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8-12-05 07:24:18程明吉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应用型课程体系

解 煜,程明吉

为了更快更好的发展,一些老牌本科和新升本的地方多科性院校便将自己准确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这些学校中传统的老牌专业也必然随着院校的培养目标转变而作以适应性的调整,体育教育专业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目标也在逐渐发生着相应的转变,培养目标的改变必然带来课程设置的相应调整,近年来,在遵照执行《200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基础上,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作了很好的尝试。

1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现状

1.1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方案》中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需要,应进一步拓宽专业培养口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增强学生选课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1]。为此,《方案》设置了体育教学训练方向、社会体育方向、体育保健康复方向及民族传统体育方向等方向的选修课程。可以说与1997年的老方案相比在诸多方面体现出了优势,具有科学性、全面性的诸多特性,是目前各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参照执行的纲领性文件。

1.2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全国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均是以《方案》为依据,《方案》增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开设课程。基本思路为:主干课程“领域”化,必修课程“学科”化,限选课程“模块”化,任选课程“小型”化;拓展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具体表现为:增加课程门类,力求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从课程设置的改革入手,促进教学管理体制从学年学分制过渡到完全学分制;《方案》中的“顶点课程”指的是为毕业班开设的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从框架结构上看很合理,且有较大的自由度,能够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然而随着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需要我们培养出特点宣明、专项能力突出的体育专门人才,然而在课程的设置和学时的分配方面还是规定动作比例较大,自选动作太少,创新性课程和重组性课程太少,难以体现自由度。为了使他们各自向着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以应用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就业为目的,调整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行“双纲”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调整和改革教学计划,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2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构建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地方多科性,这种情况下就存在一个院校总体培养目标下的多科下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要在院校总体目标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双重指导下,结合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综合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为了解决目前我国地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地方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专业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体育教育专业承载着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重任,而不是复合型人才。

因此,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考虑到培养各种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培养以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竞赛、管理和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等工作的人才为主,又要为社会培养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并辐射其它体育相关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还肩负为体育高等院校输送硕士研究生的重任。

3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3.1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凸显课程设置的目标明确性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为了实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整合基础上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则是进行课程设置的依据,因此,在必须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性环节三部分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应用”,也就是要充分考虑专业理论课程与术科课程的学时分配,基础课程与方向课程的比例,知识、技能课程中应用能力部分的凸显,课程的规范与整合,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新课程的科学设置,以及就业课程、毕业设计和实习等的综合考虑。

3.2 公共基础教育课程通识化,凸显基础教育的全面性与时代性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一般采用的是“平台课程+模块课程”,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多方向性来看,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技术技能和应用能力,而且需要更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科学知识等,从培养目标的几个方面看,都需要适应现代教育及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的知识,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拓宽公共基础教育课程。

3.3 合理调整课程的结构,凸显学时分配的科学性

选修与必修课的学时分配比重显示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灵活性,如果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单一,其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必修课所占的比例就越多。反正,选修课比重就越多。目前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呈现了百花齐放,多样化的趋势。因此,应用性本科院校选修课的比重理所当然的就增加了,突出表现在任意选修课的学时分配上,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越来越大。随着选修课学时的增加,保证了选修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促进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

3.4 整合专业理论主干课程,凸显专业理论综合课程的实效性

为了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加大选修课程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专业理论主干课程的教育,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方案》的精神,灵活开设组合式的主干课程,充分体现统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方针,不要求每门课都必须开,应突出表现课程体系中主干课程的弹性,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构建融会贯通、多领域、紧密配合的组合课程,进行专业理论主干课程的科学重组,综合考虑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方向,将体育人文社会学多门课程重组为一门课程,即体育人文社会学综合,将学校体育学等课程重组为学校体育学综合,将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重组为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将节省的课程学时用于开设培养应用能力的“实践”课程,如:开设各类裁判员、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员的等级培训,以及教师入编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和考研专业理论课程等,从而拓宽了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5 依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凸显模块课程的应用性

新《方案》应该以模块课程的形式开设,形成本学科各自独立的模块方向,然而这仍然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模块方向的划分仅是从体育学科分类的角度出发,目前,从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的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方向性来看,培养的是各种体育专门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复合型人才,在模块的课程的开设上应更多地考虑就业的方向和如何就业问题,因此,模块方向上可参考新《方案》,主要模块有教师教育方向(主要包块中小学及幼儿园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方向(主要包括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企事业单位的体育骨干、人民警察等)两个方向,然而,为了保证学生保质、保量并顺利就业,仅靠技术技能及技术技能理论的提高,仍然难以保证学生顺利就业,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要在原有的顶点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一门”或是“多门” 顶点课程,或是类似与该课程的“就业指导课程”,以应对目前的“考试就业”政策,主要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裁判学、体育社会学及公务员考试等相关课程。

3.6 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环节,凸显课程的实践性

尽管《方案》中的实践性环节已经包括了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实践)、教育实践(10-12周,见习1-2周、实习8-10周)、毕业论文、学术活动、就业指导、毕业教育等诸多环节,然而,从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面出发,还很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还应更多地开展一些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课程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和教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努力提高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考虑到其择业的需求,还应加强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实践环节。实践性环节课程也应在《方案》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整合,凸显课程的综合实践性。

4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课程体系结构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宏观工作,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全局思考,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成主要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块,通识教育包括综合教育课程和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包括平台教育课程和模块教育课程两大类。重点需要思考的是在应用型本科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用型体育课程的设置、比重和整合等问题。

4.1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课程群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文化、心理和专业素质等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是整个学生素质的灵魂;心理素质是前提;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在具备上述素质的基础上,对体育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体现。因此,要建立以学生素质教育为根本的课程群,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爱岗敬业精神,使学生善于学习、善于创造、善于合作,提高其综合能力。

4.2 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群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各种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培养以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竞赛、管理和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等工作的人才为主,又要为社会培养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并辐射其它体育相关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综合考虑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区域性等特征,在课程群和课程的挑选、学时分配、学分配置等环节做到科学、合理、实效、可行。着重思考基础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创新与拓展课程、应用性课程、特色课程等的宏观和微观建设。

4.3 增设体育学的创新型课程群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程内容陈旧、形式单一、门类零散等。培养的学生思想守旧,缺乏创新和批判精神。因此,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实属必要,必须完善相关知识结构、拓宽专业口径、重视学生创造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将体育课程领域内的新形式、新特点、新成果、新趋势加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增设前瞻性课程和创新型课程群。

4.4 凝练应用型特色课程群

特色课程群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硬功和绝招,它有别于一般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中的特色和亮点,它的凝练源于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要,源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依托于社会和人才培养的资源现状,可以使一般教育学范畴、可以使专业技术技能范畴,也可以使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范畴。每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所凝练除的特色课程群,在其具体的课程门类上均千差万别,这即是真正的特色课程与特色课程群。

以上各类课程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均有所体现,但其所占比重却有所不同。

表1 安徽省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群结构

5 结论与建议

5.1 构建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术科与学科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在过去的体育课程设置中,始终未能摆脱的现象就是重实践技术学习、轻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了适应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学生必须学好理论知识,增强文化素养,必须增加体育学相关的课程知识的学习,加大学科课程的比重,构建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术科与学科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5.2 凸显术科类课程的应用性和社会性

过去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以竞技运动项目内容为主,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应在打破原来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围绕健康教育为中心、紧扣体育教学大纲,适当减少术科类的课程,如:体操课程中的复杂动作以及田径课程中的投掷类动作等。在新的教学内容中应增设科学性、区域性和应用性等课程,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野外生存、户外运动、营地建设、健身运动、区域性项目等。并将其一一合理分配至各类课程群,合理予以学时和学分分配。

5.3 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的适宜比例结构

必修课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占到了80%左右,虽然,近年来部分高校选修课的学时比例都在不断地增加,但是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构建新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结构时应减少必修课的比例,从而扩大选修课的比例,拓宽体育专业口径,让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自主选课,挖掘不同学生的潜力,发展不同学生的个性,增强其走上社会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5.4 构建灵活的实践活动课程结构

实践活动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各项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活动主要是毕业生毕业前的短期教育实习,学时少、时间短,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对中小学教学的认识。因此,有必要构建灵活的实践活动课程结构,改变体教专业教育实习的形式和时数,要多给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和平台,可采用间歇性的实践活动和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进行。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2:54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