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云南之声 表抗战之功
——《滇声》简介

2018-12-06 06:00张玲
云南档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滇缅公路龙云抗战

■张玲

《滇声》一书,作于民国卅五年(1946),小32开本,作者为郑崇贤,由香港有利印务公司承印,于当年双十节出版,在全国各大书局代售发行。

一、《滇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抗战胜利后,针对社会舆论中有所谓“抗战八年中,全国各地,遭受空前浩劫,云南以地理关系,安处后方者;云南抗战以来,政治社会经济各方面,无一不表现落伍者;云南拥兵自卫,形同割据者”等等言论,作者郑崇贤为了“使云南八年来对抗战上之贡献,与其所受之痛苦,国人得以深切认识,不致湮没史实”,分抗战前和抗战时两大方面,从战前的“修筑滇缅公路、加紧增填积谷及为国充实军备”,到抗战时“军队之出动与补充,驻军之供应及贴补,征实之重负,征工之浩大,运输之繁重,器材之征发,美军之供应及空袭之紧张”等方面,既站在政府的立场,又以体察民情之口吻叙述云南军、政、民及社会各界对抗战所做的贡献,以过来人和亲历者的视角,对云南社会在整个抗战阶段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云南人民对全民族抗战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做了一次全面地总结。

《滇声》篇幅短小精悍,全书约近两万字。作者开篇即点明了写作目的和主旨,在“作后感题”中他写道:“抗战艰辛已备尝,后方重镇又前方。大军内外须支应,边境西南待布防。出力出钱兼出物,征兵征马又征粮。只今痛定还思痛,劫话昆明吊夕阳。”以一首诗对全篇的主要内容作了概括。在“绪论”中,他指出“滇声何为而作也?曰:中国抗战八年,云南对于国家之贡献,与其所受之艰苦,本在滇言滇之旨,发痛定思痛之声已耳。”抗战前和抗战时两大部分和其中的每一个小节,作者均力求简明扼要,直奔主题,围绕所要叙述的内容引出背景,写明政府所采取的各项措施,落实的情况和人民所付出的代价。“抗战前之准备”部分,他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龙云主持滇政,建议国民党中央积极准备抗日讲起,他写道:“云南对于抗战准备事项,如严密保甲组织,安定后方秩序;增加地方生产,力谋经济繁荣;整顿教育以维国本;组训壮丁以裕兵源……等,皆有详密计划,具体之实施。其尤重要者,莫如修筑滇缅公路,加紧增填积谷,为国充实军备三端”。引出“三端”后,又分别对滇缅公路的修筑过程,全省落实积谷举措及政府如何充实军备三个方面,从历史背景、现实境况及所耗费民力、物力、财力等等作了详细具体的描述。全书的重点在于第二部分“抗战时的应付”。作者从南京沦陷,国府迁渝,云南遂成为抗战后方之基地说起,因学校、机构、难胞及侨胞等“潮湧而至”导致“所加于吾民之担负,则更艰巨而难以计数。”作者仅“就与军事有关之事实,一一述其概略”,在“军队之出动与补充”中,对云南军队出省抗战兵员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及给养等均作了记述;在“驻军之供应及贴补”一节,对云南人民养活八年间驻在云南之六七十万大军所付出的巨大贴补数,所受之“骚扰之大,难以尽述”;在“征实之重负”一节又分为征粮繁重、运粮艰辛、清丈后之负担成倍增加,以及军事设施占用有限之民田而征实并未减负等方面,对比外省作了详述,以突出云南人民所受之累,“较之其他省区,已加为十倍至二十倍不等”;在“征工之浩大”一节分为修筑滇缅铁路及便道,破坏滇缅铁路路基及便道与二次修复,修辟飞机场及其他等四个方面历数了征工之重负,作者写道:“总之云南八年来之农村平民,无日不在被征之中……”;对“运输之繁重”中之被雇民夫超载运输军用物资及被虐等种种惨状,发出了“呜呼!世无郑侠,谁绘此一幅流民图也”之嗟叹!此外,在“器材之征发”中之“军用电桿之采办”给人民造成之重负,“美军之供给”导致昆明物价“冠于全国”累及平民日常生活等等方面均有理有据加以陈述;最后在“突袭之紧张”一节,对敌机来袭、毁损死伤之统计,均有详实的数字。总之,《滇声》用数字说话。在每一小节的叙述中,均有相关数据统计,并用数字对比说明问题,如滇缅公路的里程、桥涵、民工数;积谷数、户数;征兵数、军队出兵抗战数;对驻军之供应及贴补的各项数字;征实、征购数;军用粮草的运输数;突袭的损失数等等。《滇声》站在人民的立场说话。在每一章节的论述中,作者均从体察民情、同情民生的角度,对云南人民在抗战前及抗战时所付出的血泪作了感同身受的描述,读来令人震惊和辛酸!在修筑滇缅公路一节,他写道“一路成功万骨枯,滇民为修筑滇缅公路牺牲惨重,有如此者。世人但知滇缅公路对抗战贡献之伟大,而不知由多数无名者,流血流汗所筑成也。”

《滇声》封面

二、《滇声》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郑崇贤,别号嵘庐,云南石屏人,云南优级师范毕业。唐继尧主滇时期,郑崇贤曾被任命为西畴县知事、寻甸县长、昭通县知事,后又任昆明县长,龙云主政云南以后,曾担任过玉溪县长、云南省议会秘书长、顺宁县长、38军前敌总司令部秘书长、云南财政厅秘书、建设厅秘书主任,县长训练所教授、云南大学秘书长以及龙云创办的私立南菁学校校长等职。正因为作者在抗战前中后期曾供职于云南社会各界,有丰富的从政经历,书中记述的很多事项都曾亲历亲为,正如作者所言:“余本滇人,来自民间,与父老子弟,接触较多,爰就所知,略陈梗概”。写作此书时,作者旅居于陪都重庆,在缺乏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能够凭借有限的记忆写成已经相当不易。书成之后由时供职于南京政府的云南永善人易忠孝为其作序,又由知名人士、学者周钟岳进行订正后,印发单行本,并分送社会各界“俾人人咸知吾滇人对国家抗战大业之贡献牺牲,不致使人民所流之血汗,与输将之财物,归于湮没。”

至于《滇声》的写作背景,从全篇结尾引用民国三十五年(1946)五月十七日,重庆大公晚报记者访龙云的一段谈话作为结语,似乎可以作一些推敲。龙云说“……我在滇十余年,可分三阶段;最初一个时期,为平乱而尽力,以后即努力于地方建设,但不久抗战爆发了,抗战开始后,云南出粮出力,于国家可告无愧,云南军队的装备,是云南人用自己的力量办的。但云南的军队,首先服从统帅部的远调,而出滇作战,并且已成国家化。近几年来,大军驻防滇境,供应大军的一草一木,云南人民,都尽了大力。谈到中央政令,云南也无不奉行。如有与地方隔阂,难行得通的,我只好酌情办理。不过有些人不顾人民死活,企图籍权势予取予夺,我承认我会给这些人以不愉快的答复,因此也就难免造成不愉快的关系。”此时的龙云,已早于1945年10月的“五华山事件”被蒋介石剥夺治滇大权,调任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院长,软禁于重庆。龙云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从上述谈话,可以看出,他深知云南人民为抗战元气大伤,作为一名爱国将领他期望云南人民迎来和平生活。《滇声》以龙云的谈话作为结语,而作者写作时也居于重庆,说明全篇写作也许也与龙云与蒋介石的政治斗争有关。无论《滇声》写作初衷如何,其所要表达的“皆国人所应知,而滇人所欲言者”“数百万滇民所流之汗,数十万滇军所流之血”已经活生生,血淋淋地昭示于前!足以警醒世人!全篇虽属匆匆急就,但事实清楚,数据确实,论述充分,足见作者的一片赤诚!

猜你喜欢
滇缅公路龙云抗战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龙云:被破格摘掉“右派”帽子的“云南王”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关于史迪威及其史迪威公路
云南王龙云险随汪精卫一同投日?
二战时期英国对日本的绥靖政策演变历程钩沉
二战时期英国在整个滇缅公路运输中对日妥协的原因
省主席为何放弃走后门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