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管继玲
随着高等院校办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职业教育的理念逐步得到广泛认可,实习实训成为学生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培训机构、企业等都需要解决员工的技能培训等问题。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迫切而必要。基于这一现状,山东(潍坊)公共实训基地自2015年3月开工建设,并于同年10月投入使用。
山东(潍坊)公共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实训基地”)是根据山东省和教育部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协议确定的省部共建项目,总体设想是规划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项目设计总投资20亿元以上,按照同时承担10大类20个专业20000人集训、竞赛、实训的规模规划设计。
实训基地围绕航海航空、智能制造、现代服务,新能源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航海、机电与船舶工程、海洋化工、通用航空、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财经商贸、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高端实训平台。目前,财经商贸、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应用5个实训平台已经建成投用,可同时承接1000人实习实训。
1.立足潍坊,辐射环渤海,多方位开展实习实训业务。
实训基地秉承“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实训理念,全面服务于高技能人才培养,5个实训平台自建成投用以来,累计实训服务20000余人次,承接了来自潍坊职业学院、山东海事职业学院、化工职业学院、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东营职业学院等多家院校学生实习实训、赛前集训和信息化录课等服务。
2.专兼结合,优化“双师型”结构,多渠道构建精品师资库。实训基地拓宽师资引进渠道,积极从相关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聘任一些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行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技师等担任兼职教师,保持“双师型”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注重师资培训,通过与高职院校开展培训联盟、合办能力提升培训班等,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3.产教融合,强化深度合作,多层次举办产学研活动。
以实训工作交流会为载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潍坊职业学院共同举办巡讲活动,召开融合研讨会等;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职能,承办好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积极组织“基地进校园,基地进企业”活动,邀请工程学会技术总监、高校教授等进行主题报告演讲,走进山东朴成液压技术有限公司等,进一步加强基地与院校、企业间的交流。
1.实训基地不断承接来自各地的师资培训及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但是仍然存在参加实训的学校数量少,实训人数少的问题,平台投入使用一年多以来,参加实训的人员主要来自潍坊职业学院滨海校区、山东海事职业学院及部分周边院校,平台利用率有待提高。
2.学生公寓、餐厅等重要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进度滞后于平台建设和使用进程,参加实训的人员吃、住问题急需解决。
3.平台建设对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共建平台积极性不高。
1.加强对外宣传推介,深化社会资源对接。为充分发挥山东(潍坊)公共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作用,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将利用实训基地网站、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基地形象,构建实训基地宣传体系,加大推广力度,形成层层发动、广泛宣传的良好格局;同时,山东(潍坊)公共实训中心将通过组织召开“公共实训工作交流”会议和“产教融合新路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会议,向社会各界推介基地资源,了解社会各界实训需求,吸引行业企业和院校院所人员到基地参加实习实训。
2.依托政府平台优势,发挥技能竞赛职能。继续沟通汇报省人社厅、省经信委等相关单位,全面承接政府资源,同时着重沟通行业协会、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形成多方参与,密切配合、共同推动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技能竞赛职能,承办好国家级、省级各类技能竞赛,积极融入省市实训大平台。
3.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基地服务质量。增强基地运营公司的骨干力量,重点配备懂建设、懂实训、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加快基地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确保配套服务与平台使用的同步性,为潍坊周边地区、全省乃至全国前来培训的各院校、企业、培训机构等提供日常食宿等,尽快满足参加实习实训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切实提高实训基地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实训资源利用率。
4.建设高端实训平台,扩大基地培训规模。下一步,在维护好现有实训平台的基础上,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建设虚拟现实实训平台,与山东化工学院合作共建海洋化工实训平台,与用友共建创新创业研发中心等,在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拓宽培训领域,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质量,:力争实现年实习实训人次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