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许欢
在江阴市国家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前,江阴市纤维检验所还是一个只有十几人的小所,每年主要业务是棉花检验。2010年中心成立投入运营后,江阴纤检所在纺织服装检测上,开始尝试市场化运作,一切需从零开始。这也让江阴市纤检所所长龚珊和副所长苏宇伟找到了再次创业的感觉。
如今的江阴市纤维检验所坐落在一片占地50亩的园区内,园区内有5栋漂亮的建筑,都不算很高,但风格一致,简洁有质感,江阴市纤维检验所就在西边的一栋楼里。记者了解到,最早的整个50亩园区是以筹建国家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名义,划拨给了江阴市纤维检验所,但中心建设只用了一块地,后来江阴特检所及质检所等其他机构也先后建在这里,形成了以质检所为首的检测园区。
事实上,国家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阴)的诞生,与江阴市实体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密不可分。江阴纺织工业发达,制造业强,被誉为“中国资本第一县”。上世纪80年代,江阴走出了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将之称为“苏南模式”。江阴正是这一模式中的典型代表。
支撑起江阴经济繁荣的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作为一个县级市,江阴市有42家企业在沪深和海外市场上市,4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制造业非常发达。2016年,江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8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5875亿元,连续14年蝉联全国“百强县市”榜首。
在江阴的纺织实体企业中,除一部分纺织上市公司,中小纺织企业占了很大比重。在中心未成立之时,这些中小纺织企业发展异常迅猛,检测需求大,显然那时江阴纤检所现有的规模与设施,与当地纺织行业的发展相去甚远,无法满足纺织企业的需求。
需求的存在,也是江阴市政府加大投入纺织检测服务平台的主要原因。2006年,江阴市政府大手笔投资5000万元,划拨50亩地,用于国家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苏宇伟认为,江阴是全国百强县,有纺织龙头企业、毛纺产业基地、纺纱厂及内衣服装企业等,纺织企业门类多,但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很多都没有质控手段,潜在需求巨大。政府如此大的投入,主要是要中心立足江阴,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做大做强。
建成后的国家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试验区域面积5000平方米,是独立的第三方实验室,规模实力不容小觑。采访中,苏宇伟带记者参观了中心实验室。
记者看到,国家检验中心的每一个实验室,看起来都要大于以往所见实验室,尤其是恒温恒湿实验室,一眼望过去,特别宽阔。而且大多数实验室门都很多,有四通八达之感。仪器也比较新,非常齐全,应有尽有,还有用于功能性检测和生态安全性检测的诸多仪器。
苏宇伟告诉记者,中心检测仪器设备是按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进行配置,有满足各类纺织品质量检测的进口及国产高尖端仪器设备280余台,检测能力覆盖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纱线、纺织品及其制品、羽绒羽毛及其制品、服装等六大类476个产品、157项参数的检验能力。
其中恒温恒湿实验室有700平方米,是完全按照GB 6529标准规定的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要求建设,分为棉花检验、纤维纱线检验、纺织品检验、静电检验等4个专用检验室。另外,还设置了物理、化学、色牢度等12个专项实验室。
提起现阶段检测仪器的利用率,苏宇伟表示,真正利用率高的仪器还是围绕GB 18401标准的这些仪器。但是中心建设之初的定位则是具备综合全面的检测能力,所以他们在功能性和生态安全性的检测上,也有很大投入。
其实围绕GB 18401的检测项目,其他任何机构都能做,也是比较常见的检测项目,而且这些项目也只能在准确度及检测效率方面提升,所以中心需要扩展些其他机构做不了的项目,比如功能性检测的防静电、防水、阻燃,这些项目大多数实验室都没有,即使有也不会这么全。
另外,在生态安全的检测上,江阴纤检所涉入得比较早,因为国外对这方面比较重视,而江阴大多是外销企业,产品出口国外有限定,需求也很多。所以中心的建设必须和国外同步,如果等国家标准出来后再建设,可能就已经晚了。这也是当初建中心时就有的长期规划。
在苏宇伟看来,2010年以前,在江阴市纤维检验所还是一个只有十几人的小所时,日子过得是非常滋润的,也没什么压力。中心建成后实验室面积扩大到5000平方米,人员也由原来十几人扩充到四十几人。这么大规模的中心要运营,事业要发展,与原来纤检所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中心的设立,对当时的江阴所来说,犹如二次创业。”所长龚珊坦言。
“我们从原来纯粹的纤检所职能,转变为市场化运作的国家中心后,许多政策与原来的政策都有所不同。这些年,我们也在不断磨合、摆正位置,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中心成立以后,我们规划是两条腿走路:首先,纤检职能一定要牢牢抓住;其次,纺织品检测市场犹如战场,今后参与市场竞争的机构越来越多,也不能掉以轻心。事实上,中心目前还是处在变革期,并没有现成模式可供参考,还需要不断摸索。”
苏宇伟谈起创业时感慨地说:“我们既有创业的艰辛也有守业的艰难,这么大的中心要运营,说没压力是假的。政府为中心建设投入那么多资金,在服务地方企业的同时,也是希望中心能做大做强,这些高端检测仪器摆在那儿,要有业务才能开动,坐在家里是等不来的,所以只能拼命干。”
“那时,龚所长就带领所里所有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一家一家去江阴当地的纺织服装企业推广,宣传中心、联系业务,硬是一点点从开始的几百万做到现在1500多万营业额。其实,中国的检测市场并未完全放开,我们也面临很多限制,很多时候很无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能做到现在的量已实属不易。”
“目前中心的纺织检测业务,90%是委托检验。现在品牌难做,江阴的自主品牌很少,即便是从前的大品牌也在转型,大多在做贴牌加工,需要我们为其把好质量关。比如原料检测,因为品牌方最后会把成品送到外资机构检测,所以当地做贴牌加工的企业,会把原料先拿到中心来检测,使成品能顺利通过检测。”
“此外,我们和当地企业的合作也非常紧密。企业在科研、标准、专利方面,都有我们参与。有的企业自己也有实验室,但相对会小一些,他们在建设实验室选设备时,会跟我们比对,我们也会亲自上门指导,进行贴身服务。”
“因为中心一直是市场化运作,第三方机构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单是江苏就有3家国家中心,而一些外资机构如天祥、BV、SGS在江阴和无锡也都有实验室。中心要想与其竞争,只能在服务上更精细,做一些其他机构做不到的事情。”
在龚珊看来,与其说是竞争,其实他更愿意把行业内的国家中心和外资机构作为学习的榜样。比如一些老牌国家中心都有几十年的积累,技术力量非常雄厚,作为新成立的国家中心,现在能占有一席之地,也是这几年取得的佳绩。“其实,经济的收入只在表面,人才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才是最大收获。”
谈起纤检职能,苏宇伟表示:“虽然中心是市场化运作,但是围绕纤检职能的业务,一个都不会少。我们现在可以利用中心硬件条件的优势,为国家公检贡献更多的力量。现在江阴所在新疆监管棉检验、内地棉花检验、纺织品抽验、校服监督抽查等方面,该做的都还在做。只要中纤局有需要,我们必定全力以赴地发挥好纤检职能,服务好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