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建构国际救灾合作机制的动因探析

2018-12-05 10:59何章银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3期
关键词:动因中国

摘 要: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展开救灾外交,主动参与建构国际救灾合作机制,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奉行共同安全的理念,主张建构全球灾害治理体系。

关键词:中国;国际救灾合作机制;动因

一、奉行共同安全理念

全球性的灾难问题是主权国家面临的集体风险,因此,参与国际救灾合作实际上就是寻求共同安全的理念。在这一方面,中国也做了很多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如亚洲救灾合作机制、中日韩救灾合作机制、中俄印救灾合作机制、东亚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等都体现了寻求减灾合作共同安全的理念。亚洲救灾合作机制由中国和日本主导,其中最重要的是“亚洲减灾会议”。此后,自2013年以来,亚洲减灾会议已連续四次举行,形成了“北京减少亚洲灾害风险行动计划”,“2007年德里减少灾害风险宣言”,“吉隆坡减少亚洲灾害风险宣言” 和“仁川宣言”等。近些年来,从“京都议定书”到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国一直在倡导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在国际核安全领域,中国还倡导建立公正、透明、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

二、强化全球灾害治理

面对国际性的灾害,各国也在不断加强合作。在联合国的倡议下,也形成了一些世界性的救灾合作机制。如国际防灾大会,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OCHA),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WMO,UNEP,WHO等)。随着近几年全球气候的变化加剧,以及在世界一些大国的倡议下,由联合国主持下召开的核安全峰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也形成一定的规模。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努力推动全球灾害管理的深入发展。

以国际社会近年来持续关注核安全为例。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4月1日在美国华盛顿核安全峰会上强调:它主张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公平原则将用于加强基础,合作将用于推动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世界各国应共同努力克服困难,这也表明中国政府为加强全球灾害治理合作的决心和勇气。中国始终认为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是加强核安全的有效途径。中国不仅将以立法形式确保核安全,同时,中国政府还制定并实施了“核安全中长期工作计划”,不断完善核安全监督和执法机制,同时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能力的培训和提升。中国最近几年在核安全领域的作为也体现其强化全球灾害治理的观念,中国将继续加强自身的核安全建设。

三、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从“一带一路”建设到中国参与建构国救灾合作机制,可以看出中国政府一直在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奋斗。从上海合作组织、中日韩三国机制、中俄印三国机制、金砖国家等等,可以看出中国越来越注重国际合作,愿意担大国责任,贡献中国智慧。由此可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救灾合作机制的动因之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就提出人类共同安全的理念,特别是十九大的召开,进一步谈到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是新时代探讨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中国方案的基本思想根源所在。中国参与建构国际救灾合作机制也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参与国际救灾合作的目标之一。以正确的利益价值观参与全球灾害管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谋福祉,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道路奠定道德基础。中国参与国际救灾合作机制不仅是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实践创新,也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工程。中国参与建构国际救灾合作机制,是共同应对国际灾害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践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具体要求。

四、践行大国观与责任观

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救灾合作机制建构,促进了国际秩序的转变和完善,不仅促进了自身发展,它还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和平与发展进程,造福全世界人民。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大国的责任必然会增加,但中国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一直在参与全球灾害管理体系中发挥积极负责的作用。

从核安全峰会到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一直扮演着积极负责的角色,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体现中国勇于担当的魄力。党的十九报告指出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积极融入到全球灾害治理体系的改革的建构中,为其出谋划策。中国还将推动国际救灾合作机制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总的来说,中国参与建构国际救灾合作机制也是落实大国责任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 邓国胜.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王文新,孙洪河.社会化救灾工作应在实践中继续创新和发展[J].中国民政,2007(03).

[3] 莫于川.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和应急法制正在稳健发展[J].财经,2006(01).

[4] 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5(04):6-7.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7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参与国际救灾合作机制建构的现实困境及其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Y035。

作者简介:何章银,男,汉族,副教授,汉口学院文法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动因中国
清、民国木薯在广东的引种推广及其动因初探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人力资源流动的动因与对策探讨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