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开峰
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随着城市化进程地不断推进,各大城市纷纷开始出现了交通拥堵的情况。为了缓解当地的交通情况,目前各大城市主要是采用修建地铁作为城市交通主干线的方法。通过修建地铁,不仅可以缓解地面交通拥堵的情况,而且产生的污染较小有利于环境保护。地铁的建设基本都是建在地下的,除了考虑坚固以外,还要考虑到地下防水。地铁防水施工要是不到位影响乘客安全以外,对车辆运行以及车站的安全都有影响。因此对地铁施工过程的防水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地铁施工作为一项大型施工项目,其各个施工环节都是紧密联系的,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作为一个整体,在某一环节发生漏水、渗水现象都会导致整体运行受阻,因此,必须将漏水、渗水问题当作关乎整个项目质量的重点问题对待,研究解决措施,只有做到了每个环节严防死守绝不会发生漏水、渗水问题,实现“百无一漏”的防水效果,才能实现地铁施工项目整体上的防水效果。在进行防水处理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合理的防水材料,运用不同的防水技术,对缝隙进行修补,达到防水的效果。可以在防水处理时,对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实地培训,掌握各种防水技术和操作方法,以确保所有人员都能胜任岗位工作,并能高质量完成各种施工任务[1]。
因地制宜原则要求在地铁施工和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地铁工程项目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多套切实可行的防水方案。地铁施工中的防水工程包含两种类型:全封闭类型及排水类型,在地铁施工过程中的防水项目中,应主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但是当漏水、渗水现象出现时,应及时进行防水作业,保证防水的效果符合地铁施工项目要求,从而降低地铁施工过程中的漏水、渗水问题造成的危害,实现工程质量的提高。
动态发展原则要求在进行地铁项目防水处理的过程中,应具有创新意识,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工程项目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工程防水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证防水技术的不断提高,保证工程项目的发展和壮大[2]。
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地铁建筑工程也在不断壮大,同时,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地铁工程质量要求也越来越趋向于标准化,施工过程中的防水技术也应该随之趋向于标准化,因此,标准化原则是防水技术的相关原则之一。
预测性原则是指,在地铁工程项目的评价中,要反映工程的未来状况和结果,应该提前预测以后的工程质量状况,然后进行分析,完善工程项目中的防水技术。因此,预测性原则是防水技术的又一原则。
规范性原则是指防水技术的运用不应该是随意的,具有个人主观倾向的,而应该是客观的、具体的、特定的,保证操作过程的规范性,也保证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规范,更要保证操作的结果是规范的、客观的,防水作业须在遵循系统性原则,必须是系统的、体系化的,而不应该是零散的、无序的。
变形缝即混凝土材料自身留有的安全缝隙,需要合理处理,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填充,比如运用止水带、填缝板等材料进行填充,止水带选用要以地铁工程结构为依据,符合地铁工程防水要求,设计柔性防水层,同时采用连续铺设方法,如果填充技术不合格或者填充物不达标,都会造成变形缝无法被完全填充,容易引起漏水、渗水现象。
电渗漏防渗技术是近些年刚兴起的一种新型技术,顾名思义主要通过电力技术达到防渗漏的功能,具体原理即电力产生的电磁场,与钢筋混凝土细小漏水孔中的水分产生电力反应,并排除水分,实现防水效果。该种方法效果显著,优势较明显,操作成本较低,步骤简单明了,防水效果好。
混凝土结构自防水技术即通过改善混凝土成分,提高浇筑质量和密实度,达到自身防水的效果。该技术要求混凝土材料配置过程中,按照防水设计标准要求选用材料,减少膨胀剂、减水剂,从而减少混凝土的渗水、漏水现象发生;混凝土材料配置完成后,要求在浇筑阶段保证浇筑质量和材料密度,需使用缓冲剂;在混凝土定型后,为了防止混凝土由于周围环境的冷热和干湿变化造成的膨胀收缩,需要经常进行保温养护和保湿养护,保障混凝土结构的性能,若发现管片出现裂缝,立即进行注浆处理,使之符合防水要求。
螺栓孔部位是渗漏水的主要薄弱环节,为满足防水要求,要采用螺栓孔防水技术。螺栓孔施工过程中,使用遇水可以膨胀的橡胶材料,利用橡胶遇水膨胀的特性来提升螺栓孔的防水能力。
吊装孔施工过程中,为增强防水效果,必须高度重视不通透管片混凝土吊装孔设计。具体设计时要严格遵守相关设计规定和要求,预留混凝土层,其层厚约300mm。
近年来,我国地铁施工快速发展,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庞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地铁施工作为一项复杂的专业工程,施工技术中难免存在一定问题。地铁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渗漏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从业者,亟待给予有效解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业进步显著,地铁施工项目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想实现地铁施工中防水技术的突破,消除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应该保证工程施工的规范性,保证施工设计人员素质,保证施工方案的合理,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地铁施工项目的创新和发展,实现建筑业的繁荣稳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