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伟
(烟台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山东 烟台264003)
印章印文鉴定的思路和流程遵循事物发展的逻辑构造,其中对印文形成方式的鉴别是印文检验鉴定的首要步骤,是印文同一认定的前提和基础。印文的形成方式包括盖印、非制版印刷(打复印、数码印刷)和制版印刷(平、凹、凸、孔板)三大类,其检验方法主要根据盖印印文与其他印刷印文的特征区别,分析和判断文件上的印文是何种方式形成,主旨在于确定文件的真伪性。
现阶段,在印文形成方式的鉴别方面,零星的研究成果较多的关注是彩色打印(复印)印文及平版印刷印文的分析和鉴别[1]。主要借助仪器分析[2-4]和形态学特征识别[5-7]的优势,依据印迹的宏观特征(规格特征、图文清晰度、色料成分、底纹种类、荧光暗记及散粉颗粒)和细节特征(挤墨现象、多余痕迹、多色墨点、可变性印迹)等方面进行区分性检验鉴定。但是一直没有形成在特征识别基础之上对各类制版印刷印文版型鉴别的综合认知。本文主要从印文形成种类(包括次种类)的种属认定的角度出发,利用印文的微观点迹特征,鉴别印章印文的形成方式,为印文的同一认定提供依据。
印文的微观点迹特征包括墨点、墨迹和网点特征。由于形成方式不同的印文在色料种类、承印物属性、技术工艺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与之相对应的特定点迹的种类、形状、面积、立体形态、分布及其在承印物表面的渗透和扩散等属性具有各自独特的微观结构特征。这些点迹微观结构特征在印文信息中的显著性反映,体现了特定印文形成方式不同的种类性特征,能够构成鉴别印文形成方式的客观依据。因此,利用点迹的微观表现形式,对盖印印文、非制版印刷印文和制版印刷印文三者之间及其内部次种类的区别性判断具有理论可行性,对拓展印文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及种类:通过市场收集和实验制作两种方法获得。包括盖印(蘸墨印文与储墨印文)、非制版印刷(打复印、数码印刷)和制版印刷(平、凹、凸、孔版)三大类及其次种类印文样本。
仪器及方法:使用Anyty便携式微型显微镜,选择10~400倍率对实验材料上的印章印文进行显微形态学观察。实验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框架图
盖印印文包括蘸墨盖印印文与储墨盖印印文。盖印印文的墨迹特征,主要表现为印文的颜色浓淡、堆积形态、空白分布及疵点存留等特点。
3.1.1 蘸墨盖印印文的墨迹特征
蘸墨盖印印文的形成是印章对承载客体施力过程,其形态特征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一是立体形态特征,印文载体纸张背面易出现凸出的抑压力痕迹;二是,平面痕迹特征,印文色料出现渗透、洇散的扩张力效果。立体和平面墨迹特征的表现是判断盖印印文的显著依据。同时,印文色料分布浓淡不均、印文中笔画粘连的“糊版”和中淡边浓的“挤墨”现象,以及图文边缘棱角不分明、笔画变粗或重影,印文线条的残缺或间断等特征,都是蘸墨印文的特征反映。如图2所示,蘸墨印文墨迹的平面图和立体图。
图2 盖印印文墨迹的平面图和立体图(200倍)
3.1.2 储墨盖印印文的墨迹特征
储墨印章,又称现代渗透印章,主要指依赖于现代工艺技术(激光、光辐射、热压)制作,章墨一体,可重复加注印油,直接按压形成印文。章面为具有微孔结构的材质,印油通过图文中的微孔流出章面形成印迹。因此,储墨印文的显著特点是图文清晰、印迹均匀、颜色深浅一致。但由于在制章阶段或长期使用之后,需要闭合的微孔闭合不佳或需要渗油的微孔被阻塞等原因,易在印文中出现多余的红色点迹或残缺的露白区,同时印章外壳的支撑痕迹也容易出现。对于采用不同工艺制作的储墨印章,其印迹的细节特征表现迥异,如激光雕刻印文的文字笔画边缘有细小毛刺,光敏印文的文字笔画边缘齐整,热压成型印文的字迹笔画边缘圆钝,以此能够区分不同印文对应印章的制作工艺。如图3和图4所示,三种储墨印章印面和印文的对比图。
图3 三种储墨印章印面对比图
图4 三种储墨印文对比图
3.2.1 彩色激光打印印文墨点特征
激光打印图像中固态化的彩色墨粉与纸张附着和粘着,形成了彩色打印图像微观层面上墨点显微形态的立体层次效果。400倍显微镜下观察,彩色激光打印印文由墨粉颗粒聚集构成,四色墨点聚集形态和分布状态是彩色激光打印印文的显著特征。墨粉颜色由黄、品红、青、黑四色构成,图文墨迹平实、色泽鲜艳,空白处有散落的墨粉颗粒。
由于不同品牌或型号的打印机对同一图像的色彩辨别能力的细微差异,导致四色墨点参与组色的程度不同。虽然视觉效果表现都是红色印文,但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印文图像中四种色粉呈颗粒性点状按比例参与组色。六种品牌打印机打印印文中同一笔画中四色墨粉聚集的密度、排列的位置以及组成宽度呈现明显的差异特征如图5所示。
图5 六种品牌激光打印机打印印文的彩色墨点的聚集形态对比图(400倍)
3.2.2 彩色喷墨打印印文墨点特征
彩色喷墨打印机中的每个打印头内含48个或48个以上的独立喷嘴,喷嘴在纸面上形成的墨滴与纸张接触发生洇散、渗透和交连等现象,使印文图像微观结构呈现出交融混合的效果,空白处喷溅的色点杂乱散落、颜色分明。400倍显微镜下观察,彩喷图像一般由蓝绿色、红紫色、黄色、浅蓝绿色、淡红紫色和黑色六色墨点组色形成,精细的彩喷打印增加了深灰和浅灰而达到八色打印。
对于不同印文图像或同一印文图像不同部位而言,由于原始盖印印文色料浓淡不均,经扫描成像后各部位的色阶和色调产生的差别,按照三原色原理进行色彩合成,导致各部位参与组色的墨水种类不同。就同一张图片而言,由于打印机品牌和型号对图片色彩的识别度的差别,打印出的印文图像中的彩色墨点的种类表现存在显著差异。HP六色打印机和EPSON八色打印机打印的印文局部对比图如图6所示。
图6 六色和八色喷墨打印印文彩色墨点对比图(400倍)
3.2.3 打印和复印印文的墨点特征区别
彩色打印和彩色复印印文中墨点特征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墨点密度、墨点种类及墨点分布等方面的形态差异。激光打印印文的红色墨点相对单一,色彩浓度差异小,图文边缘墨粉集中;喷墨打印印文墨点密度凌乱、色泽暗淡;复印印文由于采用光学系统扫描,原稿图文中明暗、深浅以及缺漏等图像信息容易被解读为颜色的差异,致使组色墨点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图文表面形态变化复杂,色彩浓度差异较大,图文边缘散粉较多,图文整体“斑驳”“漏空”信息缺失。同一印文模板,分别经激光打印、复印、喷墨打印的局部特征对比图如图7所示。
图7 彩色激光打印、复印机复印和喷墨打印墨点特征对比图(200倍)
3.2.4 数码印刷印文墨点特征
本部分分别利用蘸墨印章和光敏印章盖印的印文实验样本,经扫描成像后,选择RISO comcolour 1CT数码印刷机印刷,采用红色专色油墨,以喷墨印刷方式印刷。
将蘸墨印文样本与数码印刷印文样本比较检验:两者印文均呈现出浓淡色调变化,细节处均呈现出色料的渗透、洇散的扩张效果和“挤墨”现象。在自然光和肉眼观察下,两者特征不易区分。但是,数码印刷印文平实,色泽浅淡,印文无抑压力痕迹;在10倍透光检验条件下,可观察到盖印印文图文边缘参差不齐、挤墨现象明显,而数码印刷印文图文边缘仅存在油墨洇散现象;64倍条件下,可清晰观察到数码印刷印文空白处密集分布着细小的红色弥散点,明显区别于盖印印文特征(图8-B);在400倍条件下,可清晰观察到盖印印文色料密集度紧密,着色点色泽不一,浅淡处色料杂乱散布。数码印刷印文的色料密集度疏松,着色点色泽平实一致,浅淡处色料呈点状聚集分布,两者特征明显区别(图 9)。
将光敏印文样本与数码印刷样本比较检验:在宏观方面,10倍显微条件下,两者印文均表现出颜色浓淡变化,均无抑压力痕迹,但光敏印文偶尔能够出现印章外壳支撑的红色条状印迹或潜在的支撑压痕(侧光条件下可以显现),此特征是储墨印章的本质反映,也是鉴别储墨印文与其他印文区别的显著特征。在细节方面,64倍显微条件下,数码印刷印文空白处的红色弥散点呈密集分布;光敏印文文字空白处通常洁净而无散点分布,但在盖印压力较大时,会反映出印面底纹痕迹,呈现浓淡不均的片状分布印迹(图8)。400倍显微条件下,两者印文虽然均表现出液性色料的渗散效果,但光敏印文的色料聚集密实、残缺和露白区域的色料分布渐变连续,而数码印刷印文色料疏松、虚实处色料突兀变化无连续性,两者印文点迹特征明显区别(图9)。
图8 光敏印文与数码印刷印文墨点特征对比图(64倍)
图9 数码印刷印文与盖印印文显微特征对比图(400倍)
3.3.1 凸版印刷印文点迹特征
传统的木刻版和金属版凸版中的图文均为实地墨迹,不存在网点特征。本文所研究的凸版印刷网点仅针对目前常见的柔性版而言。柔凸版印刷采用加网方式,承印物丰富,图文既具有传统凸版的“中淡变浓”的墨迹特征,又具有现代印刷方式的网点显微特征。柔凸版网点的突出特点:网点形状各异,以方形居多;网点比较敏锐,边缘容易滋墨,压印形成“空心”圆形轮廓。
3.3.2 平版印刷印文墨迹和网点特征
珂罗版和石版印品中无网点特征,凭借油墨量的多少表现连续调图像,突出地反映出传统平版印品中具有较强立体感的实地墨迹特征。具体特点:印文墨迹均匀、平淡,无凸起或溢墨现象;纸面上无印版压痕;图文上有时出现不着墨的点状或环状空白的露白现象;图文空白处常出现大小不等的弥散性油墨疵点。
现代胶印加网技术印刷图文组色由单色或多色网点构成,其突出特点:网点呈方、圆、菱形,网点的中心部分墨色较浓,边缘毛刺状洇散现象明显。网点中间易出现白色斑点,平淡不实,网点呈“花瓣”状成行交织排列。如果单色网点面积小或单位面积内网点数量少,则网点表现相对独立、易于分辨;反之,如果网点面积大或单位面积内网点数量多,则网点相互融合,不易分辨。在调幅加网方式下,同一模板印刷的6枚印文的同一部位的网点显微图像如图10所示。
图10 平版调幅加网印刷印文网点特征图(400倍)
3.3.3 孔板印刷印文墨迹特征
孔版印刷印文的墨层较厚,图文线条由不规则的点、片状墨迹构成,边缘不齐。图文与空白处常有点状、片状或条状油墨污染的痕迹。显微观察网点一般为方、圆、菱形,易出现等径横线和竖线交织的网格。孔版型印文的网点特征如图11所示。
图11 孔版型网点特征图(400倍)
3.3.4 凹版印刷印文点迹特征
凹版印刷是常规印刷中唯一利用油墨层厚薄程度表示色彩浓淡的印刷方式。图文凸起于纸张表面,背面有凹入痕迹,立体感强[8]。
(1)影写凹版印文网点特征。影写版即照相凹版,也称腐蚀凹版。影写版版纹较深,网点较细,吃墨量大。印刷品在暗色调处油墨厚而堆积,图文线条墨层厚,微微凸起于纸张表面,有立体感。印品有光泽,图文和线条的边缘参差不齐,呈现锯齿形,且易出现多余线条或斑点。印品暗色调局部易出现油墨连片的“水纹”独特现象。影写版印文墨迹特征如图12所示。
图12 影写版印文墨迹特征图(400倍)
(2)手工雕刻凹版线条墨迹特征。手工雕刻凹版的文字、图案都是由宽窄、疏密、长短不同的条纹组成,并且由于油墨干燥前沿纸张纤维的渗散,使纹线边缘呈胡须状。由于个人的刀法、风格、绝活不同,故其雕刻线条的深浅、弧度、角度他人很难仿制,就是作者自己也难以刻出两块完全相同的版。手工雕刻版印文墨迹特征如图13所示。
图13 手工雕刻凹版印文的墨线特征图(400倍)
(3)机械雕刻凹版曲线墨迹特征。机械雕刻凹版特征:印痕中的平行线条细密、整齐、均匀,线条边缘圆润。直线、曲线、圆形等机械线条的宽窄一致,均为刻针直径。无网线,无网点,有条状、点状等针痕。机械雕刻凹版图文的曲线墨迹特征如图14所示。
图14 机械雕刻凹版图文的曲线墨迹特征图(400倍)
(4)激光雕刻凹版网点特征。激雕印文的突出特点是高清晰度的文字和极细的防伪线条。单色网点的大小、形态相同;套印后的异色网点的大小、形态各异,相互交叉。网点有圆形、椭圆、方形、菱形、六边形,易出现异形网点。网穴为U字形,网点深度可变、开口面积不变。激光雕刻版印文文字特征如图15所示。
图15 激光雕刻版印文文字特征图(200倍)
(5)电子雕刻凹版网点特征。电雕版纹印品色调浓厚,图文墨层薄厚不匀,边缘易形成齿状痕迹,线条边缘有毛刺。一般为明显、锐利的菱形网点,网点不仅深浅不同,大小也可能不同。印痕墨层整体厚实,实地墨色因油墨堆积,网点间通沟相连,易呈现水渍状特征。电子雕刻版印文网点特征如图16所示。
图16 电子雕刻版印文网点特征 (400倍)
(6)电子束雕刻凹版网点特征。电子束雕刻所产生的网穴为半球形网坑,网穴的大小表现印品色调。印品的暗色调处的网点呈现密集的点状堆积,亮色调处呈现规则、一致的网格状特征,1995年美国发行的纪念封上的电子束雕刻凹版印刷印文网点特征如图17所示。
图17 电子束雕刻凹版印文网点特征(400倍)
检验鉴定中,关键在于对特定印文微观点迹进行逐层识别和区分。首先,网点(线)特征是印刷品的突出特征,如果印文的显微图像中存在网点(线)特征,则可判断印文为印刷形成,根据网点的特征可进一步鉴别版型的种类和次种类;其次,如果无网点特征表现,一般是蘸墨盖印文或打(复)印文,前者反映的是附着、洇散的单色墨迹和墨点特征以及抑压力痕迹特征,后者突出的是多色墨点和墨迹特征,进一步可依据墨点和墨迹的特征对其次种类区分。
检验鉴定中,应采取“先大类,后个体”识别模式和排除法识别模式相结合,依据印痕、墨迹痕、网点和墨层厚度四个方面鉴别点迹属性,区别和认定盖印、非制版和制版印刷印文的种类及次种类。
检验鉴定中,遵循宏观检验和细节检验相结合的原则。初检时应使用不低于10倍的放大镜观察。针对点迹特征的观察应使用400倍左右的显微镜。必要时还需记录下微观图像,锁定特征,以利于深入研究。选取特征时,应在印品中图文颜色较浅、色彩和明暗过渡明显以及图文边缘区域选择。
印文点迹所呈现的微观特征的种类差异,能够显著区分制版印刷与盖印、非制版印刷印文,并能够进一步细化区分印文形成方式的次种类。基于点迹的种类、形状、面积、分布及其在承印物表面的渗透和扩散等属性所反映的微观形态特征能够构成印文同一认定和种属认定的基础,为鉴别印文形成方式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