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三线建设的记忆
——从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谈攀枝花精神的铸就

2018-12-06 15:32:55李生军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铁水钢铁基地

李生军

(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邓小平曾经对攀枝花有一个十分贴切的描述:“这里得天独厚!”这里有储量巨大的矿产资源,周边地区有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矿产资源,形成了西南原材料工业的主要开发区;境内河流众多,径流丰沛,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独特的封闭式的“岛状气候”,有着丰富的光热资源,生长着不少的古植物,繁衍着众多珍稀野生动物,构成了一个奇异的生物大观园[1]。

艰苦奋斗,勇攀高峰,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是毛泽东主席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从战略高度考虑,为了尽快改善我国工业布局,尽快在我国西南地区建设新的钢铁基地而做出的决策[2];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精神;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多个部门、多省市团结协作的结果。

正是这种“是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攀钢精神,成就了攀枝花的“艰苦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的攀枝花精神[3]。

一、资源富集的攀西大裂谷

攀西大裂谷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居康滇地轴中段,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南北向构造——岩浆活动带[4]。这个地区构造位置重要,地质特征醒目,矿产资源丰富。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除含铁外,还共生有钒、钛、钪、铬、镓、钴、镍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金属,以及铜、硫、磷、锰、硒、碲、铂族元素等多种有益元素,这些元素的含量都达到工业综合利用指标[5],回收价值很高,蕴藏量巨大。攀西地区的东侧,有川南丰富的煤、硫、磷、岩盐、芒硝等化工原料;川滇黔交界处丰富的铅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西侧有三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地区丰富的铜、锡、铅锌、有色金属、金、银等贵金属矿产资源;南面有贵州六盘水巨大的煤炭资源,和滇、黔、桂的黄金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相互配套,互为补充,形成了西南原材料工业的主要开发区[6]。

攀枝花的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如果合理开发利用,必将大有可为。

二、大三线建设中的攀枝花钢铁基地

中央决定开发建设攀枝花,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下大决心搞的大事之一,其依据是攀枝花资源丰富,国家建设的需要[7]。

中央关于三线建设的决策,目的之一就是在注意发挥沿海工业优势的同时,加紧内地建设,改善全国工业的布局[8]。中央开发建设攀枝花的决策,现在还在继续执行,不断出现的新成果和以往的成就一直在证明中央这个决策的伟大、英明和正确。

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储量大且独具特色;煤炭资源也丰富。地处金沙江与雅砻江交汇处,水能资源丰富,是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的理想场所。

(一)伟大的战略决策

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是毛泽东主席认真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从战略高度考虑,为了尽快改善我国工业布局,尽快在我国西南地区建设新的钢铁基地而做出的决策[9]。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地质部的勘探队根据20世纪40年代地址专家的调查资料,在北至西昌,南至川滇交界的金沙江岸,长达200余公里的安宁河谷两岸,发现了几处大型的铁矿,主要有金沙江边的攀枝花矿(当时地质队所在村为攀枝花村)、米易的白马铁矿、西昌的太和铁矿,储量很大,都可以露天开采,在附近还发现了储量不小的煤矿[10]。

1958年3月,党中央在成都召开会议,会议上,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向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提交了《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更快一下》的报告,报告提出在“二五”计划后期,分期分批建设甘肃酒泉、四川攀枝花、湖北长阳、广东韶关几个大中型钢铁厂[11]。在毛主席的直接过问下和关怀下,这个设想和计划得到了会议的肯定。攀枝花的开发和建设,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这就是中央关于攀枝花开发和建设的第一次决策。

经过三年调整期,曾经的困难已经被基本克服,国民经济恢复。开发利用攀枝花资源问题被在酝酿“三五”计划过程中被重新提了出来。

当时,我国的工业、国防工业等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东北、华北一带。当时,我国面临的现实是处于一个敌对势力的大环形包围之中。

在这种形势下,毛主席一直在考虑如何应对敌人的入侵。他设想战争一旦打起来,沿海地区可能被敌人占领或破坏,我国必须有一个有经济实力的后方作为基地,以保卫国家的独立。于是,毛主席亲自把中国大地划分成一线、二线和三线,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和部署,并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攀枝花处于云南和四川之间,为“大三线”范围[12]。

毛主席提出的三线建设,首先从恢复在西南停止建设的钢铁、军工、铁路的建设入手。1964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其中,讨论“三五”计划是重要议题之一。会议指出决策,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大三线建设。同年9月,李富春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宣布了三线建设的目标,提出要用7—8年时间在攀枝花初步建立起一个包括冶金、机械、化工、燃料等部门的工业基地,这是中央对开发建设攀枝花的第二次决策[13]。

大三线建设的重点是以“两基一线”为中心的工业布局,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是“两基”中的“一基”,“另一基”就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一线”为成昆线;又把贵州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通过成昆铁路和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两点一线”的工业布局,以实现在我国的大后方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目标[14]。

实践证明,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战略决策,不论从当时、现在、将来来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

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从选址到建设,都是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思广益,尊重科学,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在选址的过程中,党中央的多位领导、各方面的负责人、专家学者等经过实地考察,充分论证,认真筛选,并报毛主席和党中央,权衡利弊后才慎重选定的。

在总面积2.5平方公里、平均坡度6.5的弄弄坪,精心安排一个年产150万吨钢、170万吨铁的钢铁联合企业,其总体布局、工艺流程、运输方案等都非常合理[15]。这种创造性的高水平设计,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在当时被判定为“呆矿”,国外专家预言凭中国当时的力量,是炼不出铁来的,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冶炼,在当时国内外都是尚未解决的难题。我们国家108位科技工作者(当时称为“一百单八将”),在西昌、北京等地经过1 000多炉次的反复试验,最终攻下了这一世界难题,在普通高炉上炼出了铁。攀枝花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而建设起来的。

1.艰苦奋斗。攀枝花开发建设迄今为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建设初期,却经历了很多的曲折。正是我们的建设者、生产者的那种“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才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1966—1972年是攀枝花建设的高潮时期,也正是我国的社会动荡时期。当时许多工厂停产,工地停工,而攀枝花却没有停产停工。在高温炎热、暴雨山洪、一片荒山野岭的自然条件下,在远离成都740公里,离昆明350公里,公路未通的情况下,硬是用汽车经山高古深的崎岖公路,把几万人的给养和以百万吨计的建筑材料和大型设备、器件运到这个狭窄的山沟里来。一座座的工厂、矿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矗立起来了,七八年的功夫,在一个大山沟里,建成如此规模的大工程,是伟大的业绩,是奇迹。

2.勇攀高峰。攀枝花能不能建设,首先取决于能不能在普通高炉中把二氧化钛高达13%~14%的钒钛铁精矿冶炼出来。按常规的冶炼方法,钛在高炉内使铁水变稠,渣、铁不分,流不出铁水。这个难题解决不了,钢铁厂的建设无从谈起。为攻克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人能解决的冶炼技术难关,成立了以周传典为首的技术专家组。专家组先在承德钢铁厂100立方米的高炉进行模拟试验,突破了难关。接着又在西昌试验厂28立方米的小高炉上用攀枝花矿做验证试验,在首钢516立方米大高炉上做生产性试验,得出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试验成功,极大地促进了西南三线建设。

攀枝花建设工程是伟大的,但投产初期却不能正常生产。一台转炉因大轴断裂而需要大修,另一台转炉因不能正常抽风、送氧,严重影响生产。脱锭吊车脱不出锭,两座可各装1 300吨的铁水混铁炉不敢装铁水,怕铁水凝固在里面。造成不是炼铁影响炼钢,就是炼钢影响炼铁的局面。在炼铁厂里,渣口经常烧坏,渣缸冒泡溢出渣液烧坏或凝住铁道,出不了渣,被迫经常修风。炼焦厂的堆取煤机经常发生故障,也影响正常生产。在矿山,100吨翻斗车经常脱轨翻车,汽车修理也跟不上,影响剥离和出矿。正因为有这样成堆的问题,所以到1972年底只生产了4万吨钢,为计划产量的10%。当时,攀枝花市领导和攀钢领导到国务院汇报,建议把攀钢作为一个大试验厂。

经过冶金部组织的专家考察分析,认为这些生产上的难关不是致命的,只要组织技术力量攻关是可以解决的。于是,从全国各地调集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前来攻关。到场的专家有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周传典、高扬文,对转炉炼钢有经验的炼钢专家余景生,北京钢铁学院老教授、炼钢专家林宗彩、副教授周荣章,炼钢专家王国忱,制氧机专家魏荣林,东北工学院机械专家、教授徐灏,鞍山焦化耐火设计院周宣城,重庆钢铁设计院一个驻攀钢队也成了攻关的主力之一。经过来的专家推荐,先后又来了100多人。他们与攀钢现场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一起,组成炼钢、炼铁、烧结、设备、自动化5个攻关小组。攻关组把大本营设在十九冶建设公司一个地处半山腰的招待所内,居高临下,可以看到炼钢厂、炼铁厂的烟囱冒不冒烟,听到机器响不响,就知道厂子生产没有,到生产现场很方便。5个攻关组担负着几十个设备和工艺技术攻关项目,重点是抓炼钢和炼铁。攻关组选择首先攻混铁炉装铁水这一关。为什么不敢装铁水?从上到下都说:含钒钛的铁水很容易凝固,原先在首钢试验时就冻在混铁炉里了,为此冶金部军代表下令停止试验。所以在攀钢大家均害怕发生1 300吨铁水冻结在混铁炉里的大事故;部里军代表来了几次也说不能装铁水,这个责任谁也承担不起。因此,只能眼看炼钢不能正常生产而束手无策。为了找出问题,攻关组先进行调查研究,试验资料确实有关于冻结的记载,谁也不敢提装铁水的意见。攻关组必须下决心冒这个风险了,于是制定了装铁水的试验方案,讨论方案时,参加过首钢试验的陈亮同志提出:在首钢试验时,开始铁水并没有冻,后来因为煤气停了4天,铁水才冻结在炉内的,并且出示了当时的试验记录。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攻关组精心组织试验。试验开始时,将炉温控制高一些,精心操作,昼夜观察,3天之内没有凝固现象,然后又把温度降低一些,继续观察,最后找到合适的温度,既保持了铁水的流动性,又不损害炉壁,试验终于成功了,让大家有了攻关的信心。接着,在设备制造厂家的协助下,攻克了制氧机和转炉抽风机的液力耦合器,找出了转炉大轴断裂的原因,攻克了350吨脱锭吊不好的问题等等。解决了这些主要设备工艺问题后,生产逐渐恢复正常。1973年生产了40多万吨钢,比1972年增加了10倍。

攀钢于1965年春开工建设,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钢材,1980年主要产品产量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形成了15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16]。

攀枝花钢铁基地基本建成以后,我们的科技工作者继续攻坚克难,在综合利用钒钛磁铁矿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收到了更多的成效。

(三)团结协作,铸就钢铁传奇

攀枝花大型钢铁基地的建设,是集中了冶金、地质、电力、煤炭、机械、林业、化工、铁道、交通、邮电、劳动、卫生、文教、城建、财经贸易等部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在攀枝花特区党委和建设总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明确的分工负责、联合作战,密切配合,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造就了钢铁传奇。

在建设过程中,各部门从上到下、大批科技工作者等下楼出院,亲临现场,现场办公,现场工作。排除了种种困难,经受住了来自各方的各种冲击,使这个钢铁基地从无到有,不断发展起来的。经过艰苦努力,1970年出了铁,1971年出了钢,1972年出了钢坯,1974年出了钢材,1978年整体扭亏为盈,1980年主要产品产量超过设计水平,并依靠科技进步和改善经营管理,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不断发展生产,使效益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攀枝花的市政建设也在进行中,生活设施不断改善,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座具有亚热带风光和富有地方特色的美丽阳光康养之城。

三、非凡壮举,铸就攀枝花精神

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是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攀钢精神的结晶。在荒无人烟、人迹罕至、干旱酷热的“不毛之地”进行建设,没有城市依托,没有铁路运输的条件下,其建设过程的困难程度是不可想象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披荆斩棘、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地转战在崇山峻岭、高山峡谷之间,将数以千吨的矿样靠人从山上背下来,将数以万吨的大型设备器材和生活物资,靠汽车从公路上运进来。建设者们住干打垒、席棚子,吃干咸菜,喝金沙江水,条件十分艰苦。

攀枝花的建设者们的这种为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举动,铸就成了攀枝花的“艰苦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的攀枝花精神。这种精神在创业之初要提倡,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更要大力提倡。

现在,攀枝花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已经成为我国名列前茅的大型钢铁基地之一,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与攀枝花学院联合攻关,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呈现出新的前景。装机容量330万千瓦的二滩水电站,正源源不断地向祖国需要的地方输送着电能,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桐梓林电站,也开始投产发电,为攀枝花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能源供应等等,建设者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综合性城市,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以后的日子里,攀枝花精神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攀枝花人创造出新的奇迹,再创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猜你喜欢
铁水钢铁基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10
山钢5100m3高炉提高铁水装准率的实践
山东冶金(2022年1期)2022-04-19 13:40:16
低铁比条件下低硅、低温铁水加煤块冶炼生产实践
山东冶金(2019年5期)2019-11-16 09:09:06
“钢铁侠”
扑面而来的“钢铁鸟”
航空世界(2018年12期)2018-07-16 08:34:50
我的基地我的连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基于Bootstrap的高炉铁水硅含量二维预报
自动化学报(2016年5期)2016-04-16 03:38:39
卢成: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大有可为
专用汽车(2016年8期)2016-03-01 04: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