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场”

2018-12-07 05:36唐一麟
文教资料 2018年29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师生生命

唐一麟

摘 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学科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本文借助物理学中“场”的概念观照语文课堂,探寻语文课堂的本质特征,以期达到对语文课堂的完整认识与深刻理解。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核心素养 场

在教育领域,课堂是一个“场”,在课堂上,师生知识在交流,情感在互动,思维在碰撞,生命在共振。狹义地讲,语文课堂是封闭的,它是具体的物化存在形态,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室、黑板、桌椅、信息技术设备等临时构成。广义地讲,它是开放的,它是抽象存在的“场”,由师生的知识、精神、情感、思维甚至生命等共同建构。

一、语文课堂是知识场

语文知识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基本的文学常识等,在语文课堂上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以外,语文课堂上还存在历史的、天文的、地理的、政治的、道德的、科技的、哲学的、文化的、礼仪的、考古的知识,还存在自然法则、生活技能、思维规律、生产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语文知识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存。李炳亭先生说:“课堂是知识的超市,是生命的狂欢。”当然,首先是知识的超市。这些不同类别、不同学科的知识,它们之间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酵”成一个“知识的场”,并成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

基于语文课堂是“知识场”的观点,语文课堂上应注重语文知识的整合,注重语文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不要单纯以传授孤立的“知识点”为目标,也不要将知识以冷冰冰的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要以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牢牢吸引学生,使语文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使学生的各种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使学生的素养在“知识场”中逐渐充实丰满。

二、语文课堂是生活场

在语文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教师应把语文课堂当成一种生活形态,在教学过程中介入学生的生活,在文本内容中注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觉得文章中的生活仿佛就是自己所经历的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教师还要善于将语文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体验生活、获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在语文课堂中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并学会创造生活,是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育活动的重要使命。首先,由于课文中的一些内容和学生的时空有距离,因此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其次,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主题、情感等,提高理解能力。叶圣陶说:“国文,好像全是书本上文字上的工夫了,然而它和实际生活也密切地联系着。你研究一句句法,必得问实际生活中这样说法是不是妥当,你研究一个字眼,必得问实际生活中这个字眼该怎么使用,这才读一篇文章得到一篇的好处。如果你不问这一些,单从书本上文字上去揣摩,玩弄什么神妙呀生动呀那一套把戏,那只能做成功一个书呆子而已,读完一部国文教科书准保你写不来一张字条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帮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学习创造生活,可以让生活更美好。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用得到;语文课堂中培养的品格,习得的精神,获得的观念、情感及思维能力,可以提升生活的品位。

三、语文课堂是情感场

语文教育是基于学生情感的教育。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章(含作者)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所以,语文课堂的“情感场”是由教师、学生、文章(包括文章背后的作者)共同构建的。

首先,亲其人才能信其道,教师要用情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那种总是摆出一副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教师,或者动不动就用貌似高深的理论唬人的教师,或者以严厉名义包装自己常常板起面孔不会微笑的教师,很难走进学生的心里,学生在情感上很难和他亲近起来。师生应该在平和美好的情感氛围中,一起学习,一起探究,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共离合。

其次,落实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始终关注语文的情感性,注重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生成情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语、修、逻、文的感悟中放飞情感。因此,有人说,书声琅琅是情感的抒发,议论纷纷是情感的倾诉,高潮迭起是情感的迸发,静思默想是情感的萌动,奋笔疾书是情感的倾泻,滔滔不绝是情感的奔涌。

当然,“情感场”是课堂各种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情感一定是双向或多向的流动,世上不存在单向流动的情感,正如哲人所说“情感只能对情感说话”。在创建语文课堂“情感场”的过程中,学生有发挥主体作用的义务,(这一点以往强调得不够,应该引起重视)应该积极投入情感到语文课堂中,在“作品—作者—教师—学生”共同构建的课堂里实现价值追求、精神提升和人格的完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全情投入,这才可称得上是“情感语文”,也可称作是“对语文的情感”。

四、语文课堂是思维场

优秀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了思维火花的语文课堂。所谓的“思维场”是指在课堂这个空间里,“作品-作者-教师-学生”的思想、观点和主张经过质辩、碰撞而生成的思维状态。

发现问题是思维的发端,这是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事情。首先,要营造质疑的气氛,不能害怕学生提问题,而是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要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观念:尊重老师,更尊重问题。有时候“问题”的价值甚至超过老师的价值。其次,要指导学生会提出问题。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长期进行思维训练。有人将课堂上的知识分成三类:一类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通过阅读能够自主学会的,教师不应该讲;一类是处于学生思维“临界点”的知识,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稍加点拨即可;一类是必须由教师讲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在相互质疑辩论中逐步解决。最后,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来,尽量少用或不用教师的问题代替学生的问题,而是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逐步使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探究問题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思维活动。探究活动应在学生独立自主思考之后进行,师生就共同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大家的思维进行交锋、碰撞,产生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这些观点和意见又不断引发新一轮的讨论,从而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有人形象地把这种思维方法称为“头脑风暴”(或智力风暴)。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大致有三个层次: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分析性思维关注事情是怎样的、为什么发生,比如对《祝福》中祥林嫂命运根源的探究;创造性思维关注事情的多元解决路径和办法,比如探讨祥林嫂还有没有摆脱悲剧命运的可能性问题;实用性思维关注文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情况,比如探讨祥林嫂命运对今天的启示意义。在语文课堂这个“思维场”中各方观点和认识的互相补充、不断完善和共同提高,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

此外,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愉快、竞争合作的班风,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摒弃那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或听众的旧课堂。

五、语文课堂是生命场

教育是直接面向生命的事业,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语文课堂要走进生命个体,关注生命成长,倾听生命律动,展现生命足迹。优秀的语文课堂会带给学生生命的恩赐。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从教育与人的生命关系角度出发,语文课堂可以有很多“场”的冠名,但归根结底是“生命场”。

如何建构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是当下语文课堂建设的重大问题。一是主体积极参与。语文课堂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这两个主体积极参与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二是生命意识融入。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将自我生命意识毫无保留地融入其中,融入对文章的阅读、赏析、感悟、思辨等过程中,课堂各相关要素“彼此点燃生命”,形成积极的“场”效应。这种积极良好的“场效应”能使师生精神振奋,乐观对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让生命得到张扬。三是生命自我觉解。语文课堂要重视用师生生命体验阐释文本意义,反过来通过解读文本促进师生生命自我实现,主要是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认同、自我调控、自我激励。四是生命的和谐。在这个“生命场”中,教师与学生精神愉悦,情绪饱满,意志积极,思路通畅,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和美,师生自我效能感高。

参考文献:

[1]许惠英.人格教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2]王富仁,郑国民.当代语文教育论争[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4]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6]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师生生命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麻辣师生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