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三农”思想探析
——以《摆脱贫困》为文本依据的考察

2018-12-05 09:17
北方经贸 2018年8期
关键词:闽东宁德同志

黄 婧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1137)

1988—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期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大胆谋划、务实重干,带领闽东人民走上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道路。期间所展现的为民情怀、战略智慧、创新精神、改革勇气、务实作风、思维方法、坚韧品质,对于我们今后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农村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习近平宁德期间的“三农”思想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号召各级干部要树立商品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先飞意识,积极开发各种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提倡农村与城市、山区与沿海、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经济协作,推动一场彰显闽东特色的农村改革。其主要思路为。

(一)摆脱“思路贫困”

摆脱贫困、谋求发展成为上世纪80年代闽东人民的时代主题。针对当时闽东干部试图通过上马各种工业大项目来摆脱贫困的发展思路,习近平同志指出,闽东的脱贫之路不是照抄照搬各大工业城市的模式,而是要走一条基于和发挥当地山海资源优势的路子,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搞一场“山海大作战”。“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吃山”要抓好林、茶、果。“念海经”既要抓海洋捕捞和挖掘滩涂养殖的潜力,又要重视立足于本地的水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加工。大农业思想绝非贪多求全,而是要求每个地方必须依据自己的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挥各地的长处和优势,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落后的宁德地区,大家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都不是很强的情况下,习近平同志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充分回应实践要求,抓住农村产业调整的新趋势,率先发展商品性、经营性大农业,形成特色产业,龙头产品,真正做到了“向农业的多层次、深层次进军”。大农业的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以大视野、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谋划闽东的经济发展。

(二)摆脱“思想贫困”

相对于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习近平同志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想更加侧重发展中国家农村的经济现实,可以说别具一格、独具慧眼。习近平同志指出宁德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考虑到两种实际情况:第一,农村劳动力的富余,是相对现有耕地而言的,如果针对大农业而言,并不是绝对富余。第二,农村基础不稳、粮食供给短缺、农民素质低以及城市吸纳力有限等原因,决定了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受一定的空间制约。因此,从空间说,提倡就地消化,从方向说,提倡“把富余劳动力引向山海开发”,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必须加强农村的思想教育,进一步破除狭隘、保守的旧思想,树立改革开放的新观念,增强商品、价值、效益、竞争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者勃发出前所未有的劳动热情,多方面开拓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条件。二是必须加强劳动力转移的计划性指导和组织引导,比如信息引导,乡村实体经济兴办的相关指导、富余劳动力进入流通领域的组织等。三是必须做好富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工作,比如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从现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来看,这一思想可以说是高瞻远瞩、未雨绸缪。

(三)摆脱“生态贫困”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其基本思路:一是树立新农业效益观。习近平同志强调把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综合发展,发挥总体效益。“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草木植成,国之富也”。“造林绿化、振兴闽东是一项充满希望的事业。”发展林业可以说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新农业效益观的集中体现。二是树立资源综合开发新理念,即资源开发,不能只仅仅注重经济效益,而是要综合考虑、统筹兼顾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使其达到平衡、协调。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更要社会和谐。三是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习近平同志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在闽东人民急于减贫困,求生存的时代,习近平同志就提出农村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可以说是极具战略性和前瞻性的。

(四)摆脱“观念贫困”

习近平同志准确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首次提出“滴水穿石”的理念,号召大家具备“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情怀,甘做农村改革总体成功的“水滴”。主要措施:一是提倡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二是提倡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实干的精神。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养成在任期内留下长劲和后劲的广阔胸怀,发扬‘滴水穿石’精神,振兴闽东经济。三是提倡“过山劲”“接力棒”精神。“领导者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这一提法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主政时提出的“潜绩”与“显绩”的辩证关系是一致的,都是提倡和号召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有我”。这种不计个人得失,淡薄名利,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不正是当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征程中我们所亟需的精神和品质?

二、习近平宁德期间“三农”思想的理论品质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期间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的系列思想,蕴含着重要的真知灼见和理论品质,主要表现为“四个统一”。

(一)“至贫先富”的坚定信念与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相统一

习近平同志号召闽东干群树立“弱鸟能够先飞,至贫可以先富”的思想和意识,坚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念决心。他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并列举贫困地区的霞浦依靠电子产业实现“先飞”的案例。

同时,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期间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的系列思想体现了一个伟大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热爱人民,与民同忧乐的为民情怀。具体而言:一是热爱人民得民心。“虽然人已经离开闽东,但留下了一颗热爱闽东的赤诚之心。”二是心系脱贫顺民意。“念兹在兹,无日或忘”。在临别之时,习近平同志谈到闽东的改革开放之志未酬,“欠账”之感确常系于心,难以释怀。三是访贫问苦解民忧,比如三进地处偏僻、不通公路的寿宁县下党乡,解决通路难题。四是心贴人民暖民心。习近平同志告诫干部要把心贴近人民,把坚持群众路线看作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倡导和推行干部“四下基层”,至今“三进下党乡”、结“草鞋亲戚”、找“名医生”的故事感人肺腑,令人动容。五是依靠人民增民利。“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贫困地区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这些言行无不彰显了一个大国领袖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亲民爱民为民的崇高风范。“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今天的领导干部更应该谨记习近平同志的谆谆教诲,学习和有感于习近平同志对宁德人民的这份款款深情。

(二)脚踏实地的实干作风与科学全面的思维方法相统一

为了探寻和破解宁德的脱贫难题,习近平同志到任不到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摸查实情,有的放矢,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山海经”发展思路,带领闽东人民走上一条因地制宜发展“大农业”的脱贫致富之路。为了提高闽东的知名度,增强闽东的吸引力,促进闽东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在当时财力有限的困难情况下,习近平同志积极策划电视音乐片《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此片对福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宣传作用。

在实干苦干的同时,习近平同志还十分注重思维方法,强调科学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在带领闽东人民摆脱贫困、谋求发展的苦干实干中,充分体现了其对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和精准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树立“弱鸟先飞”意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综合发展意识,是辩证认识优势和劣势、当前与长远、全局与局部的体现。提倡“山海大作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辩证认识沿海与山区、工业与农业、城市和乡村关系的体现。弘扬“滴水穿石”精神,壮大集体经济,是辩证认识量变与质变、“统”与“分”关系的体现。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倡大粮食观,注重粮食安全,是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的战略思维的体现。提倡科技兴农,树立综合发展意识,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着眼未来、谋求大局的战略思维的体现。“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念好“山海经”,发展“大农业”,是精准思维的体现。“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不能“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充分展现了一个运用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精准思维,苦干实干加会干能干的改革家形象。

(三)矢志不移的坚韧品质与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相统一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期间倡导的“滴水穿石”精神、“接力棒”精神,体现了铁杵磨针、积沙成塔的韧性意志,体现了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进取品格,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须学习和弘扬习近平同志矢志不移的坚韧品质,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甘为人梯的胸怀气度,扑下身子,埋头苦干,迎难而上,坚韧不拔,前仆后继,至死不渝。

同时,其思想体现了一个杰出不凡的改革家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具体而言,在传统观念、人才选举、工作方法上敢于突破,锐意创新。观念革新包括:一是突破观念贫困,倡导解放思想,强调观念“先飞”,思想先行。二是突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以粮为纲”的旧观念、单体经济效益观,提倡农业商品观念、“大粮食”观、新农业效益观。三是突破“种庄稼不需要喝墨水”的传统观念,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层层建立科技示范片。在人才革新方面,归纳为知、举、用、待、育五个字,即识别人才、荐纳人才、量才授任、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强调任人唯贤,用人得当。在工作方法革新方面,指出必须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面临的各种问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天的改革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发扬习近平同志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自觉投身于创新创业的浪潮中来。

(四)尊重规律的实践哲学与敢为人先的改革魄力相统一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摆脱贫困、发展地方经济、推进改革开放等方面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他号召大家在经济建设中一方面要注重调查研究,发扬“四下基层”作风,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要弘扬“滴水穿石”的精神,“接力棒”精神,克服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这体现了一种尊重规律的实践哲学和求实精神。

同时,习近平同志认为尊重规律并不是在规律面前消极适应,无所作为,而是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我们必须学习习近平同志敢为人先的改革魄力和勇气决心,“敢”字当头,敢想敢干,敢破敢立,敢于面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非议,敢于承担改革失误、失败的责任,争当改革的先锋。

三、习近平宁德期间“三农”思想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的思想,展现了宏大深远的战略眼光,体现了科学全面的思维方法,彰显了真挚真诚的为民情怀。当前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的系列思想,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食为政首,农为邦本。宁德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大粮食观替代以粮为纲的旧观念,并不是否定和弱化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而是以大粮食观替代过去以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作物为主的狭义粮食观。他指出,搞好粮食生产,是闽东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三个必须”“三个不能”“三个坚定不移”“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关于农业战略地位的论断与宁德时期的大粮食观是一脉相承的,都始终如一地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强调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问题的重中之重,有着一以贯之的“三农”情怀和战略智慧。今天重温习近平在宁德时期的农村改革思想,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农业基础地位。

(二)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农业发展新理念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是搞好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1985年,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主持制订的《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即强调,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1988年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大农业”发展理念,强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005年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又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更是六十多次谈及生态文明,比如“APEC蓝”“乡愁”“生命共同体”等,反复强调“两山论”,多次提出要在“护蓝”“增绿”上下大功夫。可见习近平同志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始终如一的,必须继承和发展,常抓不懈,常抓常新。“上下同欲者胜”“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建成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幸福宜居、美好生态家园,赢得永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三)必须稳步有序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在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中,玉米产量急剧增长,超过了需求,但油料作物大豆,国内生产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满足不了需求。为解决粮食生产这一结构性难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扩大粮改饲试点,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制定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这不正是习近平同志宁德期间发展“大农业”,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吗?今天重温这一思想,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猜你喜欢
闽东宁德同志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宁德市妇联举办“传承好家风·建设新宁德”主题活动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FOR YOU, O DEMOCRACY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同志关系
宁德核电站火灾事故的情景构建
上汽与宁德时代合作回收动力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