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广
中大空调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德州 253000
随着现代科技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人类已经具备了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利用着这些能力来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但是在享受着舒适生活环境的时候,人类并没有及时考虑到某些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者说是代价,结果是现在被迫接受着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所以我们在享受改变的同时也承受着其所带来的灾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以一种怎样的关系所相处呢?自然是人类所可以随意挥霍的财产吗?重新考虑如何看待与对待自然是21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研究方向[1]。
绿色建筑中的给排水技术涵盖三个方面:首先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用水供给和节约;其次是投入使用后的生产生活用水供给和节约;最后是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水资源再利用。此三方面工作都做到位才能够充分发挥绿色建筑给排水技术的作用,实现建筑对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做到节能和环保。
近几年,生活用水量在总用水量的占比不断提高,节水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了。节水技术的推广使用,能有效地提高水的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紧张。此外节水技术的适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用于住宅小区中,还可以用于洗浴为主的公共建筑中。节水技术主要用于阀门、管材的质量监管以及卫生器具中。对于排水系统的阀门和管材而言,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便是被腐蚀,这会导致水资源的渗漏浪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挑选阀门和管材时,一定要注意材质是否能有效抵御水的腐蚀,选用经久耐用的材料,如用铝塑制成的管材。此外,还要考虑到管材使用过程中的方便性,要便于排水系统的安装和改变。对于卫生器具而言,尤其是对于淋浴设备和抽水马桶而言,节水是一大命题。要选用装水量小、出水压力大的设备。若装水量过大,会造成水资源浪费更多。假设要在装水量不变的情况下节水,可以采用设定不同的水压的方法。以容量为5升的卫生器具举例,可以设定两个水压,一个排放3升水量,一个排放2升水量,这样就可以在保持装水量不变的情况下,起到节水的作用了[2]。
3.2.1 充分运用中水
中水是相对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和排水产生的概念,中水回用是指将绿色建筑物内的居民生活、生产用水进行净化、消毒处理,用于卫生器具冲洗、车辆清洗、绿化带灌溉、园区降尘等方面,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总量。中水回用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绿色建筑对水资源的消耗量,是绿色建筑满足节能、环保条件的重要手段之一。
3.2.2 充分利用雨水
雨水是相对生活污水更清洁的水资源,将雨水进行有效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填补绿色建筑对水资源的需求,还可以有效降低雨水导致的地表径流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利用雨水需要首先完成对雨水的收集,绿色建筑可以在屋顶和周边空余地带建设人工绿化带和不压实砖路,将绿化带和不压实砖路的土壤下建立起雨水收集管线,使雨水能够迅速下降进入收集系统,减少地表径流的存在,还能够为居民出行提供方便;雨水收集完成后需要进行过滤、净化、消毒处理,存储起来的雨水可以用于绿化带灌溉、绿色建筑水景观建设、洗车等方面,在绿色建筑内建立起科学的水循环,减少绿色建筑对于清洁水资源的依赖,有效节约水资源,降低环境污染程度[3]。
近几年,生活用水量在总用水量的占比不断提高,节水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了。节水技术的推广使用,能有效地提高水的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紧张。此外节水技术的适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用于住宅小区中,还可以用于洗浴为主的公共建筑中。节水技术主要用于阀门、管材的质量监管以及卫生器具中。对于排水系统的阀门和管材而言,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便是被腐蚀,这会导致水资源的渗漏浪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挑选阀门和管材时,一定要注意材质是否能有效抵御水的腐蚀,选用经久耐用的材料,如用铝塑制成的管材。此外,还要考虑到管材使用过程中的方便性,要便于排水系统的安装和改变。对于卫生器具而言,尤其是对于淋浴设备和抽水马桶而言,节水是一大命题。要选用装水量小、出水压力大的设备。若装水量过大,会造成水资源浪费更多。
电能是热水供应系统的主要供热能源,它的消耗量巨大,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用户可以通过降低水温或热量供给量来节约电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热水供应系统的供热能源提供了更多可能。人们可以选用很多新能源,其中太阳能资源能给热水供应系统提供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在利用太阳能资源时,可以选用多种加热方式,如真空管集热、热导管集热。需要注意的是,在选用不同的加热方式时,要依据给排水系统的不同要求以及自然环境的因素来决定,因地制宜,选取最合理的方式供热。如有的地区冬季气温低,若要在该地区采用太阳能供热,就要考虑采用防冻性能还、抗压能力强的设备。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进行供热的优势在于清洁环保,方便持久,且功能效率较高。
给排水技术是建筑施工技术中比较复杂、技术含量较高的一支技术,是绿色建筑的必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绿色建筑在水资源节约方面的作用效果,给排水技术的应用需要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减少资源占有量,提高节水效果和效率,充分发挥给排水技术在环保方面的最大作用,提高绿色建筑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