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
——过尽千帆读不尽

2018-12-05 12:14吴凤箫
青少年日记 2018年10期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全书穆斯林

□吴凤箫

9月27日 晴

在《穆斯林的葬礼》后记中,作者霍达曾说,“随着年岁的增长,写作似乎越来越难,那是因为:文学,在我心中越来越神圣。面对文学,我有着宗教般的虔诚。我在写作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并且希望我的读者也能得到这样的享受……为人的心作传,为人的心谱曲,是一项十分艰辛而又十分幸福的事业。”诚然,这一本作者呕心沥血的宏篇巨著,确实做到了她所希望的这一点,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我们心中不可取代的经典名著。从八年级开始,我阅读这本书已不下十遍,每次翻开,都有伴着油墨香扑面而来的亲切感。那么,它到底为什么能保持如此长久的吸引力呢?

伊斯兰教色彩

最初吸引我的,是它浓郁的宗教色彩和民族文化。在汉文化熏陶中长大的我们,无论是羊肉串店门口的“清真”标语或是那些奇怪的阿拉伯文字,还是伊斯兰教或是穆斯林,都是神秘的存在。这本书的宗教色彩是它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但是读完全书,那种神秘感却慢慢淡成了敬畏。就像作者所说,“我无意借宗教来搞一点儿‘魔幻’或‘神秘’气氛,只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和宗教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现实联系,它时时笼罩在某种气氛之中。”文章最巧妙的地方就在于宗教气氛与民族特点并没有和故事情节脱离,让人感觉作者只是在描绘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却渗透进了最虔诚的信仰和最纯真的情感,让人在为故事情节深深感动的同时了解了回族,懂得了尊重而不隔膜,友善而不随便。汉族的男主角楚雁潮说:“伊斯兰教主张和平与仁爱,这其实也是人类的一个共同的美好愿望;信仰使人高尚,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虔诚的信徒是令人尊重的。”我印象比较深的情节是在二战期间的伦敦,穆斯林梁冰玉和韩子奇与基督徒亨特一家,呼唤着上帝与真主,来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其实无论何种形式的宗教,创立初期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不是为了控制思想,是为了传承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有人说,没有宗教的民族,实际上也少了一般灵魂,我想不无道理。

鲜活的人物

读小说的人都知道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其中又以人物为核心。全书四五十万字,每一个人物都是那样鲜活饱满,呼之欲出。这也是文章能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我们喜欢这些人,就像喜欢我们的每一个朋友,愿意一次次与他们相见。

其中最为成功的几个人,莫过于梁君壁、韩子奇、梁冰玉、楚雁潮、韩新月、韩天星、老姑妈。其中最有争议的人物就是梁冰玉。看过很多评论,从初中的小孩到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无数的人骂她没有道德底线,或含蓄或直接。其实,梁冰玉的行为确实让人无法原谅,因为道德是不能以战争和爱情为借口的,而且她所谓的爱情,是爱情吗?更多是一种在乱世和情伤双重压迫下寻求的精神安慰。韩子奇于她,并不是不可缺少的,她却以这样任性自私的爱情,使得被战争残酷折磨过的家庭又要承受新的不幸,埋藏了多年的恩怨,最后由新月来品尝。有人说她是罪恶的根源,对她的厌恶甚至转嫁到了新月身上。其实,我觉得,那些骂文中人物的人,应该是把名著当成快餐小说来看了,并没有完全读懂。作者是爱这本书的每一个人的,她自己说:“当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离死别折磨得痛彻肺腑。”她无心去攻击哪个人物。争议正说明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才更真实。梁冰玉有她的漂亮有她的魅力,也有她的冲动有她的可怜。成功小说里的主角总是有让人喜欢与不喜欢的地方,只有配角才会着重表现其某一方面,我们应该关注人物在全书中的作用,从多个角度看待,才算读懂了这本书。

也有人不喜欢新月,我想那是出于嫉妒,因为她是作者笔下善良而完美的人物。孝敬父母,勤奋学习,勇敢追求爱情……她的完美是无数人质疑的重要原因,因为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么完美的人存在,就算是完美,也与孤单并存。可是通读全书,她真的完美吗?从小失去母爱,而且只活了20岁,相当不幸。她的完美都是她努力换来的,但是她的身世她的疾病,不是她的错,却又降临到了她身上。这样一个热爱生活的少女,这样一个美好而不幸的新月,怎么会惹来嫉妒呢?我们怜爱她,舍不得离开她,她是这本书的灵魂,是塑造最成功的人物。

梁君壁是另一个引起争议的人物。大部分人喜欢她,却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同情。但是梁君壁也并不像她的名字那样白璧无瑕。其实她是一个善良却又相当有城府的人,但所有的城府都是一生不幸所导致的。她本是弱女子,却要在父亲去世、母亲无能的情况下迫使自己刚强;她本来心直口快,却又不得不隐瞒那一段尘封的不堪的往事;她本性善良,待人真诚,却在战争年代撑起整个家,苦等丈夫和妹妹归来却换来了背叛。我们能够理解她为什么强行拆散天星和容桂芳,她太害怕再失去了,她一直没有走出那场阴影。她不爱新月吗?爱,只是这种爱太复杂,既有养育的亲情,却又有纷乱的往事,伤害与亲情交织,她才会反复无常,才会想起时厌恶不想时疼爱。可怜的梁君壁,她并不比她妹妹幸运多少。

高超的艺术手法

这本书,从全书的结构上看就胜人一筹。它采用的两线交织手法,尤为独到和令人称奇。看似独立的两个故事,分别以“玉”“月”为中心,读到最后却又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互为铺垫。文章伏笔极为巧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情节,都与结局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我当时是先读的结尾,再从头读的,这样就更能理解很多地方。比如说新月房间放的那张合照,原来是她和她的亲妈妈!让人有些意外,可是新月离家前,韩太太对于新月拿走照片的不开心和欲盖弥彰就隐隐暗示了这一结局。像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全书就像有一张无形的网,疏而不漏。对于我这类热爱写作的人来说,无疑是提高技巧的范本。

荡气回肠的爱情

我无数次为新月和楚雁潮的生离死别落泪,为他们的爱情而惋惜。在我心目中,那才是真正的爱情,不是浮躁的产物,也没有横跨道德,而是心灵上的契合,是文中所说的“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那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他们分开了!”这是拥抱和亲吻都不能及的亲密。最令我感动的,是楚雁潮在新月的父母面前,冲动地说:“在我的眼里,新月是天下最好的姑娘、完美无缺的人,而不是一个可怜的病人!”这是爱情,是对方眼里最好的自己,是不惜一切捍卫的神圣。不需要多少甜言蜜语,最深切的爱,自有它最朴素的方式!

然而,这样的爱情却被命运如花般分开。雁归有时,潮来有汛,唯独明月不再升起。

从此天上无明月,人间无明月,明月只在他心里。

爱情消失了吗?我想起我曾看过的一句话:时间可以改变我们,却不能改变爱。他一直深爱她,等了她一生,他们曾经爱得太深,才唯恐它不能长久,可是现在她真的丢下了他一个人,是一种结束吗?不是!《长恨歌》里曾说:“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他们的灵魂不会因肉体而分开。我们愿意相信,他们还会“千里共婵娟”,爱情不老,真爱永存。

《穆斯林的葬礼》值得阅读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也只是我阅读多遍后的一些粗浅感悟,并不能极尽这本书的魅力,还要读者自己从原著中慢慢体会。总之,如果没有阅读《穆斯林的葬礼》,应该是很遗憾的一件事了吧。

猜你喜欢
穆斯林的葬礼全书穆斯林
图片资料
印尼·雅加达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西湖》一部婉约而豪放的西湖全书
英国穆斯林更重国家认同
新发现的线装本《张天师发病书》《发病全书》整理研究
穆斯林在欧洲与居民互认度迥异
悲与美:《穆斯林的葬礼》的文化自信力
《穆斯林的葬礼》之“绿色意象”解读
美国穆斯林群体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