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制造项目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研究

2018-12-07 08:51:50刘立涛宋均明
商品与质量 2018年49期
关键词:管理体系船舶质量

刘立涛 宋均明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5

现阶段,全球船舶制造工业已经逐渐形成了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和中国四大格局,其中我国的船舶制造工业的整体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日本、韩国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为了正视并缩小这种差距,除了进一步做好项目管理,更重要的是要确保船舶的整体制造质量,确保质量管理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船舶制造工业质量管理的途径,现就其定义与特征介绍如下。

1 船舶制造项目质量管理概述

1.1 船舶制造项目质量管理的定义

船舶制造项目属于系统性强、内容复杂多变的工程项目,其质量管理过程控制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判断能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在船舶建造过程中不但需要大量的零件加工,同时还需要根据一定的装配标准与流程实施逐级装配,所以难免需要考虑到多个部门的协调与作用才能够实现最终的生产目标。

1.2 船舶制造项目质量管理的特征

船舶制造项目的质量管理涉及的内容众多,其特征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船舶产品的质量要求高。现代船舶被称之为移动的海上城市,其建造的质量不但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与海洋环境、投资回报率等都具有密切的关联,所以其对于项目建设质量往往具有较高的要求;其二,船舶制造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量大。船舶建造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制造项目,其生产周期更长,同时还会受到外部天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各种不可控的因素作用下刀子管理的难度很高、工作量巨大。;其三,船舶制造项目的质量信息重复率低。信息重复率低是现阶段质量管理过程中产品在尺寸、形状上的变换所导致的。与汽车工业的一体化生产不同,船舶建造往往都需要根据业主的实际要求来进行个体建造,差异化建造,其结果就是难以复制过去其他产品的生产经验,可以借鉴的质量信息与质量经验较少,这些都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有序提升;其四,船舶制造项目中会遇到生产进度与质量控制的矛盾。在船舶的建造过程中,由于可以借鉴的质量信息较少,所以质量控制难度颇高,许多情况下需要权衡生产进度与质量控制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协调不好,会直接影响产品的经济效益或者质量水平;其五,涉及部门与利益主体众多。船舶的建造涉及到人力资源、材料采购、现场装配以及生产管理和材料成本管理等多个部门,多部门协调工作难度较高,各自利益差异较大,不容易形成合力,经常会出现内部矛盾。

2 我国船舶制造项目质量管理现状与问题

2.1 技术落后

相比于国际一流的船舶制造企业,我国的船舶制造企业普遍存在质量管理技术水平不足、建造技术落后等问题。比如说在焊接一次性X射线拍片合格率的检测方面,我国的大多数造船厂的合格率都不足95%,而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综合合格率超过98%。除此之外,我国的许多造船厂在无错误预舾装率方面仅达到75%-85%,而发达国家的船舶制造企业这一数值可以达到95%以上。由此可见,技术方面的落后导致我国的质量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2.1 质量管理水平不高

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不但体现在内部的工序问题上,更是体现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劳动状态方面。从客观上来看,船舶制造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氛围,大多数企业员工对于质量管理的认识水平不高,仅仅依靠船东、船级社的检验来作为衡量标准,仅仅以通过查验为质量控制的唯一要求。在这样的条件下,质量管理的主动性较差,同时成本控制的意识也不强,导致整体竞争力下降。在船东制定设计、供应商后,整个制造环节的质量就已经进入到难以控制的环节,而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往往会导致控制难度进一步增加,甚至一些设计方对于船厂的生产能力认识不全面也会给整个项目的质量控制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

2.3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与工作脱节

船舶制造的质量管理与体系化控制是实现船舶制造质量管理的必要条件。在船舶制造质量管理的规范制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标准与工作脱节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大多数船厂都建立了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也得到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在船厂制定了大量的手册、程序文件以及记录表格的同时,管理人员只能将大多数的精力投入到应付复杂的管理体系文件当中,没有额外的精力进行管理的实践工作。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船舶制造质量管理的体系标准化与实际工作相互脱节,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体系标准管理以及实践管控。

2.4 人员队伍整体建设水平不足

人员队伍的建设是确保整体质量控制标准的基本条件。结合目前我国的船舶建造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造船企业的人员流动率较高,真正具有专业质量检验经验以及操作能力又能够稳定在企业工作的十分稀少。从工作的内容上来看,由于专业人员少、工作任务重,所以很多时候只能够对一些关键环节进行质量检验与控制,对于细节就无暇顾及,这也是目前我国船舶制造质量管理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我国船舶制造项目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策略

3.1 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船舶制造质量管理的整体水平,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从客观上来看,制造项目的质量管理需要一定的科学原理与经验相结合,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船舶制造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这也十分迎合国外先进技术的引入环境,所以各企业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技术资金投入,全面提升技术整备水平,确保生产质量。

3.1 主动实施质量管理与控制

结合目前我国的船舶制造质量管理的现状来看,被动质量管理的问题十分严重。为了实现主动质量管理,就需要将质量管理的内容渗透到日常的建造活动当中,通过各个环节与细节实施精准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方式来确保实施的有效性。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建立适当的管理部门,采用主动介入的方式对质量进行干预,从而最大限度的体现质量管理的功能与价值,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创造条件。

3.3 提升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与实际工作的衔接关联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是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两者衔接更是必不可少的。常规条件下,正确实施管理体系的标准化需要有专业的技术引导人员进行现场监督与过程控制,通过专业化的体系管理以及后期的反馈管控等方式来确保两者的作用关系。这样一来,不但不会出现工作与标准脱节的问题,更可以确保生产的效率。

3.4 进一步提升人员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

进一步提升人员队伍的建设水平对于确保生产效率与效益同样十分关键。在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员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培训机制以及企业文化的建设,留住关键人才,提升企业的人才粘性,同时也为进一步输出高质量的产品创造条件。

3.5 正确实施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与质量管理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所以进行质量管理框架条件下的成本控制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根据国际技术标准来执行质量管理可以客观上达到目标,但是主观上的生产环节优化以及材料的循环利用等都是成本控制的要点,需要从这些角度进行适当的斟酌与判断,确保成本控制的合理性,同样也可以为企业争取可观的效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船舶制造工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也处于市场化竞争环境不断变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之外,还需要主动实施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相关工作,重点做好质量管理与控制,提升管理体系的标准化,确保与实际的工作要求相适应,并不断提升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更好的适应质量管理的客观要求,并正确实施质量管理条件下的成本控制,确保质量与成本相适应,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为实现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管理体系船舶质量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质量”知识巩固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船舶(2021年4期)2021-09-07 17:32:22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活力(2021年4期)2021-07-28 05:35:18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船舶!请加速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