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玫,罗 倩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南京210044;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商学院,南京210044)
国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中明确提出,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物流业在社会经济的各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国际上,物流业被喻为激发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活力的“加速器”。物流业因其重要的纽带作用而跻身于2009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十大振兴行业之列。国家要求物流产业不是单纯扩大规模,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附加值。现代物流业越来越注重物流服务与不同行业的融合,以用户导向为主要特征。特别是物流业在与制造业和金融业之间的联动方面尤为突出,成为物流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主要途径。这一趋势,即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产业联动发展,非常明显。
从企业微观角度考虑,产业融合为物流行业的不同类型企业发展和壮大提供了良机。由于在不同产业融合的过程中,物流企业起到桥梁作用,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培育出这一行业的新增长点。物流产业融合是物流服务系统(链)内在利益机制作用下的产业发展形式及模式的转变。物流业是第三产业中新兴的服务行业,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主要是通过提高用户满意度来实现盈利的。我国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生产相对过剩,因此企业不容易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产业融合理论的提出,企业找到了一条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深入理解产业融合的内涵,科学规划和发展现代物流业,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对物流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产业融合新趋势对我国经济新一轮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以美国经济为例,美国成功地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最好的途径。产业融合被定义为两个或数个迄今相对独立的产业的交叉、聚合。产业融合现象已经在管理学的研究学者中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兴趣。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于产业融合现象的讨论和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信息技术、通讯和媒体等产业发展的关注[1]。胡汉辉、邢华(2003)将产业融合分为三种形式: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产业重组[2]。朱瑞博(2003)从系统观点的角度,阐明了产业融合的本质和特征[3]。马龙龙(2006)[4]、汪鸣(2009)[5]、李玉红(2006)[6]分析了物流产业融合的原因,以及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目前的物流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以物流服务为基础,以促进商贸服务为目的的模式创新。新兴的物流业态与商贸相匹配,形成了跨产业互动共融的新型发展模式。例如,在韩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智慧物流新业态,客户可以在地铁站以二维条码为载体的虚拟超市,允许用户以智能手机为终端,在等候地铁的过程中进行网上购物,并完成电子结算,同时由超市完成向终端社区用户的配送服务。然而,在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融合程度以及信息与物流融合后产业绩效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7]。我们可以从产业投入产出关系视角,对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的融合程度进行测算,还需要更多的案例来证实。
物流产业服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上都进行了扩展。上述趋势以异业联盟最有代表性。异业联盟以智慧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后,形成了以智慧物流为代表的新模式和新业态。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利用虚拟平台进行的资源运作,让各结盟商业主体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优势有两点:构建在这个虚拟平台上的联盟主体可以相互反复的传播知名度,广告的效应非常突出;随着联盟主体的增加,其经营成本会大大降低。这样的联盟里,物流企业的地位举足轻重,既是黏合剂也是加速器。
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剧,企业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深入,异业联盟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例如,麦当劳牵手中石化推出汽车餐厅,必胜客与快递公司推出必胜客快递餐厅。异业联盟在发达国家早已大行其道,形式也是不拘一格,如品牌联盟、技术研发联盟、市场销售联盟、协作配套联盟等。在国内多种业态中也出现了餐饮业与房地产、物流、电力等行业的合作。但与国际上的异业联盟比较,国内企业合作空间还较狭窄,已有的异业联盟在组织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8]。中小企业深层次的合作在异业联盟企业当中还是很少见的。在异业联盟中,物流企业作用非常大。然而,虽然中国的物流企业数量庞大,全国物流公司的数量达到将近73万家,但是多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没有规模经济。大多数中小型物流企业基本上都是通过低廉的价格吸引顾客,谈不上服务的创新。目前联系中小物流企业的主要形式是电子商务,但是异业联盟不同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产业链很短,不能代表真正的异业联盟的水平[9]。因此,增加组织的深度,寻找到高度匹配的资源,形成快速广泛的联盟推广效应将是今后的重点。目前针对异业联盟的运作以及物流企业在联盟的价值链分析研究还较少,需要进一步为其提出理论的支持。
综合以上分析,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已经从理论上给出了物流产业融合的各种支持,但是作为企业个体如如何应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已有的模式也未能从采购、物流与配送和信息技术等方面提出可供商业企业运作的供应链支撑体系的构建模式。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在这个方面展开。
[1]Yoffie,D.B.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U.S.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Press,1997.
[2]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2):23-29.
[3]朱瑞博.价值模块整合与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3,(8):24-31.
[4]马龙龙.流通产业组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汪鸣.物流业的产业特征与发展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09,(7):17-19.
[6]李玉红.物流产业的产业融合[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2):72-76.
[7]李丫丫,王磊,彭永涛.物流产业智能化发展与产业绩效提升[J].中国流通经济,2018,(3):36-43.
[8]郭世静.电子商务:解决中小企业异业联盟经营问题的良策[J].江苏商论,2010,(10):51-52.
[9]杨彦锋.产业融合与新业态发展[N].经济日报,201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