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春华,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学校都非常重视的问题,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下面笔者将以会计专业为例来分析我校会计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的学生是因为成绩差,在高考后以较低的分数被录取到学校的,有的甚至是单招生,根本没有经过高考,就被学校提前录取。所以他们中大部分人学习自主性不强,不想学,不愿学的情况普遍存在。进入学校后,听师哥师姐说,毕业证很好拿,每科不及格补考就行,补考不过关,重修就行,重修再不过关,毕业前还有一次大补考,保证能人人拿到毕业证,皆大欢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没有压力,更不愿意学。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上课迟到、耍手机、睡觉、说话等等不良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生甚至不带书,不带笔,就一个人带着手机到教室。
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强调书本和课堂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听课、做笔记,课堂主动性不高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有的老师照本宣科,尽管运用了多媒体,但也只是把书本上的内容照搬到PPT上,只顾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照着念完作数,师生互动基本没有。特别是刚进校的新生,在学基础会计时,老师这种教学方法,他们听起来枯燥难懂,无法理解,最终只有不听,导致基础打不好,影响后面整个专业学习。
我们每学期期末前一周或二周时间都是阶段性的实训课,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的硬件设备不够,部分带实训课的老师缺乏会计实践的经验,而且资金短缺,学生全部只能在教室进行实训,几乎学不到更多的专业技能。由于实训室的缺乏,导致学生缺乏上实训课的积极性,认为上实训课其实就是在枯燥的做作业。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有的学生连起码的记账程序都不知道。
前面已提到过,学校目前考核制度是学生每门学科不及格,就补考;补考不过关,就重修;重修再不过关,毕业前还有一次大补考,保证人人拿到毕业证。在这种制度下,大部分学生没学习的动力,因为他们觉得不管努力不努力,最终结果一样,反正都能拿到毕业证。
常言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学校应改变现有的考核制度,把现有的“宽进宽出”变为“宽进严出”。只要严把学生毕业的出口,让学生知道只要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拿到毕业证,知道毕业证不是可以“混”到手的。这样,他们就会有压力,从而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课堂教学质量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还有部分学生为了准备“专升本”考试,一心用在考试科目上,上专业课时人到教室,但只是来应付老师上课考核出勤,根本不听课,只复习自己的考试科目。这样的学生考上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会成为本科院校中的专业课差生,影响到我校的声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出台制度,只要专业课达不到八十分以上的学生,取消他的“专升本”资格。只有这些配套的制度出台,才能促使学生重视自己的专业课,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用外部强力来激发他们内部的学习动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启迪学生思维,为学生的心智活动创设合适的情境。例如:在上《会计基础》讲“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这公式时,学生理解不了意思,这时老师可提出一个问题 “假如上周末你剩下生活费100元没用,本周父母又给你2000元,本周你一共花掉1800元,周末你还剩下多少元?”同学们很容易就会算出自己剩了300元。老师又接着要求全班同学试着把“100、2000、1800、300”这四个金额写到与公式文字相应的上方,如果同学们不会写,又开始引导“上周末你剩下了100元钱,到这周开始时你是不是有余额100元?”这样学生马上就知道了这100元就是期初余额。同理知道2000元钱是本期增加发生额;1800元是本期减少发生额;300元是期末余额。通过这一系列问题,既为讲解这个公式提供了简单易懂的例子,又有效地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师生互动性增强。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就会“启而得发,乐而好学”了。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老师精心设计“高朝起伏”的精彩情境,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掌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实训课课堂质量在整个专业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校应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和需要,不断添置和更新实训设备,学生觉得上实训课能学到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就会开足马力,不断努力,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同时,还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坚持实习、实训相结合,努力争取“零距离上岗”。学生到企业定期实践之后,回到学校,会知道自己存在哪些不足,会认真听课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更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只有重视会计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所有老师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寻找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实现培养专业会计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