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国华 编辑/苏二
开膏方最能体现中医的整体观,以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为基础,从患者的上下、里外、寒热、虚实来整体辨识。除通晓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即“治未病”思想外,还有中医体质文化。如秦伯未先生云:“膏方并非单纯之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故膏方之选药,须视各个之体质而施以平补、温补、清补、涩补,亦须视各个之病根,而施以生津、益气、固津、养血。”
中医有三因之说,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体现中医整体观。注重个体差异,体质偏颇,辨证与辨体质相结合,施膏遣方当因人制宜。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有异,人的生理和病变特点也不同,故地异方宜,即使病证相同,治疗用药亦当考虑选药、剂量不同。如阳虚者选用肉桂、附子、红参等大辛大热之品,在南方、北方的用量则有大小之别。即使服用膏方也常需结合时令,但并不拘泥于冬季,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特点。
膏方与普通门诊的病历截然不同,膏方的书写一般要求阐述患者的体质、症状和体征,探求病因,推演病机,确立治则治法。有的还要论述其选药配伍原则、叮嘱煎熬要求、服法注意事项等,用语古朴典雅,以文言文书写膏方仍为医家所推崇。
膏方的“脉案”能真实反映医家的中医理论功底和辨证思维水平,体现了医者深厚的古代文化修养。一张文理并重的膏方,不但要以舒畅流利的文笔描述该方之理法方药,还多要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条分缕析,理贯古今,要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实践指导性,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中医膏方作为独特的中医诊疗技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开具膏方的过程中,处处闪现着中医的人文关怀,对求方者身心的关爱,蕴含着中医“大医精诚”的风采。
如在开具处方前阐述清楚治则治法,之后会专门加一句“以期早日安康”“以冀来年病除体健”“以冀健康长寿”等祝福之语。并在处方后指点预防、保健、服用注意事项、服法,如服膏期间忌辛辣、刺激、油腻、烟酒,若遇感冒、发热、泄泻则停服等。有的医家则盖上专门制作的图章,有的还专门提示一下养生之道,人文关怀点滴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