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额本金法与等额本息法的对比分析

2018-12-05 10:59高晓巍
市场周刊 2018年11期

高晓巍

摘 要:等额本金法与等额本息法是基于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两种常见的摊还方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以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人群收入等作为数据参考,通过数据模拟,软件绘图,模型建立与求解等方法对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法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经数据检验,模型建立合理,为消费贷款者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数据模拟;等额本金法;等额本息法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1-0161-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丰富,国家出台相关消费贷款政策,为有能力的人们提供消费贷款。贷款买房、购车等消费形式,不仅能够拉动市场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如何理性消费,合理地选择还款方式是很多人关心又迷茫的问题。因此本文对还款的两种常见方式——等额本金法与等额本息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合理选择还款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指导。

一、 摊还法

实质上,摊还是一种定期分期偿还的做法。摊还法的基本理论是将还贷期间的每次还款分解为偿还本金和偿还利息,然后对尚未付清的本金和利息进行定期偿还。具体的分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将贷款分期还款中的利息优先偿还,即首先偿还应计利息,剩余部分作为年金偿还;第二种,将贷款应还本金优先偿付,然后将剩余的利息分期偿还。其本质上代表的是分期偿还的方法。目前购房贷款比较常见的等额本金、等额本息还款方式都属于摊还法,属于将偿还的本金与利息分别分期偿还的方式。

摊还法还包括本金平均摊还法(即本金定额摊还法)是指每月偿还固定金额的本金,利息则以贷款金额减去已偿还本金的余额来计算,初期所要支付的金额较高,但随着本金的偿还,利息支付会逐月减少,还款的负担也会降低。平均摊还法的条件是以全部贷款本金每月平均分摊作为计算基础,利息则按贷款余额逐期计算。在计算上其较本息平均摊还法简易。每月摊还之本金金额固定,但每月偿付之利息金额则逐月递减。它的计算公式为:

平均每月应摊付本金金额=贷款本金÷还款总月数(还款总月数=贷款年限×12)

总之,摊还法是为了减少借款者的压力,将一次性带下来的钱分期偿还,这种方式也是当今大多数人所采取的还款形式。

二、 摊还表法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在現实生活中,人们常采用的还款方式有等额本息法和等额本金法,为了让人们获取更多的利益,在还款过程中偿还的利息降低到最少,因此做出以下分析:

(一)等额本息法

由于贷款金额的数目受众多因素影响,因此每个人与其他人的贷款数目必定不相等,而且没有规律可循;经有关数据分析显示个人消费贷款数额一般集中在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还款时间集中在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因此,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还款金额与月数的关系,以贷款总额为每万元,还款时间为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为例,利用图表制作软件分别绘制出各月份的等额本息与等额本金折线统计图,折线图的好处在于可以直观地看出本息总额随时间变化的涨幅程度,也可以通过此折线图对两种贷款方式之间进行比较,依次选用此种绘图方式绘制出在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两种不同的还贷方式下的图表,如图1所示。

为了让还贷者更方便直观地了解到,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在不同月数应当还的总额数之间的线性关系,绘制出了以贷款每一万元,还款月数20年为例,两种还贷方式下的对比图,还贷者可根据自身的情况,根据自己的贷款数额,以及自己的还贷能力,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还贷方式,如图2所示。

通过以上两个图的对比,可以清晰发现在相同贷款金额以及相同贷款时间下,等额本息比等额本金产生的总利息大,但不能否定等额本息这种贷款方式的存在,因为等额本息每月还款金额是定值,贷款人可以清楚地分配每月的收支,并且比较于等额本金还款,最初的还款金额较小,减少了贷款人的压力。

以贷款期限分别为20年、15年、10年、5年为例,在本金相同的情况下做出了两种还款方式月还款金额的比值图,其中,利率为各银行的平均值如图3所示。

由图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在贷款金额相同的情况下,等额本金最初的还款金额是等额本息的1.1倍以上,但随后每年比上年还的款额越来越少。

三、 模型分析与检验

四、 结论

在保障贷款者的合法利益,保护借贷者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本文理论联系实际,从基本理论入手,通过模型的建立、求解与检验,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了两种方法,为贷款消费人群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黄国华.住房贷款还款本金利息分离技术探索[J].科技创业月刊,2008(5).

[2]周品,赵新芬.MATLAB数学建模与仿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4).

[3]风鹏熙.新兴市场国家新资本协议实施情况及其发展趋势[J].国际金融研,2006(11).

[4]刘少波、张霖.国债衍生品设计新思路——国债本息拆离运作机制构建[J].财贸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