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不少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希望利用新技术重塑其制造业优势;诸多发展中国家也提出了本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着力改善营商环境,促进制造业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处于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境地,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制造业如何“突围”,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既要基于自身比较优势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又要营造良好适宜的环境,使这些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过去数十年,我国制造业之所以取得较大发展,就是在这两点上结合得比较好。当前,制造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前景值得期待,压力也同样存在。
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既面临产业由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顺势外迁的压力,也面临由于生产及技术方式变化和国外政策变化导致的逆向转移压力。具体来看,受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要求趋严等因素影响,许多中低端制造业企业选择迁往成本相对较低的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一些高端制造业企业受多重因素影响也开始考虑在发达国家投资。在此条件下,更好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应首先着力改善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罗雨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
一是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我国一些虚拟经济领域发展较快,吸引了投机资本追逐,大量资本流入这些领域,抬升了制造业用地、融资等成本,造成制造企业发展负担较大,难以轻装上阵。应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实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是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制造业更好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改变“唯GDP”的发展思路,在提高环境标准、加强环境监管、实现绿色发展等方面下足功夫。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要确保标准透明、行为规范,为制造业长期更好发展提供保障。
三是处理好科研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当前,我们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保持技术创新的连续性。因此,要充分发挥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在研发投入、人才激励、机制改革、市场开拓等方面下功夫。
我们应在认识上给予制造业高度重视,在营商环境改善方面不遗余力,在产业链整合运转环节清除各种障碍,在人才激励机制上大胆突破,让制造业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更有活力的产业,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