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业务经过20年的探索发展,已成为各商业银行维系客户、抢占市场的重要手段,发展至今也形成了其鲜明的特征。
伴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改革变化、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财富管理市场的飞速发展,资产托管行业在服务于“大资管”发展中快速崛起,国内托管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托管业务专业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商业银行资产托管规模逾14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06%;托管产品超过19.64万只,较上年增长24.04%。2011年到2017年的6年间,托管规模涨幅达843%,实现了井喷式增长。随着托管规模的不断增长,托管业务贡献度也日益凸显,2017年托管手续费收入超过600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13.8%。
跨市场、跨行业的综合化经营特征赋予托管行业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动因。我国托管行业创新基本围绕四大主线进行:一是配合各类资管机构的创新步伐,在券商资管、信托计划、证券基金、保险资管、股权投资等金融领域创新托管产品与服务;二是伴随托管在民事和商事领域的延伸,形成公益、慈善等相关的交易及专项资金托管产品;三是随着跨境融资市场不断发展,相关跨境托管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四是随着互联网金融日渐兴起,P2P网贷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托管等线上托管产品应运而生。目前,商业银行的托管产品已从传统的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逐渐渗透到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保险基金、券商资管理财、信托资产、跨境投资、社会公益、各类交易支付等多个资产管理领域,形成了多点辐射的多元化托管产品格局。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商业银行的托管营运能力大幅提升。一是托管系统功能不断完备。各商业银行都自主研发了集资金汇划、资金清算、资金对账、账户查询、报表生成、灾难备份等功能于一体的托管系统,功能完备,处理能力时效性强。二是风控水平进一步提高。各商业银行在日常托管营运中,均建立了前中后台分离的管理架构,落实岗位风险责任,形成相互制衡。同时建立内部稽核监督体系、完善风险控制制度,更好地保证托管业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三是建立专业的托管服务团队。各商业银行均建立起了一支具备专业知识、风险意识、经验丰富的业务团队。四是托管营运服务不断提升。各商业银行在提供资金汇划、资产保管、会计清算、投资监督等基础托管服务的同时,还为客户提供绩效评估、信息咨询、资管合作、渠道销售、现金管理、流动性支持等增值服务,服务内涵不断扩展深化。
自1998年托管业务开展以来,托管主体从最初的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托管银行逐步扩展为包括招商、浦发、兴业、平安、北京、渤海等在内的27家。此外,中登公司和多家券商也取得了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由于托管业务稳存增存、维系客户、收益突出的特点,资产托管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在托管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下,各商业银行大打价格战,甚至提出托管零费率,加剧了托管市场竞争程度。
我国托管制度是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基础上不断完善、成长起来的,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管理办法》的一系列制度法规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托管法规制度框架的基本形成。2013年8月颁布的《商业银行托管业务指引》更是从组织管理、业务管理、风险管理、自律管理层面全方位细致规范了商业银行托管行为。随着托管业务的不断发展,各种行业性法规、监管政策也相继出台,目前,托管行业已形成了“基本规章制度+行业法规+托管行内部规范”的制度体系,利好托管业务规范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涵盖股票、债券、期货的市场体系,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拓展市场广度深度,加快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对相关企业带来的“加减乘除”效应,资本市场将面临又一轮发展机遇,产业基金、PPP基金、资产证券化、公募私募基金、债券承销、各类资管计划等产品将成为托管业务发展的肥沃土壤。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覆盖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资金体量巨大,涉及民生福利。随着财政账户清理、存量资金盘活、社保资金资本化运作等政策的相继实施,出于保障资金安全需要,均需要发挥托管业务的安全保管、投资监督功能。以年金市场为例,目前全国企业年金1.1万亿规模。覆盖2500万人口;职业年金创立刚刚起步,预计每年市场规模1600亿元,年金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托管空间。
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相融合的互联网金融时代,线下交易逐渐线上化,未来托管业务创新也面临线上化趋势。随着监管政策的进一步完善,线上交易平台、线上理财产品、第三方支付平台、P2P网贷平台等出于保障资金交易安全的需要都成为托管业务发展的新方向。
随着我国资本项目逐渐放开,跨境投资日益活跃,各商业银行及资产管理机构纷纷推出投资于他国的金融产品,以适应客户投融资新需求。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及“一带一路”建设的进一步加快,大宗交易及国际兼并收购、海外投资建设等跨境交易日益频发,境内外客户对于跨境交易资金的托管需求日益强烈,这为商业银行托管全球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托管业务要发展,必须要有开放的思想,敏锐的嗅觉,紧抓市场机遇,加强联动营销,不断扩展托管业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托管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将“托管+”模式切实融入日常客户营销中。
一是充分认识“托管+”重要意义。“托管+”是推动商业银行托管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推手,对拓展托管发展空间、优化托管收入结构、加快托管产品创新、熨平托管收入波动意义重大,有利于托管业务长期健康稳健发展。二是转变托管“单兵作战”模式。托管业务发展要广泛联合行内外各部门,大打组合拳,发挥营销合力,将托管纳入对客户综合金融服务中,做好大营销。三是要有延伸托管服务的意识。托管的核心为保障客户资产、资金安全,所有为保障客户资产、资金安全所做的服务都可以纳入托管范畴。因此,托管的外延应扩展到保管、监管、保障层面,做“大托管”。应以托管为媒,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依托融资融信、投行信贷、咨询统计等产品服务带动托管业务共发展。
托管业务是典型的联动营销业务,需要各个条线的通力配合。一是加强上下联动。经营行行应重点做好业务信息的收集跟踪及客户的营销维护工作,管理行负责做好托管业务的培训指导、协同营销。同时经营行应加强与托管部门的信息共享,对于托管服务坚持“能引必引”的原则。二是加强横向联动。托管业务是一个后端业务,有赖于公司部、投行部、国际部、个人部等前端部门的合作与支持,如果不能捆绑式营销,托管业务将成为无水之鱼。因此,对于行内主导的理财融资、产业基金、定向增发、股权融资等业务,应坚持“能托必托”原则,打造投、贷、管、托一体化平台。
由于资管政策的不断完善,相关资管产品均要求引入银行托管,资管行业蕴含着巨大的托管机遇。一是应加强与券商、信托、基金、期货、保险等资管机构的联系沟通,跟随其业务领域拓展方向,对其发行的相关资管产品积极介入,获得托管机会。二是依托银行网点和资金优势,通过代销、代收代付、匹配优先级资金等方式,加强资源互换,带动托管业务发展。三是重点做好对辖属资管机构的营销维护,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指定专人对接等方式,加深合作关系,提高服务效率,为托管发展奠定基础。
宏观政策调整往往蕴藏着潜在业务机遇,商业银行应提高市场敏锐度,抢抓业务机会。 一是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企业出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优化财务报表需求,转向发债、短融、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等直接融资方式,从而推动资管市场及银行产品市场不断发展的机遇,加大对企业供给侧改革金融服务力度,带动托管创新发展。二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及丝路基金对沿线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商业银行应密切注意各级政府及大型客户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部署和投资重点,做好客户营销、项目对接,积极营销由政府或大型企业主导的产业投资基金或PPP基金托管业务。三是持续关注养老金市场改革进展,加大对企业年金及职业年金托管的营销力度。四是关注公益及慈善行业资金管理政策变化,做好公益及慈善项目资金托管工作。
一是层层落实各级经营行主体职责,建立赛马制考核机制,形成责权匹配的托管业务发展生态。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奖励政并策传导到位,建立起“谁营销谁受益”的奖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营销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