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泽光 张文娟 张羽 田婧哲 朱斌,张家口学院
社会发展中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文化深入人心。高考是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招生的主要手段;高校招生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远超过教育本身,并已经成为一种关乎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教育制度。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在此指导下,高校考试招生录取机制改革的研究不断深入,实践也在逐步的推进改革,如近期出台的“校长实名推荐制”、 取消或合并学校批次,实行专业或专业类平行志愿等改革方式,从总体上看改革是符合高考综合改革的,但仍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目前高校招生录取制度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相衔接,将重点改革两方面:一是普通高校(本科)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使高校招生录取更加适应各类人才选拔培养规律,更加适合不同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二是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带来了三个层面的变化:首先考试环节上,实践选择性教育理念,取消文理分科,考试科目设置实行“3+3”模式,必考语、数、外,选考“7(或6)选3”。第二在选拔模式上,体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基本改革走向。第三在录取机制上,取消或合并学校批次,实行专业或专业类平行志愿。若将高校招生录取比作一次比赛,招生机制相当于比赛的规则,录取方机制则是相对于胜负的判定规则,制定合理的录取制定对推行高校招生改革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笔者根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和高校录取经验给出关于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录取机制改革的一些想法。
保障考试的公平性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最基本前提,统一考试是现阶段维持考试公平的最有效方法,并且经济效率高、适合大规模推广,能够起到指引牵引基础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努力向学、反应学生真实学业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本次考试采取全国统一命题的形式,试行阶段可由各省单独命题组织考试。
高校作为招生录取过程中的行为主体,对本校的发展规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最为了解,应当对本校招多少生以及如何招生有一定的决定权,放开一些高校在招生方面的自主权。高校入校考试,采取按分数高低录取为主,分省定额录取为辅的原则。考试仍采取差额录取的方式,各校以考试的形式自主命题,考生在考试时间不冲突情况下自由报考。录取方式与当前平行志愿的方式相近。第一轮录取结束后,在余下考生和未招满生源学校间进行调节。建立适当的调节机制作,通过第一层次选拔,本次考试成绩靠后未能进入所报考高校的考生可申请进行调剂,调剂的评价标准由国家制定,综合第一第二轮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各高校根据本校对人才的需要对参加调剂考生进行选择。由于调剂过程容易对考试的公平性构成挑战,因此政府应当建立相应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专业的选择对考生今后发展的影响不亚于学校的选择,因此高校可以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几个特色专业。通过入学和入校考试的考生,方可参加本次考试。选拔具备专业潜能的考生为目的入专业考试,采取效率优先的原则,以考生分数高低为依据,按考生在选拔环节得分的高低进行录取。考生经过层层选拔通过考试进入第三次选拔确属不易,被淘汰对考生造成的身心压力过大,容易导致过激行为,对考生个体或社会造成危害。本次不再淘汰考生,落选考生调至本校其它专业。由于考试的功能有限,并不能全面反映考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潜能,在入学前两年学校应当适当放开学生转换专业学习的机会,以对招生中可能的失误进行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