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阳阳
(黑龙江省宏观经济研究所,哈尔滨150036)
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整体生态化优势突出。由于生产建设需要大量木材,大小兴安岭全面开发,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带来森林质量严重下降,生态功能不断弱化等后果,从2014年4月1日起,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亟须探索符合林区实际的产业转型发展路径。
在供给方面,黑龙江省林地面积2623万公顷,占全国林地面积的8.3%,占黑龙江省国土面积的55.5%;国有林地面积2 125万公顷,占全国国有林地面积的10.8%,占黑龙江省国土面积的45.8%;活立木总蓄积量19.28亿立方米,占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的12.5%;森林覆盖率达到46.7%,是全国森林覆盖率较高省份之一。另外,黑龙江省林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林区中共有185科约2 500种植物、476种陆生动物,拥有五花山、界江、红色旅游、冰雪景观等“金山银山”。
在需求方面,2016年黑龙江省林业总产值219.9亿元、增加值100.8亿元,均比2010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达到14.7%。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同期十大重点产业增幅6个百分点,占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2%,高于2010年0.46个百分点;2015年,黑龙江省林业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409户,占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10,其中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企业311户,占全产业的76%,森林食品加工企业35户,造纸及纸制品企业53户,北药加工企业10户。大兴安岭、黑河、伊春形成了以蓝莓为主的浆果种植加工产业带,沿绥满铁路牡丹江、海林、穆棱、绥芬河沿线形成了木材加工产业带。
受2014年4月1日起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等政策影响,加上黑龙江省牡丹江、伊春、黑河、大兴安岭、五大连池等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叠加,五大林城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压力,给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从五林城经济总量与增速来看,林业停伐给经济发展带来增速下降影响。在“十二五”时期,尤其是2013年以来五林城多项经济指标均出现大幅下降。从经济总量看,伊春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峰值出现在2013年,大兴安岭市出现在2012年。2016年的经济总量,伊春市较峰值差23.39亿元,大兴安岭市差3.88亿元。从经济增速看,牡丹江、伊春、黑河、大兴安岭和五大连池“十一五”期间增速年均增长分别为20.36%、11.79%、16.73%、16.58%和13.64%。但“十二五”时期,牡丹江、伊春、黑河、大兴安岭和五大连池年均增长分别为9.03%、4.16%、11.39%、6.37%和10.5%,其中伊春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下降。2016年虽然所有的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速均有所回升,但是经济增速都已较峰值时下跌超过50%。
从五林城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看,林业停伐导致二产比重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纷纷下降。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二产的贡献度呈现增长态势,但随着林业资源采伐量的缩减,使得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总体呈现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相应的二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亦呈下降趋势。分城市来看,二次产业比重最大的牡丹江市2011-2014年连续四年超过40%,该期间二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是连续超过50%,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5.9%,低于第一产业6.9%和第三产业7.6%的增速,导致二次产业比重和二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双双下降;伊春市第二产业比重从2010年39.3%的峰值一路下降至2016年的19.7%,2014、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负增长,且增速的降幅大于GDP总量的降幅,对经济增长带来下拉影响;黑河市第二产业比重从2013年17.5%的峰值一路下降至2016年的14.9%,相应的二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2013年的24.8%下降至2015年的10.92%;大兴安岭市第二产业比重从2010年23.7%的峰值一路下降至2016年的9.2%,相应的二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2010年的49.5%下降至2016年的7.47%,其中,2012年、201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下降1.5%和1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负。
表1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总量及增速情况单位:亿元、%
表2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单位:%
从五林城工业增加值占比和GDP占黑龙江省经济比重来看,林业停伐直接影响工业比重下降,进而引起经济增速换挡,但对黑龙江省经济比重波动较小。在林业停伐和资源枯竭的影响下,五林城工业增加值占比纷纷下降,其中伊春、大兴安岭和五大连池市在2010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分别从 2010年的 33.28%、18.90%和 11.16%下降至2016年的14.53%、5.42%和8.52%,牡丹江和黑河在2013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分别从2013年的39.87%和14.22%下降至2016年的34.02%和11.83%,林业资源型城市工业比重不同程度下降给黑龙江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林业停伐冲击和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工业比重下降,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林区积极加速向生态产业、非木产业转型,实现了停得下、稳得住的良好局面,除伊春市外,牡丹江、黑河、大兴安岭、五大连池等地均出现GDP占黑龙江省经济比重回升的态势。
表3 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工业增加值及占比情况单位:亿元、%
一是要加大林区教育投资。黑龙江省林区转型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驱动,人力资本是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首先是增加林区基础教育投入,实现基础教育扩面增量,全面提高林区基础教育水平,提升林区职工的人力资本和综合素质;其次是加大高等和专业技术教育投入。黑龙江省林区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口占人口总数的50%以上,受高等教育程度偏低。针对林区转型需求梳理林区转型所需的专业人才目录,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加大培养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有倾向性地加大这些方面的教育投入。二是要加大人才引进投入。制定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在安家费、住房、科研、子女入学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针对大中专毕业生回林区就业的,建立优先考录的绿色通道,扭转人才外流的现象,形成人才流动的良好政策软环境。
一是推进种植养殖业的发展进程。出台提高种子补贴、灾害补贴,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等种植养殖业的扶持政策,激发林区职工参与种植养殖业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多种类的种植养殖业产业。二是提升森林食品产业规模和质量。以林区森林食品的纯天然、绿色、原生态的特点,打造黑龙江省森林食品的优秀品牌。在食用菌、山野菜、坚果、蜂蜜、林蛙等林区特色森林食品精深加工方面,加大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从林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生产。三是加大森林旅游业的开发力度。充分发挥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的魅力,依托森林资源的优势,完善观光游、生态游、休闲游、冰雪游、文化游等传统旅游业,开发自驾游、品质游等个性化旅游产业,并积极完善相关配套服务型产业发展。四是扶持林区非林产业的发展。依托黑龙江省林区丰富的林地、药材资源,扶持北药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形成地道药材种植和加工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细化“森林认证”体系,建立“森林药材”认证标准,打造黑龙江省林区特色的北药品牌。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占比高,林区建设和管理基本一直存在着“政企不分”的问题,导致林区转型行政手段干预较多、活力不足等问题,要想改变目前的现状就要在林区建设中推行市场化理念。一是在林区建设中发挥多元化资本优势。积极引进非国有资本以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形式参与黑龙江省林区市场化建设,吸引更多的资金参与,完善林区投资结构,利用混合资本在林区管理建设的优势搞活林区建设。二是在林区管理中运用市场化手段。以市场为导向,在林区管理中引入现代化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干预手段的使用,建立现代、高效的森林管理体制,在林区管理机构内部推行市场竞争机制,推行信息化管理手段,不断提高林区管理的市场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