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合作结硕果

2018-12-06 10:38宋微编辑章蔓菁
中国外汇 2018年16期
关键词:中非营商园区

文/宋微 编辑/章蔓菁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引领下,中非投资合作成效显著,有力地带动了非洲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非关系源远流长,中非历来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是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中国一直高度重视中非投资合作,不断推动中非合作机制的完善。在中非合作论坛的引领下,中非投资合作成效显著,有力地带动了非洲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中非投资合作需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突破营商环境、融资以及投资保障等方面的瓶颈,以不断迈上新台阶。

中非投资合作现状

自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论坛以来,中非双方建立了持续稳定、相互扶持、全面发展的新型伙伴关系,在重要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快。为了推动中非投资合作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积极与非方深度对接发展战略、系统梳理合作项目、设计搭建内外机制,共同推动相关工作的落实。具体来看,目前中非投资合作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投资合作规模逐年上升。近年来,中国对非投资存量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截至2016年底,中国对非投资存量已达398.8亿美元,同比增长15.0%;另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7年1—12月,中国企业对非洲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为31亿美元。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非洲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第二大区域市场。2016年,中国对非洲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795.2亿美元,同比增长4.3%,增速提高3%,占当年在各国(地区)新签合同总额的32.6%。

第二,对非投资仍然比较集中。首先是国别集中。根据《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的统计,截至2016年底,中国企业在非洲地区的52个国家开展了投资,投资覆盖率为87%,其中分布在南非、刚果(金)、赞比亚、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加纳、津巴布韦、安哥拉、坦桑尼亚等十国的投资,占到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的66.2%。其次是行业集中。建筑业、采矿业等行业仍然是中国对非投资的主要领域。根据《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的统计,截至2016年底,建筑业占当年中国对非洲投资的28.3%,采矿业占26.1%,制造业占12.8%。不过应该看到的是,随着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的深入推进,中国对非投资的结构正在逐步优化:2016年,中国对经济增长较快的非资源富集国的投资增幅较大,对科特迪瓦、塞内加尔、卢旺达、乌干达等国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同比增速超过100%。

第三,大量合作项目相继落地。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一系列项目的相继落地。中国正在推动企业以“建设-运营”一体化的合作模式,积极参与非洲大型铁路、港口、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大项目合作,并继续为有关合作项目提供融资和保险支持,促进了当地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中的代表性项目包括埃塞俄比亚-吉布提铁路项目、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铁路项目,以及莫桑比克马普托跨海大桥等。这些项目不仅对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转型升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更将助力非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区域和沿线经济带的开发,贡献源源不断的溢出效应。

第四,合作园区的平台效应不断加强。为改善非洲的营商环境,中国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政府提供支持为辅,积极探索中非经贸合作区的建设模式,希望通过合作区的建设为更多有志于投资非洲的国际、国内企业搭建“一站式”平台。目前,毛里求斯晋非经贸合作区、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尼日利亚广东经贸合作区等园区已经通过商务部的考核确认,中国与非洲东道国政府也签署了相关约定,简化了入园企业的审批程序,加快了园区的发展。此外,中国企业也正在积极依靠自主投资来建设园区。例如内蒙古鹿王羊绒集团在马达加斯加投资建设的纺织产业园区以及海信南非家电产业园等,都为东道国招商引资做出了积极贡献。

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中国对非投资逐年稳步增长,但当前依然存在一些制约中国对非投资的瓶颈,主要体现在营商环境、融资以及投资保障等方面。

第一,非洲国家的营商环境整体不佳。近年来,尽管非洲的整体局势趋稳,但局部动荡时有发生。依据世界银行数据库《2018全球营商报告》,相比于其他地区,非洲国家整体排名较低,营商环境仍然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在193个国家的排名中,乌干达排第122位,坦桑尼亚排第137位,多哥排第156位,津巴布韦排第159位,苏丹排第170位。由此可见,安全风险和政治不稳定依然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企业赴非洲投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第二,中国企业对非投资在融资上面临一定困难。中国企业对非投资项目大多周期长、资金需求大,但国内金融机构出于对境外法律担保可执行力的担忧,对“外保内贷”等业务的办理缺少积极性,尤其是对民营企业,授信额度控制更严,且审批环节多、周期长,企业很难真正得到资金支持。与此同时,目前非洲国家的金融制度、融资方式、融资条件以及融资法规与国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资企业如果想在非洲当地进行融资,难度也较大。而向国内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即使成功,也会面临汇率波动风险,而且相关利润可能会因为当地国家的外汇管制而无法及时汇回,给企业造成损失。

第三,投资保障不到位。一方面,之前中国签署的BIT(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 双边投资协定)主要内容是立足于政府间经贸争端的解决,不利于有效保护中国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对外投资权益;另一方面,尽管中国信保在协助企业转移投资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在承保规模方面仍较为有限,承保费率也相对较高,使一些投资企业望而却步,而且对所承保风险缺少分保机制,没有一般保险机构的参与。

第四,非洲东道国对中非经贸合作园区的认识存在偏差。大部分非洲东道国政府认为合作园区只是一般性的地产行业投资,不愿落实当初承诺的一站式服务等优惠政策,导致合作区吸引力不高、招商缓慢、空置率较高等。对于投资园区的企业来说,由于前期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成本很难回收。此外,按照中国与非洲国家签署的合作协议,园区外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是东道国政府的责任,但是由于非洲国家政府投资迟迟不能到位,落后的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南非、尼日利亚和安哥拉三大非洲经济体的温和增长,将是最近两年非洲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基于此,中国可积极通过开展金融合作、转移发展经验、改善营商环境等多种方式,为中国对非投资夯实基础,推动双方的投融资合作向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第一,推动双方金融合作。目前,不少非洲的资源富集国都建立了主权财富基金,中国可通过与非洲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开展金融合作,有效汇聚金融资本,拓宽中非发展合作的资金来源。首先,中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探索与非洲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开展股权合作,联合为非洲伙伴国提供行业规划、项目咨询、项目投资及运营管理等相关支持,推动产能合作项目顺利开展。其次,鼓励更多的商业金融机构与非洲国家主权财富基金进行合作,共同支持中非产能合作项目以及其他具有长期盈利能力的项目。再次,推动中非发展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与非洲国家主权财富基金联合组建多边金融公司,开展针对产能合作项目的贸易融资、股权融资以及融资租赁业务,利用资产证券化、发行固定收益证券等方式提高项目的收益率。

第二,转移发展经验。当前非洲国家的政治体制设置既无力回应多元化的经济利益诉求,也无法调和各利益集团的政治矛盾,导致大选冲突不断。基于此,中国应加大力度推动发展经验转移:首先,加强双边政治交流。基于中国在非洲企业的利益,推动签署双边投资保障协议;同时,提升中国驻非洲使馆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做好投资保护工作。其次,加强中国对非洲经济部门官员的培训,根据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双边经贸合作重点领域和方向,有针对性地举办经济特区与工业园区双边培训,积极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以高层官员为切入点,提升非洲国家对经贸合作区的管理能力。最后,由中资企业通过“投资-建设-运营”的一体化模式,将中国先进的项目运营和管理经验传播到非洲。

第三,改善营商环境。在当前非洲国家整体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非洲国家无力进行财政投入改善营商环境。基于此,一方面,中国可充分利用对非援助资金的杠杆作用,支持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非洲跨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融资方式上,可利用援助资金撬动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通过PPP模式共同注资;在运作上可采用“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模式,并由中国国内相关主管部门在融资评审、外汇管理、业绩考评等方面给予中国企业支持。另一方面,以对非援助资金为依托,以中国对非投资企业为主体,对当地技术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升非洲青年劳动力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猜你喜欢
中非营商园区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新的一年中非关系昂首向前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一张图看三运营商政企业务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孔学堂 纯粹的国学园区
中非合作迈入新时代
以“八大行动”谱写合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