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瑶
摘 要: 后進生问题作为教育环节中最棘手的一环,一直为教育者和家长所关注。苏霍姆林斯基通过累积几十年的教育经验和不断探究,提出了关于后进生教育的思想。本文首先阐释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后进生的分类及表现,继而从学生、家庭、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分析后进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原因提出应对和预防后进生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 后进生教育视 应对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苏联现代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至逝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32年里,为了解决中小学生教育的问题,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他孜孜不倦地调查研究和持之以恒地写作,留下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这其中最著名的是专门为中小学教师所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该书凝练的语言、生动的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使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在学习之后都受益匪浅。
后进生问题作为任何教育阶段中都难以避免的一个环节,被苏霍姆林斯基称为“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们。如何正确认识后进生及正确教育引导他们,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探讨的重点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著作中不仅分析了后进生的成因,还给出了在学校工作时教育和引导后进生的具体案例。这对于正确认识和引导后进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后进生的分类及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将后进生称为“差生”或“学习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都表现为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苏霍姆林斯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将一般认定的后进生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这些学生表面看起来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实则是他所擅长的领域没有被发掘。如《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的巴甫里克,他在最初入学的几周里,因为难以迅速分辨出两个字母、记忆短诗的时间也长于同班同学,即被他的老师认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后来,经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察,发现他擅长植物学相关的知识,经过积极的引导,巴甫里克最终顺利成了农艺师。
第二类是学习愿望不强烈的学生。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学生的学习热情决定了他们的投入程度,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对学习、自己的成绩和别的同学的成绩,抱着某种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态度主要表现在对书面作业的评分、对回答老师问题的答案的质量,都显得无动于衷等。
第三类是理解力弱、头脑迟钝的学生。这类学生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在学习上感到吃力。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需要更长的时间。这种能力上的不足有可能是先天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后天疏于培养的后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第一类和第二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后进生,他们并非没有学习能力,只是天赋没有被挖掘出来。有些学生的天赋明显很容易发掘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些学生的天赋是隐性的,加之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被当成“后进生”。第三类学生并非不可改善,只要教育工作者利用正确的方法,循循善诱,就可以使其改变。
2.后进生问题形成的原因
2.1学生个人健康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教育工作的32年时间里,调查了两千多个家庭后发现部分学生能力不足产生的最初原因是在他们婴幼儿时期生过病,比如:软骨病、脑膜炎等。这些疾病对学生的智力发育产生了影响,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能力,自然成了后进生。他认为:“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儿童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性、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取决于他的生命活力和精力的充沛程度。”
2.2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作风、行为举止,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及学习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极大多数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环境不够好。”他所指的家庭环境对后进生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学生产生影响。通过对学生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发现,造成儿童发展上的偏差的最有害的因素,就是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家长的酒精中毒症。在这些家庭冲突中成长的学生,他们的心灵有可能会受到伤害,会逐渐失去与别人交往的意向,导致学习兴趣丧失。
其次,父母的教育背景层次不够对学生智力发育产生影响。父母的教育背景决定了家庭的智力活动的层次,如果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都不高,那么家庭的智力活动的层次也不会太高,孩子在智力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很有可能造成智力发展缓慢。
最后,父母对待子女教育的态度对学生产生影响。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思维有不同的特点。年纪越小的孩子,智力的发展越需要成人的引导。这时候家长如果不注意对各阶段孩子思维的培养,必然造成之后的思维“僵化”。到了高年级就会发生学业跟不上的情况。与此同时,家长对于学生学业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家长长期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那么学生由于自制力不足,很容易放松学业。
2.3学校和教师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力量和潜力是巨大的,一个孩子,只要智力上没有缺陷,就可以顺利获得中等教育。可见学校在学生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作为教育者对于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他也从教师的素质角度分析了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2.3.1教师态度冷漠
苏霍姆林斯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像“监工”一样冷酷无情地对待学生。他们将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只要教给学生知识对学生关心甚少。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学生体会不到教师的关爱之情,很难对学习产生太多热情。另一方面,学生的尊严感得不到满足,体会不到努力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自然而然就没有学习动力。
2.3.2教學方式的偏差
在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习惯于将书本上的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并要求他们记忆,而不是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真正理解这些知识。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背诵这些知识就足够了,但现实往往相反。学生虽然一开始背诵了这些知识,但是久而久之,自然就会遗忘。教师感觉教得很吃力,学生也觉得学习得很辛苦。比如:《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的女教师霍汶尼娜就存在这种困扰,她在课堂上讲了一条规则,孩子们好像理解了这条规则,也都背了,可是在第二天进行提问时,只有少数几个还记得,她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复习前面的知识。
如果教师长期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学,学生只是被要求记住了知识,学习能力完全没得到发展,这对学生的健康和智力发展都有极大的损害。这样学生就真的成了“知识的容器”,仅仅只是记住知识,而没有掌握思考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会阻碍之后新知识的学习,自然容易成为后进生。
2.3.3教师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32年在学校累积的经验发现:中、高年级的学生出现学业不良、成绩不良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小学的时候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得牢固。他用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这件事:“这就像一幢漂亮的楼房建在不牢固的地基之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即使人们每天都在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房子始终都有倒塌的危险。”
在小学里,老师们的重要任务是构建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这些知识在之后的高年级会成为掌握新知识的工具,如:词汇表、数学运算公式等。在低年级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小学生基本的能力,如读写的能力、基础运算的能力等。如果这些知识没有掌握得很牢固,在进入高年级学习时教师就需要不断给学生补习之前的知识,这势必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3.4没有给学生自由安排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的学习日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思考与学习直接相关的东西的时间就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自主性的自由时间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缓解了他们在紧张学习中的压力,更留给了他们思考和运用所学到知识的时间。与此同时,也可以使他们避免产生学业落后的失落,产生厌学情绪。
目前,学生在学校的生活都是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坐在教室里进行脑力劳动。这样长时间、连续的脑力劳动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更是对其影响他们的智力生活。久而久之,他们对知识就会产生冷淡和漠不关心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教育事业的几十年里,通过孜孜不倦的调查和研究,他总结出了有可能造成后进生的原因的同时,也根据对后进生进行教育引导的经验,给今后的教育者们一些解决和预防后进生问题的意见和方法。
3.应对后进生问题的措施
3.1关注和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后进生产生的首要原因是学生的健康问题。为了预防后进生问题的产生,他提出教师应提早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在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中,他提出教师要做到在教班之前了解未来学生和他们的父母的健康状况。与此同时,还要了解清楚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是否有利于预防疾病,或者儿童已经由于某种原因已经有病的情况下,是否有利于儿童的康复。只有详细了解学生的健康情况,才能在今后的教育中采取积极、正确的教育方法,避免因没有及时发现儿童健康问题而产生的后进生。
在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的前提下,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学校采取必要的措施增强学生的体质,保障他们在学习中有足够的精力。因此,他要求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坚持锻炼。他经常组织学生在大自然里“旅行”,通过亲身接触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不仅可以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而且可以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得到发展。与此同时,他还提出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学讲座等,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和积极辅导。
3.2创办“家长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研究,他认识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紧密联系的,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和家庭就要保持行动上的一致。一些后进生的产生就是因为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的影响。
卢梭曾说:“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家长们并非天生就是好家长,他们是需要教育的。通过教育家长,可以解决他们软弱、无知的问题,给他们力量和知识,使他们积极经营自己的婚姻、正确教育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了这一点,从1958年开始在自己担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开办了“家长学校”。他要求家长们在孩子入学的两年以前报名参加家长学校直至孩子中学毕业为止。家长学校的课程根据学生所在的年级不同设置,总体的教育大纲涉及师范学院课程的各个部分。家长在家长学校侧重于学习与儿童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便于应用到生活中的知识,比如:合理的儿童饮食制度、儿童常见的疾病及预防、怎样培养少年的兴趣等。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一系列的教育,使家长正确地对待教育,并且和学校的教育产生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3.3转变教学方式,重视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后进生产生的原因是他们存在能力和知识难以平衡的现象,这表现为学生还没有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教师就已经源源不断地将新的知识硬塞给他们。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学生到高年级出现学习吃力、成绩下降等问题,都是由于他们在低年级时没有打好基础,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他认为小学主要任务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掌握知识。他将这一工具形象地比喻为五把“刀”,即五种技能:读、写、算、观察、表达。只有这些技能在高年级使用达到一种半自动化水平时,学生才会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将主要精力用于这些技能上。
为了解决基础知识不足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在学生低年级时就重点对五种技能进行训练,通过长时间的教育,他总结出要使学生在中学运用某一项技能,必须在小学进行多长时间的练习。比如阅读能力,如果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流利地阅读,就必须在小学期间朗读超过200个小时以上,并且小声默读超过两千个小时以上。通过在学校里不断地锻炼这些技能,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在使用这些技能的熟练程度。
能力和知识失调现象表现为学生知道知识而不会运用,更不会自主探索知识,形成思维上的“僵化”。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应用和探索知识的能力。应对这一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自然的作用,他主张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他认为,大自然是学习困难学生的活的源泉。只有在大自然面前,惊奇于失误的奥妙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才会慢慢活跃起来。大自然中丰富多彩的一切,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有趣起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感受,自然产生探索的欲望。
3.4安排自由支配时间,培养爱好。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学生长期处在辛苦的脑力劳动中,很难不精疲力竭,对学习产生冷漠的态度。他主张学校应该给学生在学校里的一部分时间作为可支配的自由时间,让学生利用这段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参加兴趣小组、观察自然界的现象等。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实现知识的扩充和转化。
在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的同时,应该教会学生合理利用这些时间,不能使他们在这些时间里都无所事事,否则就失去原本的意义。家长和学校应该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学习探索。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巴甫里克一样,如果不是苏霍姆林斯基发现他对生物学的兴趣,并且在后来的时间里有意识地培养他,他就不会成为一名农艺师。教师和家长应该在平时生活中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周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同时又能够发展思维、丰富知識和技能的事物。与此同时,还要善于观察学生,找出他们真正的兴趣,并逐渐培养为爱好。
参考文献:
[1]陈春梅.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师,2017(32):19.
[2]马东光.培养自信心转化后进生[J].广西教育,2017(41):65-67.
[3]张玉东,侯会美.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思想与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7,4(39).
[4]康晓茜,魏李飞.苏霍姆林斯基的“减负”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基础教育研究,2017(15):40-42.
[5]张美玲,陶志琼.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思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8(01):28-32.
[6]王小宁.苏霍姆林斯基论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及预防[J].教学与管理,2013(33):73-75.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