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小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通识教育指的是各专业在进行本专业的专门教育基础上,另外进行的文学、理学、美学等非专业方面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开拓视野,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精神境界等综合素养,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能力。
本文所称的会计通识教育,则是指非会计类专业对本专业学生进行的会计方面的教育,如食品营养与工艺、国际贸易、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导游、工商管理、财政、金融等非会计类专业甚至工科类专业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计算与管理等会计类相关课程。
在所调研的湖南地区高职院校中,经管类专业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金融实务、理财与实务等专业都开设了会计类等相关课程,而理工科专业则很少开设会计类课程,但也有一部分尝试,如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品营养与工艺专业就开设了《成本计算与管理》课程。另外,普遍存在一个现象,由于会计是一个被人们所熟知的传统专业,并且会计专业应用性很强,人们在社会工作、生活中难免会跟会计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一开始听说会计类课程的时候,兴致很高,但真正开始学习后,又感到到枯燥、乏味,并且觉得跟自己的专业不相关,慢慢地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导致最后得过且过,不了了之,唯求及格了事,未能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因此,基于这种情况,部分高职院校直接取消了会计相关的通识课程,有的则基于惯性还是保持现状,有的尝试了初步的改革。但总体来看,各高职院校对会计通识教育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还存在诸多问题。
师生对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往往十分重视,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工作,实用性比较强,学习的好坏结果相对来说立竿见影。但会计通识课程就不一样,困为非专业开设会计类通识课程主要是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综合素养,它的学习效果往往在短期内得不到明显的体现,并且学习效果跟学习内容并不像专业课程那样有着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不容易被人们明显感知得到。所以,老师和学生对待会计类通识课程的态度比较随意,加之考核往往比较宽松,老师认为上完课、完成任务就行,学生则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大家各得其所,实际效果较少得到关注。
近些年,由于会计专业大量招生,各个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师资数量都很紧张,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应付会计专业教学尚且捉襟见肘,所以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通识课程,在安排师资方面就比较敷衍,有的是安排年轻的、刚从学校毕业的会计专业老师去非会计专业上会计通识课程,名曰先“锻炼”,有的则临时从社会上聘请在读研究生或其他临时人员担任,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此外,会计教师基本上都是专业教育出身,对别的专业知之甚少,这就导致他们在进行通识课程教学时和专业课程教学是一个思路,一种模式,不能根据所教的专业特点,将会计通识课程与学生的本专业进行融合,所以加剧了学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不佳。
会计课程,对于不同的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作用和意义应该有所不同,从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该有所差异。如《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求深刻理解会计原理,熟练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对于会计专业以外的学生来说,则要求认识会计,了解企业会计工作内容,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以及对会计信息的阅读、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重点掌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报表编制这些会计技能。但目前大多数会计通识授课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仍然像教授会计专业学生一样——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并不是根据通识教育的要求,注重基础性、宽泛性的能力培养特征来组织教学,并且教学方法单一,教师讲、学生听,理论冗长而枯燥,技能训练乏味,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为了使读者具有更清晰的印象,本文以最常见的《会计基础》课程为例来阐述。
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及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感觉亲切,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学习会计课程对于自己的专业是有帮助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目前,大部分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采用的教材,基本上就是会计专业使用的相应教材,没有区分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更谈不上根据各专业特点作适当调整。有的虽然教材名称标明了非会计专业教材,但实际上换汤不换药,里面的内容还是跟会计专业的采用的教材内容差不多。
会计专业教材内容主要是借贷记账法、会计等式、以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为例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对于非会计专业来说,可以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一是教材中举例不一定千篇一律以制造业为例,可以结合专业特点来设计,如物流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就以物流企业为例;二是可以适当增加简单的会计报表阅读与分析的内容,培养非会计专业学生分析和运用会计信息的能力。
由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同于会计专业,所以,教学思路和教学侧重点都应该有别于会计专业。由于非会计专业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运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借贷记账法、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这些会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所以,教学时,只需要求学生理解并熟悉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就行,无需把会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作为重点反复训练,而应该分配更多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到会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方面,培养分析学生运用会计信息的能力。
教学手段上,可以运用传统的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学软件以及会计用品实物如凭证、账簿、报表等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观认识。教学方法上,应该摒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那种满堂灌的教学形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活跃课堂氛围,如采用案例讨论、分组教学和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等,启迪学生心智,加强能力的培养。
从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学校对会计通识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对其管理和考核要求比较宽松。一是疏于学生平时课堂的管理和考核,对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讲小话等不认真的现象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二是没有布置课后作业,未能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和加深,仅靠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三是期末考试轻松随意,要么是考核内容特别简单,要么是老师提前指出了考试范围,透露了考试内容,所以对于本就不求高分、只求60分万岁的学生来说,考试毫无压力,进而丧失了努力学习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会计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加强管理和考核,要将学生平时表现、平时的作业等情况纳入期末考核,期末考试也应从严,难度适当,不可太简单,也不能提前指定范围,透露考核内容,适当给学生施加考试压力,促使他们认真对待本课程的学习。
通识教育是基于“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一种在专业教育之外的补充教育,事实上,通识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除了会计之外,可能还包括人文的和艺术等多方面的教育,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精神境界等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能力。希望同行们互相学习和切磋,学习完善彼此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摸索会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作出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