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万
近日,尽管ofo坚决否认已经“卖身”“滴滴”,声称“终局尚早”,但市场人士认为它也解除不了资本的魔咒。
2014年,北大毕业生戴威与4名合伙人共同创立OFO,起初是为了解决大学校园内的出行问题。当时他们提出了“以共享经济+智能硬件,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理念,创立了国内首家以平台共享方式运营校园自行车业务的新型互联网科技公司。
实际上,当时市场上已有“分享经济”的热议和雏形。2015年6月,ofo“共享计划”一经推出,在北大迅速获得2000辆共享单车。自此,“共享”概念在国内问世,旋即引起国内资本大佬们强烈关注。
4个月之后,这个“北大学生创业项目”就得到了第一笔投资,随后一发不可收拾,仅在2016年,这个团队就完成了“七轮融资”,至今已拥有金沙江投资、滴滴、蚂蚁金服等若干重量级股东。最新数据称,ofo小黄车的日订单已突破5500万。
租金是共享单车企业的主要收入源。目前业内也仅有单车成本为300元左右的ofo宣布,已经找到了非常健康的现金管理方式,其联合创始人杨品杰表示,有希望在明年实现全公司盈利。
然而,这种愿景能实现吗?
一叶知秋,冷风不约而至。
OFO小黄车和许多命运不济的单车,就像流浪在街头的弃儿,几乎成为共享经济凋零的象征。
与网约车不同,自行车的运营受季节变化、天气状况等影响也比较大。至于遇上台风暴雨,则无论地处何方,共享单车出行的订单量,都会直线下降甚至归零,而平台还得面对更加高昂的车损折旧成本。
网络上《一封来自共享单车的求饶信,致上海所有人》,以“一辆受过伤的共享单车”为第一人称,叙述ofo来到上海所受到的一系列损坏、扣留等不文明举措的“委屈”,呼吁人们“可以不爱,但请不要伤害”。而对此,不少上海居民纷纷发文表示“我们不背这个锅”,并指责ofo车辆质量问题严重,缺乏定位且损坏的车辆无人维修管理,散落街头,造成大量城市垃圾,破坏市容给城市带来负担。
对于快速扩张到“全世界”、资金链高度紧张的这个小黄车来说,在开源受阻的情况下,节流成为势在必行的无奈之举,ofo正在上演海外大撤退。
专业人士认为,共享单车的生命周期很短,对于ofo也不例外。
据分析,一方面:按照正常折旧速度计算,ofo之前投放的低成本单车在经历日晒雨淋后,已出现一定程度的老化,使用户体验大打折扣,急需加大运维力度或生产投放新的单车,以更好地满足用户日常骑行需求,而无论运维还是生产均是笔不小的开支,压得ofo喘不过气来。
另一方面,信用免押是共享单车行业的大趋势,也成为一大竞争利器,分别傍上蚂蚁金服、美团点评的哈罗单车、摩拜大力推行信用免押政策,有助于拉新和订单量的增长。此前ofo也是信用免押的拥趸,但碍于生存环境的恶化,只能逆行业潮流,全面取消信用免押,聪明的用户会用脚投票,倒向哈罗单车、摩拜。
无论是海外大撤退还是国内转趋保守,制约ofo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资金,没钱就没一切。尽管其展开各种措施来积极自救,但面临残酷竞争和资本寒冬两大不利因素,人们不禁会问:ofo能否等到续命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