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哲
(扬州大学财务处,江苏扬州225009)
2017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2018年7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再次明确“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国家的方针指导下,高校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目标和方向,修订和完善科研绩效奖励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学校定位和特点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指标和结果激励政策,充分释放高校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全面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科研积极性。
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随着国家需求不断发展完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越来越细,科研绩效奖励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奖励的计算方法越来越科学,体现了科学创新价值和科学引导作用。高校各类科研项目、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等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科研奖励总额在急剧增加,奖励总类不断细化。[1]据调查,有些高校每年科研奖励总额的增量高达数千万,这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研究从科研绩效评价结果奖励的角度,浅谈科研绩效奖励的预测和统计,为全面实施科研绩效管理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2]
高校科研绩效管理目的是高校根据学校整体战略目标和定位,通过层层分解学校目标、部门目标和教师个人目标,科研教师对照下达的科研任务和目标,明确努力方向,通过客观公正的科研绩效评价,促进科研人员努力提质增绩,实现高校科研绩效目标,[3]教师科研成果得到认可,自身价值得以实现,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促进高校整体绩效和个人绩效的提升。
近几年,科研发展水平成为高校综合实力体现的一种重要形式,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体现在科研政策的制定、实施、奖励中,科研激励政策就是高校重视科研、发展科研的强烈催化剂,物质奖励、经费资助、职称晋升、精神奖励等激励举措,对教师的意识思维形成一种强大的冲击力,教师的科研热情空前高涨,学校战略目标通过系列的激励政策与教师的努力方向达成一致,科学研究工作已经成为高校老师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活力,各方面的奖励政策也使科研人员安于潜心研究,多出高质量科研成果。
随着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的排名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影响社会择校、学生就业、高校发展、财政拨款等问题,而体现高校排名和知名度的重要指标是科研实力,科研实力体现了高校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在互联网、电子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各个领域科研成果的排名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快速传播,如科研项目获得数及经费总额排名、科技成果奖申报数和获得数排名,高质量论文数排名、科技成果转化的经费排名等各种数据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所以,高校通过制定完善的科研奖励政策和评价考核机制,大力激励科研人员在科研领域取得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实力和知名度。
从学校财务的层面,学校不仅对科研进行奖励,二级学院也从自筹经费进行配套奖励,此外科研项目的间接经费大部分都用于科研绩效奖励的。对同一类科研成果,从学校各个渠道进行奖励,使得奖励重复,造成财务人员分类统计数据不实,科研奖励实际情况不清,为学校决策带来困难。
在各类排名的引导下,学校有限资源更多地倾向于学科和科研,科研对教师个人造成了压力,更多是动力,因为科研成果多了,奖励多了,项目多了,职称升了,个人知名度和工资福利也随之提升,如此形成了良性循环。而主要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恰恰相反,一心教学,培养人才,科研时间少了,科研项目几乎没有,职称也难比登天,个人收入与做科研相差甚远,从而极大地打击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随着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不断加大,少数科研人员为了获得更多奖励,托人情,找关系,多出文章,多拿项目等,在利益的诱惑下,很难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4]科研成果只求数量,不求高质量,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力度不够。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研绩效量化考评与奖励奖励不仅可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对科研人才工作的肯定,它已是高校科研的指挥棒,对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研究相关的科研绩效政策,在科研绩效评价时更侧重科研对科技的创新引领作用和对社会的贡献度,减少无效的科研奖励,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科研实力。
1.利用信息手段适时统计奖励金额
高校科研成果有十几种,如:论文、项目、专利、获奖、著作、著作权等,奖励方法也非常复杂。高校科研奖励的计算公式多达百余条,为提高预算的精度与速度,必须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这些科研成果中,奖励规则最复杂、奖励金额最多的是论文。以论文为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预算的速度与精度?可利用网络爬虫技术,从SCI、EI、SCD等论文检索库中快速获取本校本年度的全部论文详细检索信息。如某高校2017年SCI论文的收录约1500篇,获取时间约2分钟,使用该技术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准确,可随时获取最新的SCI论文检索信息,与科研管理系统无缝衔接。如果论文信息是教师填写,数据的准确性很难保证,假设教师将论文的ISSN篡改一位,奖励金额可能会相差高达数十万元。这样对论文的审核工作要求太高,也很容易出错,而如果论文检索信息全部从指定网站上爬取,且这些论文检索的核心数据禁止用户修改,这样可大大降低科研管理人员的审核工作量与科研人员填报论文的工作量,提升科研管理的自动化程度。
从财务管理的视角,为预测来年科研奖励总额,系统可以自动获取最近五年本单位的各类成果数据,自动汇总数据库中每年奖励总额,形成历年的历史数据库,结合当年科研绩效目标任务,生成下一年的年度科研论文奖励的预算金额。该预测模型每年都要根据实际奖励金额进行修正,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为财务预算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2.精准统计避免重复奖励
面对越来越多的数据和细分的类型,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在科研奖励统计中,因跨年、收录等原因常常出现同一个科研成果重复奖励的情形。因此,本着公平的原则,为充分发挥科研绩效奖励的示范效果,避免无效奖励,减少学校经费开支,现通过信息化技术,将当年科研成果自动与历年科研成果比对,将已奖励过成果的奖励金额去除。仍以论文为例:例如,某人前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奖励了X元,去年该文被EI收录,奖励方法中规定EI收录奖励Y元,因此,去年该文奖金为Y-X元,而今年该文被SCI二区收录,奖励方法中规定SCI二区收录奖励Z元,因此,今年该文奖金为Z-Y元。然而由于EI检索库与SCI检索库中信息准确性的原因,同一篇论文在两个检索库的描述信息不一定完成一致。比如页码、标题不一定完全一样(特别是标题中含分子式或数学公式的),因此,对这些论文无法精确配对,只能通过字符相似度进行模糊识别。当两篇论文的标题的相似度达到某个设定的阀值时再进行人工识别,可大幅度减少人工检查识别论文的范围,极大地提高论文查重的效率和正确率,有效避免重复奖励,同时也为学校节省大量的奖励经费,体现了科研奖励的公正性。
1.增加奖励制度的可操作性
绩效评价追求成本效益原则,一个可操作性强的奖励制度是尽可能利用信息技术自动实现计算,尽量避免人为操作,这样不但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有效避免人为操作产生的错误与违规行为,增加奖励的透明度与公正性。随着奖励制度的不断完善,制定的奖励办法也越来越复杂。然而有些功能用信息化手段也无法实现,因此,系统还要提供一些人工操作的功能,比如SCI论文的第一通讯作者无法通过检索信息自动识别。根据SCI检索库的官方答复,最近几年开始,SCI论文允许有多位通讯作者,但检索信息中的通讯作者顺序不一定与论文中的顺序一致,这样只能要求多位通讯作者的论文必需要上传PDF全文,以便人工识别第一通讯作者。这会增加大量的审核工作量,且SCI官方也认为论文中的多位通讯作者并不存在先后顺序,因此,这样只奖第一通讯作者的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且并没有太大意义,应该按照通讯作者人数将奖金平分。科研成果统计结果与财务薪酬发放系统自动对接,自动批量发放奖励。
2.体现奖励制度的导向性
绩效的目的奖励政策与奖励金额前后不能矛盾,并且要符合成果的实际情况,再根据成果的重要性、难易性、影响力等设置奖励政策。例如,科研成果的重要层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是一所学校科研实力的重要体现,要大力奖励,有些成果很容易获取,这时要降低该成果的奖励金额,如软件著作权,相对比较容易获取,有些人员一年获得十几项软件著作权,这比较不公平,当然这里也可能有一些精品,因此,可以引入一些新的评价指标,比如软件授权总金额。如SCI论文除了分成4个区、影响因子评价指标外,还可引入“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学报、六十几个自然期刊、高倍引期刊等评价指标,加大影响力高的高质量论文的奖励力度。
各个高校随着奖励制度的不断完善,奖励政策越来越具体,奖励方法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全部使用人工计算或者Excel计算,这个计算工作量很大,且Excel公式很难定义,因此,必需充分使用数据库的强大灵活的计算功能。为提高系统的灵活性与通用性,可将每一条奖励方法分别对应一条数据库语句。这样如果某一条奖励方法发生变化,只要在用户界面中修改相应的那条数据库语句,如果有新的奖励方法,则增加对应的数据库语句,如果有些奖励方法废除了,则可删除或禁用对应的数据库语句。其中,禁用是为以便于以后重新启用。
系统还要将每位科研人员的各类科研成果奖励金额自动汇总,导入财务的薪酬发放系统,再与工资系统对接,生成个人税费,从而实现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奖励的自动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