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雷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学院,南京 210037)
目前针对社会工作教育领域的研究非常丰富,从以下焦点对社会工作教育研究成果进行分类,以求对其有整体的认识。
1.以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其面临的困境与机遇为焦点。王思斌(2007)认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取向;林小秋(2008)指出,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存在专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撑体系尚未形成、未形成完整的专业层次等困境;史柏年(2004)指出,社会工作教育在目标、管理、人才培养、教师兴趣等方面面临抉择。以上学者提出了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及存在问题,认为当前社会的内外在因素使社会工作教育面临抉择。
2.以社会工作教育系统的操作层面为焦点。费梅苹(2002)认为,树立具有反思精神的社会工作教育理念对现阶段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是十分重要;刘华丽(2006)指出,社会工作教育的实施可以从课程教育、价值教育与实习教育来论述;罗肖泉(2006)提出了教师、学生、团体的“三位一体”的专业伦理教育模式。以上学者从如何开展社会工作教育的角度出发,聚焦课程本身,强调社会工作教育者应负起推动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责任。
综上所述,众多研究基本立足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而笔者期望能借A大学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现状,结合本地实际,寻找问题或不足背后的积极因素。
“具有蚕食效应,重复的次数多了之后,就改变了案主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长远来看,这些变化融入了个人对他们的自我认同(越来越没有自信心)。”(Salee bey,2004)塞勒伯明确提出:“优势视角是对传统社会工作实践的一次戏剧性飞跃。优势视角取向的实践意味着:作为社工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优势视角的基本信念包括:赋权(empowerment)、成员资格(membership)、抗逆力(resilience)和对话与合作(dialogue and cooperation)(Saleebey,2004)。
1.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的“抗逆力”较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A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抗逆力: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即A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自2007年开办以来,从未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在早期专业知识和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坚持以教材为主,随着师资队伍水平及整合资源能力的提升,社会工作教育的水平正逐步提升;外部因素,即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队伍”以来,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度显著增强,A大学社会工作必然借着“东风”,不断完善整个社会工作教育体系。
2.社会工作专业的成长空间。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扩大,A大学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应当承担起为本地培养优秀社会工作人才的重任;其次,随着全国开展社会工作师考试,学校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和支持较之以前会有所增加,大大改善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办学条件;最后,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尝试探索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新路径。在具体的社会服务领域,政府对社会工作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社会认同度已有明显的改变。社会工作专业性的凸显,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3.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A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处于起步阶段,经过几年的师资引进和调整,目前,本专业教师的学缘、专业背景结构趋于合理,教师的专业方向分布于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伦理学等学科中。近年来,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得到很大提高,建成了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目前,我系专职教师中有博士6人,在读博士6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博士在读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7.1%。职称结构呈阶梯形,目前有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4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7人,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7人,助教3人。这些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系统性和本土化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社会工作教育规范化。社会工作专业开办以来,各地的社会工作教育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困难,也有不少地方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A大学自2007年以来,社会工作教育得到学校非常大的支持,社会工作专业结合当前师资队伍、社会需求及社会工作发展现状等因素共修订《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使之更为规范和合理,保证A大学能培养出符合当地社会需求的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社会工作教育之路。
1.从社会工作教育外部系统来看,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是社会工作发展的核心动力,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就业岗位的开发以及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社会工作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首先,专业发展必须依托政府。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工作可以通过社会服务的方式增强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同时,政府又能适时将社会工作所取得的社会成果通过新闻传播媒体向社会大众进行通报,从而扩大社会工作专业影响。这样既为社会工作专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又使更多的人了解社工,逐渐壮大社会工作队伍。其次,社会工作教育水平的提升是专业社会认可度的基本保证。社会工作专业在得到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后,办学水平逐渐提升,社工在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通过新闻传播媒体展示社会服务成果。这既回应了政府的支持,又使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市场得到了开阔,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及专业教师对社工专业进行科学定位,努力办出特色。最后,与非政府组织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和交流。纵观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非政府组织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从社会工作教育内部系统来看。第一,整合并挖掘学校内部资源,评估社会需求,以师资队伍的研究方向为辐射点,完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这是专业教育发展的根本。费梅苹(2002)认为:“在课程设置的模式选择上,应该以技术性课程设置为逻辑框架,形成融各种模式之长的反思性的课程设置模式。”笔者认为,过硬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发展的保证。首先,加强与专业水平较强的学校间的交流互动,完善教师进修培养计划;其次,挖掘本地资源,主动开展实务工作,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督导能力,如有可能可将部分优秀的机构督导聘为专业兼职教师。作为A大学秉持服务本地的原则,可以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里面增设有关本校特征的课程,包括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工作、环境社会学等的课程,依托学校特色优势,挖掘优势资源,培养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第二,在专业实践方面应立足本地,但不局限于本地,结合学生生源特点,加强与在地NGO及社会组织的合作,丰富实践类型。
社会工作的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锻炼的比重。教育机构要与政府、社会团体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加强社会工作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有机地融为一体,扩大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范围,比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学校、企业、医院、康复机构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实践的场所。
从A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建立和发展初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其中制度因素是关键因素。然而,从A大学几年来的发展中也可以看到进步和发展之预期。社会建构论看重行动者的能动作用,看重他们对新结构的创造,而反对对现实做过分结构主义的解释。A大学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的办学效果正在改善,既有宏观制度方面的影响,更是该专业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不但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提高,课堂教学在改进,而且实习环节也大为改善。在变动的社会环境中,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资源,逐步建构着一个新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专业认同获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