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的出口数据虽然并未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冲击,但未来的贸易风险不容小视。避免贸易摩擦升级对中美双方均有利,因此十分必要。
10月,中国贸易数据再度超出预期。以美元计算,10月出口同比增长15.6%,超过前值14.5%;进口同比增长21.4%,超过前值14.3%。其中,中国对美出口在双方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仍呈上升态势,同比增速为13.3%,高出对欧盟的12%、对日本的的8.5%,也高于去年同期的11.2%。
但从前瞻性指标看,中国出口前景似乎又没有想象中的乐观。如PMI新出口订单指数自7月以来已经回落至50%荣枯线以下,10月仅为46.9%。而刚刚结束的第124届广交会的累计出口成交近300亿美元,同比2017年秋交会下降了1%。其中,对美出口订单明显下滑,成交金额同比下降三成,仅为27.9亿美元,显示未来的贸易风险不容小视。
为了更清楚地观察美国关税对中国出口的影响路径,笔者根据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涉及的不同商品,按照500亿美元、2000亿美元、以及未加征关税的类别,选择有代表性的商品进行分析,有如下结论:
第一,观察4月3日公布的首轮500亿美元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中国对美国出口已经出现明显下滑。其主要体现在两类商品上:一是铁道车辆、轨道装置、信号设备类产品(HS86)。去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此类产品增速为115%,高于中国此类产品的平均出口增速60%;但2018年以来则出现了显著回落,1—9月,增速已累计回落至31%,低于中国此类产品的平均增速32.7%。二是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类产品(HS88)。去年中国此类产品对美国出口的增速保持了11%的较高水平,高于中国此类产品的平均增速6.3%;但今年4月以来,也出现显著回落,截至9月,2018年平均增速已回落至-18%,明显低于中国此类产品的平均增速17%。上述变化说明,在总体对美出口增速并未减缓的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已经显现,特定对美出口商品已经出现下滑。
第二,家具是7月10日公布的2000亿美元关税加征的重要对象,目前对美出口增速仍然高于中国家具出口的整体增速。笔者认为,两种原因或许可作为解释:一是中国出口家具在美国市场的占比较高,短期内难于替代。在第二轮2000亿美元商品清单中的中国商品,占美国进口份额要显著高于第一轮500亿美元清单中的中国商品。其中的家具占美国进口份额的57%,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商品。二是存在一定的抢出口现象。这种抢出口的情绪甚至比关税落地的时间更早,可能在3、4月出口商预感到中美贸易前景不确定时,便已经有所动作。
第三,暂未纳入征税范围的商品出口增速呈现回落态势。玩具、雨伞是美国进口的中国商品中,占美国市场份额最高的前两位商品。其中,中国雨伞出口美国占美国进口的九成以上,玩具则占到八成以上。由于二者加税对于美国消费者影响较大,一旦加税,上述商品价格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上涨,对美国不利,因此暂未纳入2000亿美元的征税范围。而观察近几个月上述商品对美国出口的走势,笔者发现,可能是出于对贸易前景不确定的担忧,今年1—9月,玩具、雨伞累计对美增速已分别回落至8.7%、2.2%,比去年的26.9%、7.9%的增速有明显下滑。
综上,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出口数据虽然仍然表现良好,对美出口还不降反增,但从现有迹象看,可能与中国对美出口商品存在一定程度的抢出口有关,特别是2000亿美元清单上的商品。近一段时间对美出口的集装箱运价指数不断攀升,也可以作为佐证。当然,今年人民币汇率更为明显的双向波动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关税增加的负面影响。
展望未来,考虑到贸易前景的不确定性,出口增速或呈现整体回落态势。如果贸易纷争长期持续,其对产业链和就业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当然,中美贸易纷争对美国而言也非全然有利。如前所述,2000亿美元商品相比早前的500亿美元商品,来自中国的比重已经很高,如果扩展到所有商品,美国消费者必将要承受更高的物价水平,推升美国通胀。
从这个角度看,避免贸易摩擦升级对中美双方都有利,因而十分必要。值得欣慰的是,近期中美两国领导人互通电话、强调中美双方经济团队要加强接触,保持沟通,并就双方关切的问题开展磋商,推动中美经贸问题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而王岐山副主席在访问新加坡时也表示,中美将通过对话解决贸易摩擦。从这个角度看,11月G20会议中美领导人的会面,有望成为缓释中美贸易纷争的关键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