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鹏,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物流业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基础性、战略性角色。在传统理念下,物流业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其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保证了从供方到需方的有效流动。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物流业边际效益越来越低,第三利润源的作用日益萎缩。可以说,现代物流业在互联网时代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即将过去。如何用增量改革促进存量调整,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发展的大趋势,如何破解当下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瓶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小物流企业如何优化流通结构,在不增加或者少增加成本的同时提高其整体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是现阶段物流行业发展的困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涵盖自要素端至生产端流程的整体性改革,对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在新常态下发展极具价值。供给侧改革并非完全崭新的词汇,其起源于供给学派理论基础,即共计经济学,引领了当下崭新的经济政策方向,供给侧改革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供给侧改革对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与推动作用,对于优化社会经济环境十分有利。当前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容乐观;纵观201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降低7.0%,出现负增长;货物运输总量环比上涨0.2%,总量愈4 17亿吨;旅客运输总量总体下降4.4%,总量为~190亿人次。2017年4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8.2%较上月回升2.8个百分点;中国仓储指数为55.1%,较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为106.3点,比上月回落1.5%。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未来几年宏观经济增速相对缓慢。我国国内社会经济中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供给不足为供给、需求脱节的有力说明,是供给失衡的真实反映。因此,这种社会经济增速缓慢甚至经济衰退的常态,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涉及供给链各个环节)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供给侧改革能够为经济新常态的引领与发展做出贡献。从整体上看,在短期内完全实现供给调整,完成供给侧改革不具备可能性,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唯有着眼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增长,坚定不移的推行结构改革,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科学途径。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物流产业是国家发展基础行业、战略性产业的必选项,物流产业态势反映经济新常态,又同时受制于经济新常态表现。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率相关数值进行总结不难看出,国内GDP与社会物流总额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尤其在增长率方面一致性更高,且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较国内GDP总额增长率的波动幅度更大。自2010年以来,伴随我国社会整体经济增长率的不断降低,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率与GDP总额增长率基本接近,尤以2015年GDP增长率超过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率。由此可见,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巩固和增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领先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发展空间。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网络化生产、流通、消费更加普及,标准规范、公共服务等支撑环境基本完善。(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网信办)
第一,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农资批发市场对接电商平台,积极发展以销定产模式。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着力解决农副产品标准化、物流标准化、冷链仓储建设等关键问题,发展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开展生鲜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试点,促进农业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发展。(京东、苏宁云商、一亩田、顺丰、未来生活网、天天果园、易果生鲜、正大、双汇)。
第二,大力发展行业电子商务。鼓励能源、化工、钢铁、电子、轻纺、医药等行业企业,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推动各类专业市场线上转型,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整合资源,积极向供应链协同平台转型。鼓励生产制造企业面向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支持设备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融资租赁服务,鼓励中小微企业扩大电子商务应用。按照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大力推广电子招标投标。(九州通、上海医药、上海感量、瑞茂通、物产中拓、老百姓、辽宁成大、迪安诊断等重点受益)。
第三,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创新。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提升企业精准营销能力,激发市场消费需求。建立电子商务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建设电子商务售后服务质量检测云平台,完善互联网质量信息公共服务体系,解决消费者维权难、退货难、产品责任追溯难等问题。加强互联网食品药品市场监测监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处方药电子商务销售和监管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利用移动社交、新媒体等新渠道,发展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
第四,加强电子商务国际合作。鼓励各类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商发展,完善跨境物流体系,拓展全球经贸合作。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检验检疫、结汇等关键环节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跨境权益保障机制,利用合格评定手段,推进国际互认。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管理,促进信息网络畅通、跨境物流便捷、支付及结汇无障碍、税收规范便利、市场及贸易规则互认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