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Finance,简称SCF)是一种新型的商业融资模式,依托于产业供应链,对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提供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在“产-供-销”链条上的稳定关系,保证流转顺畅,提高整个供应链运营效率,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协作,构筑跨界经营,将金融机构、企业以供应链为导线的一种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新型的融资方式,供应链金融可及时帮助相关企业渡过难关、正常运营和未来发展。根据《2017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的信息显示,供应链金融的涵盖主体有商业银行、各行业领域龙头、供应链公司或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物流公司、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等。供应链金融是为解决关联企业的资金流问题,使之与商流、信息流和物流进行有效的整合,作为打通上下游融资瓶颈的利器,强有力的物流服务和监管无疑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向上游客户的订货,还是向下游客户销售产品,物流是决定资金走向的关键关口。但是,目前我国物流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存在着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综合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为落后、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物流企业应该对现存的问题提出应对的策略,并予以实践,充分发挥物流在供应链金融中“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中的职能,加大物流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应用力度,创造更多的增值空间,提升企业综合价值,以赢得更大、更长远的经济效益,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确保我国物流企业的长期发展。
众所周知,物流企业具有专业的货物存储管理、丰富的买卖双方的交易信息,在预付账款、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和未来货权质押等方式的供应链金融中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物流企业可以利用这些优越的条件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合作,也可以通过搭建互联网交易平台,更深入的渗透供应链金融,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拓展自身的业务空间。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在供应链金融管理中物流企业虽然承担风险较高的监管责任,但话语权不足,监管费用定价较低,相对于其在固定资产投资、人员配置等方面的支出不匹配,所以在供应链金融管理中能够担此重任的综合型物流企业比较少,而那种集运输、仓储、信息、监管等于一体的具有交割功能的物流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要规避融资风险,企业和金融机构均需要物流企业为其提供仓储、物流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银行通过利用物流企业对货物情况了如指掌的优势,降低自身风险,同时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可以得到资金,物流企业由此获取收益。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物流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的现状,对互联网技术的接收反应比较缓慢,仍沿用传统的会计方法、普通电子表格核算等,信息呈现的是碎片化的孤岛。因此,物流公司的信用数据无法进行及时、准确、有效地归集以及科学的评估,并且企业在日常运营中通常也不会对失信情况进行记录和公开。也就是说,银行难以对供应链条的所有企业进行数据检查、统计、分析和把控等,难以了解整条供应链的大体概况,问题容易被掩盖或忽略,因此银行难以调整对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信用贷款情况。
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企业自身运营状况决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正常运作,一旦某个企业经营恶化或发生异常,造成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的不连贯性,触发资金流的断裂,供应链金融业务链将随之崩塌。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管理、银行信用体系等方面还处于初步发展的状况,因为多数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很多采用个体经营或者合伙经营等模式,其信用等级不高,抵抗市场风险的水平有待提高,同时大多数的物流企业自身没有相关的融资需要。更为突出的是,物流企业内部往往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规范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信用体系。有些物流企业因为与银行存在数据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的情况,因此容易导致逆向选择甚至职业道德不规范的情况。譬如因为某些原因,信用观念淡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出现飞货、以货易货或未打足款便出货的现象,给银行或相关企业带来损失。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企业是具有一定的规模,在领域中也有较大的知名度,同时,需要具备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有相应的商业信誉等。因此,在当今的供应链金融情况下,如果发生供应链的上游、下游公司融资的情况,需要先从供应链中挑选一家核心企业,进行融资活动。这家企业综合实力和信用水平兼处于上风。毕竟,供应链金融的管理核心即为在供应链过程中寻求符合条件的核心企业,为整条供应链及时提供资金帮助。如此下来,只要与实力较强核心企业形成物流服务关系,与供应链条中的各公司之间沟通合作稳定,物流企业深度参与到供应链金融管理顺理成章。通过为核心企业的客户提供金融增值服务,增加客户粘性,物流才能把握服务的主市场。
在核心企业的选择上,可挑选产业链群中生产经营较为稳定,和银行合作较为频繁,商业信誉较为有保障的企业,比如航空航天、冶金钢铁、石油化工、电子电力等传统优势行业。在《2017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中也提出了行业龙头应凭借自身在行业领域中的规模优势,为行业领域中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解决方案。同时,要及时更新供应链成员企业名录,剔除信誉较差、经济实力较薄弱的客户,严格执行加盟公司的管理制度,确保物流在供应链金融上的应用水准越来越高。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用管理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集群在信用金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维度的交易信息为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带来了至关重要的飞跃性改革。尤其在物流园区,由于储存了大量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信息孤岛转变为信息互联,形成大数据。
大数据技术实际上采用了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可以将供应链条上的各个节点、各个供应商都形成了网状的关系,一方面,可以根据数据交叉的情况,判断相应的节点。同时,因为存在着货押模式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将其归于押品价格库,达到自动盯市以及价格波动报警的强大功能。同时,区块链的出现相对于提供了分布式账本数据库,使得供应链金融从交易、支付、结算、融资等各方面都能保持较高的效率。区块链技术还可以为物流企业提供应收账款债权凭证,可实现跨供应链制度,多层次拓展。第三,物联网技术可保证物流企业在交易大宗货品时,进行智能、全程的跟踪监测。通过第四方总跟踪监测公司,凭借电子标签技术,可达到对大宗货品的远程定位、智能管控、实时监控、移动报警等等。如果需要调整、查阅押品的信息,比如堆放的位置、进入仓库的日期、目前的状态等,确保物品的安全性。
因此,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加大信息化建设,建立精细化物流运营系统,应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方便、全面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如此一来,可降低人力的损耗,提高作业效率,使得物流公司往自动化、信息化的趋势发展。
比如民生电商旗下民熙物流,一直奉行着“物流+数据+金融”的运作模式,建立了“现代金融物流园”。通过金融物流平台,将各个园区的信息集合起来,并借助大数据的功能,进行相应的分析,满足了中小型物流公司资金流动需要。
第一,政府要加强社会信用系统的完善、管理和运行,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各企业、个人的信用信息及时登记到系统中去,有相应的信用档案。对于蓄意逃避债务行为,要对相应的企业进行制裁,追究其责任,共同保护银行的权利。为了方便管理,该系统必须稳定,覆盖全国,资料共享速度快、及时。
第二,物流企业应该提高信用管理水平,注重公司的信誉,不仅为融资提供机会,也为其他的经济活动带来便利。
第三,物流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管理水平、行业关键技术、以往的监管情况力等决定了其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作用,以及其在当前的供应链金融运营情况是否持续、稳定、顺利,比如和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是否密切,供应链条的企业信息共享是否及时、有效、持续等。
综上,物流参与供应链金融,在这个产融结合的过程中,需要众多信息耦合,谋求一个平衡的状态,以及对信贷风险的管控能力,显著地提高资金的结算效率。因此,物流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加快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应用,培养核心企业,拥抱正在崛起的互联网金融,并以此为契机重构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传统物流行业发展打开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