纪,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征程中,以培养造就技术类、实用性、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同样应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全面厘清“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外延,将其内化到教育教学的具体改革和实践中,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各项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综合价值,为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和精英技术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1.“立德树人”的内涵

明确立德树人的含义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因为道德培育是塑造全面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和前提。从“立德树人”的字面意思看,就是树立贤德,培育人才。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对其内涵认识得不全面,有一些教师把立德树人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其实,“立德树人”的语境深博,语意宏远。综观已有学者的研究,目前对立德树人有狭义和广义有两种说法:狭义侧重强调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遵守准则;广义认为其是教育原则,是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方略,要落实在每位教师的行为中,并作为一项准则加以恪守。“立德”不仅仅是指使学生立德,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更包括老师建立高尚的师德,显然此时的“立德”的含义具有双重思想指向;树人就是培养和塑造人,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和树人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哲学观念。二者连用基于概念和实践的双重考虑。“立德”是手段和方式,“树人”是目的和结果。“立德”是为了“树人”,树人的优劣由立德的实施情况决定。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立德”在前,“树人”在后,“树人”必先“立德,育人必先育德,这就要求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只要人做成功了,建功立业就有可能。“树人”必须有“立德”保驾护航,否则就会迷失和偏离航向;离开“树人”单讲“立德”,缺乏目标指向,没有实际意义。“立德”在“树人”过程中的地位是特殊的和举足轻重的。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德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树人过程中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积极发挥“德”的灵魂作用,全面发挥“以智益德、以体蓄德、以美惠德”的交互作用。显然,“德”不仅包括价值观念与道德知识理论层面的内容,还涵盖价值判断与道德思维实践层面的要求;要求当代大学生在追求远大道德理想的同时,准确把握道德的时代特征和要求。“立德树人”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邃的理论内涵,当今弘扬和发展此教育理念既是对传统的积极继承,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需要。今天我们在高等教育中所提倡的“立德树人”不仅秉承了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而且汲取了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果,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顺利成才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立德树人”指明了高校以德为先的教育目标,明确了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实施机制。

高职院校是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和培养基地,高职学生作为一支重要技术后备力量,其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关乎国家的科技发展进程。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不仅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担负着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工作中,使其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提高道德修养,通过自身高尚的德行影响和感染学生,开展以培养良好品质为根本任务的德育、实行以支撑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为重点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以提升个人品位为重点的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加以人文关怀,最终将其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和高技术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实现“立德树人”的路径选择

实现“立人教育”的目标,首先必须实现“立德树人”。实现“立德树人”的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理念先行,课程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将会发挥积极的功效。

2.1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基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和思想。“育人为本”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将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摆在学校工作的核心位置,为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各种条件,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要求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将其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注重德育对于整体教育具有的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发挥德育对于各种知识学习的促进和激励作用,把握品德对于人的知识、才能、业绩的主导性和主控性作用[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2课程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课程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前提。课堂、课程、课本是“课程育人”的三个载体,利用此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知识理论的传授,使学生对立德树人的内涵、原则等形成全面系统的了解,并逐步内化为行为准则,最终对学生道德品质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效应。“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及发展方向,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属性[2]。目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一种是哲学社会科学等其他课程的设置。目前随着“互联网+”课程的出现、多种媒体的便利性,学生接收各种课程内容非常迅捷,这就对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提出较大的挑战。如果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与现实问题结合不密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较低。为此,德育内容的设计既要涵盖传统的系统性理论知识,又要根据时代要求进行适当的创新,使之紧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形势相结合,密切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变化状况和主流价值观等特点,注重社会变革、时代变化、全球化进程等对大学生思想道德造成的各种影响[3]。由于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利益多元化的驱使,使某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一定的偏差。这些不良倾向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造成负面影响,也是摆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目前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但是课程教育形式必须创新。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直是高职院校教育的目标,这个目标定位决定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学生应重视对道德品质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专业知識,通过思政教育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但是,通过本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同行院校的调研发现: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课程教学基本上是纯理论的说教,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因此,为了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发挥德育的教化功能,首先要保障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课时不能让其他科目挤占,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花更多的精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创新上。再者,与时俱进地编排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根据时代的要求,能将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地贯彻到理论教学中,面对思政教学中存在新问题、新情况,要通过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革和更新教学方式,利用新媒体和案例分析等手段,缩小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使理论教育践行到学生的生活中,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能关联起来,这样的教育方式易于被学生赞同认可并接受,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最终使“立德树人”的课程育人效果大大增强。

2.3实践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

课程教育是“立德树人”思想践行的支撑和保障,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是“立德树人”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否则,一些大学生虽然道德理论深厚、道德知识扎实,但是道德情感贫乏,道德行为存在问题。为了确保思政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其针对性、实效性是关键的一环。首先是环境的营造,在校园内积极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切实改变和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和强调教育理论、德育的实践性,组织和利用好学生党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实践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他们作为主体参与的实践教育的积极性,使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达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亲身历练,才能在实践中认清事务的本质,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对社会实践发展的规律和德行在社会实践中的位置有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唯有此,才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实践难题时提出独到的和创造性的观点和见解,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对事务的本质和演变规律的判断符合社会实践的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其思想道德在健康发展的同时又可以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具体的实践活动要处处彰显德育的价值,如以下系列活动:定期开展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党团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进行军政训练,参加以解决社会突出难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大赛,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科技扶贫、支教、献爱心活动,开展校内外的各种志愿者服务,举办感动校园道德模范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等,组织参加以瞻仰革命历史人物先进事迹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校内外各种“争先创优”竞赛中德育指标的比重,每月、每年举行丰富多彩的系列文体竞赛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形中融入学生的行为举止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他们的担当意识,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这种良好的环境氛围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奠定了基础,这对他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又产生了积极影响。

3.“立德树人”实施的有效机制

3.1完善“立德树人”的管理机构和制度规定。

中央16号文件和习近平讲话中所提到的“立德树人”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为了能全面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各高校都积极完善措施,改变机构设置,形成上下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理顺管理机构之间的权力分配、加以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可以确保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内,上层首先将“立德树人”放在重要的位置,形成完善和健全的领导机构,具体可以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专职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相结合、学校二级院(系)和班级三级管理单位统一配合,这种统一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可以有效地理顺思政教育管理机构的职责。其次,以完善的制度和规定保障德育教育的顺利有序开展。这样的制度环境下的教育权责分明,统一归口管理,不会出现一盘散沙的现象,为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倾向能及时被追踪和监控到,将大学生偏狭的思想和行为动机扼杀于萌芽状态。

3.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机制。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主体,其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位、错位,导致当前德育教育欠缺的现实。为此,充分调动社会主体和家庭主体的积极性,使他们及时补位和正位,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作共管的长效机制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因为家庭成员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是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比拟和替代的,社会实践及社会环境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渠道,通过此渠道他们及时了解到社会对德育的需求程度,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协调配合、功能衔接和互补能切实改善高校德育单打独斗的艰难现状,凝聚成“立德树人”教育的的强大合力[4]。

3.3实行“立德树人”全过程育人机制。

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从制度上确保“立德树人”的实践效果。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育人就是将高等教育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高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者首先完成全员的自育,这主要包括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他们的道德素质必须通过自育提高道德素质水平,以全员育人作为基础;其次,在育人的对象和方式上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照顾大学生的接受与认同程度的差异性,教育方式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时代的特征适当地创新,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力争将枯燥的思政理论以生动活泼与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呈现,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家园。

在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中将“立德树人”融入其中,并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教育决策是一个顶层设计活动,因此,“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必须重视顶层方案的设计,明确道德发展规律的总体规划,使其符合“立德树人”的实践要求,明确细化“立德树人”的长中短发展目标、实施步骤与政策支持体系,确保育人目标实现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顺利执行。通过这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廓清立德树人活动的政策环境,通畅各种资源渠道,有效促进政府、高校、社会与家庭这四方育人主体的联动,保证立德树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立德树人”对象不仅仅指学生,还包括重要主体之一的教师。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最直接和重要的渠道,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彻和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实现其根本任务,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显性和隐性教育资源,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的区别,确保“立德树人”教育的效果。同时,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小觑,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道德水平决定着立德树人的成效。“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显然,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在大学生的德育过程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师德教育决定“立德树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乃至成效。针对当前高校教师价值观、道德标准出现的新特征,高校的管理人员应根据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出新举措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将“以德量才”作为教师先进评选、干部选拔的一个重要指标和选拔标准。弘扬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光荣传统,将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教师从业的神圣使命牢记在每位教师的心中,践行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把育人质量和水平作为教师砥砺前行的激励目标,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最终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4]。

参考文献:

[1]李波.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N].贵州民族报,2014-07-22(B3).

[2]方晓珍.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94-98.

[3]郑晓江.“立德树人”与生命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2(24):34.

[4]方晓珍.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94-98.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编号:2015SJD260)——网络生态维度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演进与提升对策”阶段性成果.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关于做好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究“(编号:YK18-09-0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高职院校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