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红
编者按:
“健康中国2030”和“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的建设中,健康管理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民群众视觉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视光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视光产业也在逐渐从传统的配镜业务向视光学疾病诊疗及眼健康管理方向快速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专业技术提升、现代化管理模式升级等方面的问题,当前视光产业论坛中,众多国内知名视光专家纷纷围绕时下视光行业发展的热点话题进行精彩分享,我们也撷取了一些精彩的发言整理成文章,希望能给眼镜行业的同仁带来启迪。
眼科主任医师、教授,华医纵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医生。历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眼保健专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儿童眼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儿童眼保健专科建设与拓展学组组长、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云南眼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昆明市中小学近视眼防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昆明市妇幼保健院眼科主任、昆明市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主编并出版专著:《儿童眼保健与公共卫生》(眼视光专业“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儿童眼病筛查》第1版、国际奥比斯《实用小儿眼科教程》、《儿童眼病筛查》第2版、《孩子的护眼宝典》。在《英国眼科杂志(BJO)》《OSLIRETINA》《中华眼科杂志》等国内外杂志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CCOS)期间,有关近视防控相关的问题频频被提及。回想60年前,中国人口近视率仅为10%~20%,而今天,将近90%的儿童青少年患有近视。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逼近总人口数的一半,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可见,近视问题已成为健康中国的一个巨大隐患,近日,看到有关报刊刊载的《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一文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2017年发布了《儿童屈光矫正专家共识》,旨在为儿童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矫正、睫状肌麻痹剂的应用、近视防控的选择等方面提供指导性意见。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委发布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为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开出了良方,但是良方再好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其实,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家对近视问题也从未缺乏过关注,近视防控工作也被重视,如课间雷打不动的眼保健操,宣传栏上预防近视的正确坐姿示意图,体检时一定要求看视力表检查双眼视力等。多年过去了,为何近视却更难控制了,还有种越防近视发生率越高的现象,不禁会问“近视防控进行了这么多年,真的有效吗?”国家近几年在这方面没少花大力气,但是坊间却有各种近视防控方面的小误区,作为家长的你中招了吗?
多年的小儿眼科临床工作中,这个问题几乎天天都会碰到。其实,眼镜只是一个小小的、帮助眼睛看得清晰的“工具”。很多家长认为戴上眼镜后就再也离不开了,近视度数就会越来越高,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近视就是因为眼球“长大了”,物体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而是聚焦在了视网膜的前面,导致看远一片模糊,看近则是清楚的,眼镜弥补了“长大了”的眼球欠缺的功能,对已经近视的眼睛没有任何伤害,它只是帮助近视的眼球让物体聚焦在视网膜上,使眼睛看得清晰。近视发生后,特别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近视度数将持续增长,处于光学离焦状态、看不清楚的近视眼球,如果不能给予及时准确配镜,近视度数的增长将会更快。
医学上论证,近视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则无法治愈,治疗近视没有任何“神器”可言。还在身体发育期的孩子一旦形成近视,在没有特殊方法干预的情况下,近视度数不但不会降低,反而还会持续增加。大部分的近视都因发育过度造成,我们无法使发育的眼睛逆生长,就好像我们无法将一个长高的人变矮一样。
有些机构为了谋取利益,利用家长对孩子的爱护心理,用各种手段让家长相信机构的方法可以彻底治愈近视。家长为了孩子的眼睛不惜任何代价,不放过任何提高视力的机会,任何能够提升视力的方法都愿意尝试一二,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却耽误了孩子的眼睛。如今,只要以“视力恢复”为关键字进行搜索,五花八门的治疗仪器和服务便映入眼帘。有些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更是把近视治疗说得神乎其神,自称通过物理方法训练大脑功能可以恢复视力。据工作人员介绍,经过这一方法治疗,孩子的度数虽然不会降下来,但是就算近视200度的孩子也不用戴眼镜,只是需要“训练大脑的功能”就能让眼睛看清晰。
那么,通过训练真的可以让近视患者感到“不戴眼镜时视物变清晰”吗?答案是肯定的,方法是通过训练使得相同近视度数的人测出了不同的视力,其原理则是来自于“大脑的模糊适应现象”。但是这个现象是短暂的,可逆转的,大脑对不清晰的物像是有一定容忍范围的,只有超过了这个范围,我们才会感觉到不清晰,这就是视力训练有效果的原理,它起作用的地方根本不是眼睛,而是大脑。一旦戴上合适的眼镜,视觉突然变清晰了,聪明的大脑一定会选择最清晰的范围看,把原来能容忍的那些模糊影像全部抛弃掉。所以,这样的机构一定不会让患者戴合适度数的眼镜,为此他们也摸索出了最有效的说辞,那就是:“戴了眼镜就摘不下来了”,恰好击中了很多家长内心的想法。
另外,不得不提到查视力的问题,近视患者不是看不见,只是看不清楚,视力检查本身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天当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检查者等等各种因素,都可以让视力的检查结果有一到两行的变化,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表现。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了。
阿托品是一种很“古老”的眼科用药,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神药”。眼球内外的炎症要用它、内眼手术要用它、小儿眼科准确的屈光矫正更离不开它。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机构经研究认为,低浓度的阿托品(0.01%~0.1%)可以抑制近视引起的眼轴增长,从而延缓近视的过快进展。但是家长们注意了,这还只是在研究阶段,目前为止没有确切的研究报道显示其真正的疗效。在小儿眼科门诊还有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家长们一方面对医生建议的短时间使用的阿托品散瞳验光顾虑重重,认为散瞳对眼睛有害,而拒绝散瞳。另一方面又盲目代购,在没有医生严格监测的情况下自作主张给孩子每天滴用阿托品。
家长们需要意识到阿托品是一种毒性较强的处方药,即使是低浓度的阿托品,也仍然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长期使用后会出现诸多问题,如瞳孔散大、眼压升高、畏光、看近模糊、面红、发热,口干等症状。而且低浓度阿托品并不是对所有的近视患者都有效,而且还会出现停药后反弹的现象,即原先控制住的近视度数会在停药后反弹。
人的相貌来源于父母双方的基因,眼镜是个没有生命的物理结构,不可能改变人体的任何生理结构,更不可能改变人类强大的基因。有部分高度近视的眼睛摘了眼镜感觉突眼状况比较明显,那是因为高度近视的眼轴比较长,不可能往骨性的眼眶后部生长,只有往前生长,这就使得摘了眼镜后,会导致看起来有比较明显的凸眼。另外,近视眼镜是凹透镜,有缩小物像的特性,我们通过镜片看到近视者的眼睛有缩小的感觉,当取下镜片我们所看到的眼睛大小才是真实的视觉效果,通常会发现,比之前我们通过镜片常看到的近视者的眼睛 “更大”,感觉“变大”了我们就会误认为眼睛变凸了、变形了,还可能因为常戴眼镜,眼睛周围皮肤较脸部其他地方白皙,形成了凸出的错觉。所以,眼镜并不会、也不可能真的使眼睛变凸,眼镜真没这“能力”。
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 ,是一种特殊的“眼镜”,夜晚睡眠时配戴,通过其独特的反几何设计,可以使中央区角膜弧度变平坦,旁周边区变陡峭,从而达到暂时减低近视度数,提高裸眼视力的目的。正是由于其特殊的设计,相对于框架眼镜,不但能矫正中央视网膜的屈光状态,同时可以矫正周边视网膜的远视性离焦,从而有效控制儿童眼轴的过快增长。
适宜的年龄,排除不符合隐形眼镜验配条件的情况下,在医疗机构验配的硬性透氧性隐形眼镜和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角膜塑形镜,都属于矫正近视的一种方法,这些镜片各有优点。特别是角膜塑形镜(OK镜),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把镜片戴上,第二天醒来将眼镜一摘,就能看清东西了,同时还能有40%~60%的近视控制效果。OK镜由于这种“夜戴日清”的特殊视觉效果,不断受到了家长和儿童的青睐。不过作为特殊类型的角膜接触镜,角膜塑形镜在临床应用中为了保证安全,有特别要求,错误的操作是有可能对角膜造成伤害的,因此配戴要求更为严格。但如果谨遵医嘱进行验配、使用过程中是不会出现问题的。因为硬镜解决了周边离焦的问题,对控制近视度数的快速增长有一定的作用。这就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对我们眼睛是有利的,在验配之前,医生会对验配条件进行严格掌控。如果能够保证规范的验配、良好的自我护理、适时的随访观察和定期更换,OK镜可以说是目前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如果您的孩子适合配戴“OK”镜,其实“OK”镜很“OK”!
近视是无法治愈的,近视眼激光手术,仅仅是通过对角膜的切削,改变角膜的厚度,减少角膜的屈光能力,从而使光线能够重新聚焦在视网膜上。这样可以达到不想戴眼镜的目的,但是对已经近视的眼睛,近视结构的改变是无法逆转的。如果术后不爱护自己的眼睛,度数仍可继续增加,这样可能需要再次戴镜,而高度近视的并发症是不可能避免的。
所以,一副合适的眼镜,不仅不会让近视度数加深,反而会控制度数增长,让孩子近视发展慢下来,有效防控近视的快速增长,早期干预对将来可能有高度近视风险的小朋友来讲,则更为重要。
在这里必须强调一点,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早期做好近视控制,将来度数会低一点,即使要做近视激光手术,角膜切削也可以少一点,高度近视的并发症、眼底的问题就会少很多。选择合适的光学矫正方法来延缓近视的进展,是安全且不可替代的方法。千万不要坐等孩子向高度近视发展,认为孩子还小、度数还不高、等等再说的大人们一定要“且行且珍惜”了。
每年的3月和9月,虽说已经过了寒暑假高峰的小儿眼科门诊还会迎来另一个近视的小高峰。为什么会这样呢?
对青少年来说,在排除遗传因素的影响外,造成近视发生发展的原因还有2个最大的后天因素:缺乏户外活动和过多的近距离用眼。孩子上学期间每天有规律地上课、下课、上体育课,外加上学放学的路程,碎片化户外活动时间累积下来基本能保证一定的量。而假期内则除了完成家庭作业以外,还要参加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或者干脆宅在家里看书,写字,玩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户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与书本作业等载体虽无实质差别,但从本质上看,都是近距离使用。可想而知宅了一个假期的孩子,开学自然看不清黑板了。因此,眼科专家呼吁,家长们一定要监督孩子,不要做一个很宅的孩子。
其实,现在很多小孩子的近视,不是先天遗传,而是后天引起的。因此,再次提醒家长,在孩子近视还没发生的幼儿阶段就要开始重视,如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在自然光下进行户外活动,因为适宜的阳光接触能促进眼睛分泌神经递质多巴胺,从而有助于抑制眼轴的增长,预防近视发生。同时,在户外活动中,人眼处于轻松舒适的状态,瞳孔相对较小,也有助于视物相对清晰,更有助于控制近视发生发展。
总之,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这条极具挑战而艰辛的路上,尽管“眼镜”招家长们“嫌弃”,但是,我们仍然要帮眼镜“平反”,“眼镜”没有错,其实一副合适的眼镜才是真正帮助孩子们对付屈光不正的一剂“良药”,以理智的心态接受孩子的近视,寻求科学的方法矫正近视,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这才是家长们应该走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