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华
“十三五”时期,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审计工作要创新审计理念,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地推进审计全覆盖,全覆盖不仅是对审计职责范围的要求,更是审计理念思路的创新。不仅要实现审计对象的全覆盖,更要讲求审计作用的全覆盖,这要求审计工作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对于高校来说,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无疑是贯彻全覆盖理念最合适的审计项目之一,它包括了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三个阶段,贯穿了高校各类业务的始终,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经济领域。本文就当前全覆盖的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从如何通过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和审计质量管理,来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能进行粗略的探讨。
1.以审查合规性为基础,以真实性为目标。
审计就是审计人员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经济与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的活动,实际上是审计人员就审计目标不断取证的过程。真实性在审计目标中是排在第一位的,但现在的审计相对注重经济事项的合规性与合法性,更有人认为真实性囿于审计手段无法实现。
随着审计力度的不断加大与业务要求越来越严,高校的财务管理不断完善,报销手续也不断完备,明显的账面错误也越来越少,在程序上的缺陷也逐步得到改善,因此,似乎审计能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少。鉴于目前的这种形式,仅仅凭借对账面资料的审计很难有新的发现,因此审计人员就必须深入到教学业务流程中去,关注教学业务本身,多方了解情况,剖析问题的原因,努力看清问题实质,从而提出可操性强的审计建议。
2.利用内外审优势,实现审计资源整合。
内部审计常驻学校内部,对学校的运行机制等情况比较了解,能够较好的找准审计重点与风险点。外部审计作为专业性和中立性较强的中介机构,具备丰富的审计经验,审计过的单位数量多、类型多,眼界和思路相对开阔,对管理等方面可以提出具有可操性的见解。内外审的有效结合,可以事半功倍,提升审计质量与审计效能。
3.有效运用沟通技巧,促使沟通产生效益。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23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对“人际关系”做了明确的要求,即审计人员要与管理层、审计对象、职能部门以及外部机构和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信任感,获得相关机构和人员的理解和配合,保证内部审计意见有效落实,实现内部审计目标。
在工作中,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人际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将“沟通产生效益”作为目标,发现问题时应通过人员沟通或组织沟通形式,采用询问、会谈、会议、问卷调查等沟通方式,促进审计建议的采纳,预警风险,履行审计“咨询”功能。审计人员既可以就审计项目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就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与相关部门或领导,秉承为别人解决问题、替别人着想的思路做沟通,既规避了风险,又发挥了审计的作用。
4.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高审计效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迎来了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尤其是会计软件的普及应用给审计带来了挑战。高校内部审计应积极应对审计环境的变化,利用审计软件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例如运用中普、用友等财务审计软件进行查询、分析、抽样、生成审计工作底稿等,提高审计效率。利用广联达工程审计软件对工程项目结算数据进行审核,完成自审或是审核工程咨询公司的审计结果。
5.利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突出审计重点。
风险导向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随着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基建、采购、科研等业务规模剧增,某些部门或岗位成为“肥缺”,这无疑造成管理风险的增加。一是根据以往审计中各部门出现问题的频次、诚信情况,建立部门诚信档案,对于屡审屡犯、诚信度低的作为审计重点;二是根据业务性质,对于掌握人、财、物的重点部门进行风险分析,作为审计重点;三是关注广大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将其作为审计重点。这样有重点、有计划的开展审计工作,既节省了资源与时间,还提高了审计效率。
6.积极开展审计咨询,向学校领导提供加强经济工作监督和管理的建议,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审计人员在审计出问题的同时,要多方调研,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与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学习,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使内部审计“服务管理、支持决策”的建设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1.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控制。
全面质量管理是为合理确信审计组织的所有审计业务都是按照有关审计规范执行而综合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政策和程序所进行的系统性管理活动,涉及审计质量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全员参与、全方位的综合管理活动,包括人事管理、组织管理、规范管理、计划管理和责任管理等内容。高校的全面质量控制重点:一是构建内部审计大格局,整合审计项目、资源、成果,提升审计整体效能;二是实施校内三级复核,校领导、部门负责人、业务主管分别从宏观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三个方面进行审核审计结果,保障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三是健全审计职业岗位责任追究机制和职业保障机制,把好“管理”关。
2.审计全过程质量管理控制。
全过程质量管理是对项目审计业务安排到审计报告出具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选择和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准备-实施-报告-后续工作等各个环节。高校的审计全过程质量管理控制重点:一是建立质量控制手册,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性;二是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按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努力规避审计风险;三是加强对委外业务的管理,审核调查取证的充分性,注意审计证据间的印证关系;四是建立科学的审计指标化评价体系。借鉴平衡积分卡的评价系统,将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进行转化。财务维度转化为审计成本与效果,主要对审计的投入、促进增收节支、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考核审计工作的效能。客户维度转化为审计客户,主要是通过校领导、财务、基建、科研以及广大教职工对审计工作的满意程度来考核审计工作成效。内部运营维度转化为审计制度与业务流程,主要考核审计人员与机构对审计准则和指南的遵循情况,以及审计部门制度建设以及业务流程的完善程度,进一步考核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学习与成长维度直接借鉴应用,主要考核审计人员学历与专业结构、职业性与职业资格、培训与后续教育以及科研建设等情况,全面考核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情况。
内部审计是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审计的有力补充,是高校健康发展的防火墙。内审不仅是资产的守护者、财务账表的审核者、会计核算的勾稽者,更是强化管理的促进者、提高效能的推动者、价值增值的创造者。要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必须不断革新审计方式,创新审计方法,应当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积极探索以“风险为导向、控制为主线、治理为核心、发展为目标”的管理绩效审计,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模式,履行好审计“确认”与“咨询”的职能。只有这样,内审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要求,从而保障内部审计事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