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后燕华,江西卫生职业学院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多。对学生在意志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最近几年,我国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也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里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如若能将工匠精神和高职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对学生意志力方面的锻炼有推动作用的。工匠精神无论是对学生本身还是高职院校都是有促进作用的,同时也能够培养社会对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在近几年,国家对工匠精神大力提倡,在社会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还是有些没有真正理解到工匠精神所提倡的内涵的。至于原因就在于,对工匠精神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出现了许多企业为了减少劳动力成本,在选用人才方面就选择了农民。这样的现象就是对工匠精神的错误理解,长久以往,对工匠精神的认知都存在问题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高职培养工匠精神和思政会的融合造成效果不佳的现象。
就拿学校培养人才的普遍现象来看,学校培养的人才大多是往,专业能力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方向培养的,这样的培养的模式是没有错的,但如果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对学校也是有优势的,对社会的人才需求是有贡献的。而学校所说的工匠精神培养实际上是有偏差的,当然原因就出于管理方面的忽视,只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忽视社会的需求;其实有些专业在市场上是处于饱满的状态的,再培养一样的专业有可能形成人才浪费的现象。只注重专业就难免忽视专业素养的培养,对工匠精神培养会造成一定的限制。
积极性是学习一样新的东西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什么高职培养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效果不好的原因。高职学生自己不愿意参与到知识内容的探究中,老师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强对传播工匠精神是不利的。
高职院校开设思政课是想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却没有把握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职能关系,要注意培养思想政治的同时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另外,还有要明白传统的思政教育比较的枯燥,除了理论还是理论。而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实行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理论素养的提高。让学生能够在教育的过程理解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实质性的提高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对学习的效果有良好的影响。学校良好氛围不仅只有学习环境还包括了就业环境、校园文化、政策文化等多个方面,为了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高职院校就要多下功夫:第一是,在学校里大力宣传工匠精神,让同学对工匠精神有基本的了解;第二是,学校可开展有关工匠精神的竞赛,特别是一些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技能竞赛,并对其给予奖励;第三是,学校多开展讲座和交流会,让学生能随时都听到工匠精神传承的内涵,促进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高校应该对思想的教育给与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在工匠精神中,思想是引导者,需要大力的弘扬和宣传。并让工匠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核心理念,让每个学生都放在心头;学校把工匠精神作为教育的切入点,进而实现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同时也可以与企业合作,让学生与企业接触,提高学生的操作性。另外,树立好牢固的育人理念,注重培养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技术方面人才。通过校院工匠精神的理念,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工匠精神的培养和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让学生知理论、懂实际操作。还能促进学生有明确的目标,通过学校系统化教育的途径,能够使工匠精神完美的发挥作用。而工匠精神的内涵与高职思想政治的中心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如若做到与个性化的融合,学生了解中国的现状的发展状况,以及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更加有学习的动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以工匠精神培养现代型人才,这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的发展。并将自身的职业素养加以提高,以从容应对社会和现实的挑战。
总的来说,现在的教育不仅只谈教育,学校除了本职的教育工作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而工匠精神本身的内涵就包括了品德素质。高职学校在实行思政教育时,就要多结合工匠精神对学生进行授课,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最后,为提供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之间融合的保证,高校应该积极的倡导工匠精神。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工匠精神得到提升,并且做到与实际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