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研学旅行教学设计

2018-12-06 06:20朱伊奇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核心

摘 要:文章以湖北省青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指导下设计研学旅行教学方案,从地理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分析了研学旅行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作用与意义,以揭示研学旅行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研学旅行;教学设计;教学方案

作者简介:朱伊奇,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漢 430079)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5-0092-03

一、引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游学领域中的新兴概念,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目的明确的校外参观体验活动,是学校基于各学科的教学需要、学生所处年级与年龄阶段、具体学情与地区特色,开展并组织学生集体参加的以旅行为载体进行研究和学习的新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是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典范。

为响应国家将研学旅行明确列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当中,并作为必修课程逐步规范化的号召,自2017年起,湖北省开始在武汉、宜昌等城市进行试点,要求当地中小学校将研学旅行列入本校教育教学计划,使研学旅行逐渐在荆楚大地生根发芽。[2]

本文基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指导下,以湖北省武汉市青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设计出适用于修读高中地理选修9(地理野外实习)模块的学生的研学旅行教学方案,并从地理核心素养的视角下研学旅行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作用与意义,以揭示研学旅行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研学旅行地点概况

1. 位置与交通。本次研学旅行的地点——湖北省青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城关纸坊镇东南约1公里处,毗邻青龙路005县道,交通便捷,从武汉市及其周边的咸宁市、鄂州市等地乘车出发可当天往返。

2. 地质概况。该地地处扬子板块北缘,地层归属扬子地层区,区内第四纪堆积物分布广泛;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襄樊——广济断裂南部,主体构造形成于印支期构造运动,构造线近东西向,还发育有其他的次级构造形迹,在此基础上发育一系列走向为EW至NWW向、居于主导地位的线型褶皱以及多种走向的断层;在第四系覆盖与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该地地层出露不全,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露头较为罕见,基岩出露零星,仅见于座山、青龙山、曹家大山等剥蚀残丘处。

3. 路线设计。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基于地质地貌的典型性、集聚性与通达性,选取青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其周边的座山、后刘等地点,设计出一条总长度约5公里的研学旅行路线:座山——青龙山——后刘,路线连贯、长度合理,并且路线上的地质地貌现象丰富而典型。

三、研学旅行教学设计

1. 课标分析。高中地理选修9(地理野外实习)模块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训练,具备观察与描述野外地理现象、运用工具获取野外地理信息、分析论证地理实际问题等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对自然环境的形成作用形成客观的认识,与新课标中所着重强调培养的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相契合,而基于野外实地考察的研学旅行是实施此类实践训练的理想模式。

2. 学情分析。通过对高中地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中“自然地理基础”模块与选修课程中“选修9”模块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开展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所需的基础知识,并且对野外实习操作技能,如阅读、运用与绘制示意图、地形图和地质剖面图,观察某地景观要素并分析影响其形成的要素,对野外地质地貌的基本形态进行观察、测量、分析等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普遍缺乏动手实践的经验,需要教师予以示范和详细指导。

3. 前期准备。

(1)发放安全协议书,向学生与家长详细告知本次研学旅行的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等事项,并征求其参与意向,于学生返校时回收安全协议书并统计参与人数,据此联系客运公司租用车辆。[3]

(2)准备足够的地质锤、地质罗盘、放大镜等基本工具,编写并向学生下发学案与参考资料,供学生预习与参考使用。

(3)基于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准则划分小组,同时每组需推选出一名小组长。

(4)密切注意出行当天的天气状况,若遇暴雨等恶劣天气,则推迟本次研学旅行。

4. 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

本次研学旅行共设置九个教学环节。

(1)研学旅行情况介绍。

教学地点:前往途中

教师活动:详细介绍本次研学旅行的基本概况、注意事项与具体要求,并向学生布置具体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专注听取介绍,并用纸笔记录关键信息。

(2)矿物与岩石的识别与鉴定。

教学地点:座山

教师活动:介绍主要造岩矿物与常见岩石的特征,并展示不同矿物与岩石的范例。

学生活动:结合范例,尝试根据特征鉴定当地的主要造岩矿物。

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

(3)地质罗盘的使用。

教学地点:座山

教师活动:讲解、示范地质罗盘的使用方式,并在学生练习使用时予以指导。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并实际运用地质罗盘收集地质构造产状数据。

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

(4)山地地貌类型识别与成因调查。

教学地点:座山——青龙山沿途

教师活动:概括性的介绍座山——青龙山沿线山地地质地貌概况与外动力作用条件,并要求学生识别沿途出现的山地地貌类型与分析该地区山地地貌形成的关键控制因素。

学生活动:①运用所学知识,识别座山——青龙山沿线出现的山地地貌类型;②在参考座山、青龙山等山地形成的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外动力地质作用,分析当地山地地貌形成的关键控制因素。

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5)节理构造的野外识别。

教学地点:青龙山

教师活动:结合实例,简要介绍张节理、剪节理及其构造特征,并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识别。

学生活动:观察并识别张节理、剪节理的构造特征。

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

(6)断层构造的野外识别。

教学地点:青龙山

教师活动:①结合实例,介绍各断层发育的标志与断层对出露地层所造成的影响,引导学生就上述因素对断层的性质进行判断;②要求学生观察、记录沿线地形地貌概况。

学生活动:①观察并识别断层面、断层带、伴生节理等断层发育的标志,探寻断层所导致的地层出露重复与缺失;②在教师引导下,就上述因素对断层的性质进行判断;③观察、记录沿线地形地貌概况。

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7)沉积构造的观察与分析。

教学地点:青龙山——后刘沿途

教师活动:①针对构造运动与地层接触关系等方面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对构造运动的特征进行分析;②要求学生继续观察、记录沿线地形地貌概况。

学生活动:①现场观察常见沉积构造特点与地层间的各种接触关系特征;②结合教师的讲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所反映的构造运动特征;③继续观察、记录沿线地形地貌概况。

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8)地形图与地质剖面图简图绘制。

教学地点:后刘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在观察并记录后刘地区的地形地貌概况后,详细讲解基于地质与地形地貌概况绘制某一地区地形图與地质剖面图简图的方法,并在示范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绘制,在学生绘制时提供方法指导。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基于沿途观察、记录的地形地貌概况与教师对绘图方法的讲解、示范,结合参考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绘制研学旅行路线沿线的地形图与地质剖面图简图,并派代表进行展示与说明。

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9)分享与讨论。

教学地点:返回途中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享本次研学旅行的感受、心得、体会与收获,并且针对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困难与疑惑,与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

学生活动:踊跃发言,积极表达个人意见。

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

5. 课后作业。研学旅行结束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研学旅行报告并进行课堂展示,组织与表现形式自定,但其内容需重点体现小组分工、考察方法、考察过程与考察成果,以在进一步拓展、深化地理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之余,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研学旅行作用与意义分析

基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在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对所设计的研学旅行教学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可知,研学旅行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作用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研学旅行通过激发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喜爱与关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在本次研学旅行中,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环境优美的青龙山,在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的同时,通过实地勘察的方式进行实践性学习,使得本模块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得以突破教材与课堂的局限,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目前所处的地理环境延伸、拓展,能够使学生在融入大自然并与其产生互动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喜爱与关注,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4]

2. 研学旅行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地理环境的方法,使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获得提升。在本次研学旅行中,学生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将地理环境细分为不同尺度、不同种类的区域,并由此完成识别座山——青龙山沿途山地地貌类型,绘制研学旅行沿途地形图与地质剖面图等任务,能够使学生对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获得充分的认识,由此帮助学生掌握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地理环境的方法,使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获得提升。

3. 研学旅行能够形成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来认知、分析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在本次研学旅行中,学生通过完成分析青龙山地区山地地貌形成的关键控制因素、野外识别断层构造并判断断层性质等任务,能够逐渐形成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基于系统性、动态性、全面性等原则认知、分析地理环境,解析地理要素间综合作用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

4. 研学旅行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探究能力,由此显著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在本次研学旅行中,学生全程置身于开放、鲜活而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在贴切生活情景的地理教学情境下,学生不仅能够对地质地貌方面的一些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作用因素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而且能通过自身思考,将在课堂中习得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具体应用于地理环境中,去尝试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使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培养,由此使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获得显著增强。[5]

综上所述,作为开放而注重实践的地理课程组织形式,研学旅行立足于学生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中所获得的感知经验,能够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本质与内涵,为学生创设出鲜活而贴切生活的地理教学情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使得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科育人价值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可行途径。[6]

参考文献:

[1] 陆庆祥,程迟.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2):22-26.

[2] 敖露露.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以湖北省荆门市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10):72-73.

[3] 丁运超.基于研学旅行培育地理核心素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8):3-6.

[4] 丁运超.地理核心素养与研学旅行[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3):18-20.

[5] 郝晓翊.地理教学视域下的研学旅行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2):12-14.

[6] 张剑光.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7,(12):110-111.

责任编辑 黄 晶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核心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小黑的旅行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夏日旅行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