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外语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如何转型发展

2018-12-04 10:07邱枫
文教资料 2018年22期
关键词:外语专业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

邱枫

摘 要: 自2014年国务院提出引导一批新建和地方性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来,高校开始了相关实践与探索。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目标、模式等开始逐渐向培养应用型人才靠拢。在这一背景下,外语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必须做出调整,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以便更好地适应转型发展。

关键词: 转型发展 应用型本科 外语专业 “双师型”教师

2018年4月,教育部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情况介绍》中指出,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开展了转型改革试点。在改革过程中,外语专业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然而,长时间以来一些高校外语专业都是“外语+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支以外国文学研究为主的师资队伍。因此,除了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外,建设一个适应转型发展的教师团队也是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质是师资队伍的转型

目前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定义未能有完全明确的定义,但是学界对此有大致统一的看法:拥有“双职称”、“双证书”或“双能力”且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即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曾被认为是高职高专院校所特有的教师类型,它与本科院校无关。但2015年教育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关于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的意见中提到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并且要“将试点高校‘双师双能型高水平师资培养纳入中央和地方相关人才支持项目”。这足以说明本科高校要做好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必须先搞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外语专业转型发展在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现有师资队伍结构亟待转型

长时间以来,国内一些高校外语专业注重对语言本身,或是强调与以文学为介质对外语进行教学和研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目前一些高校外语专业教师都以“外语+文学”为方向,学生学习也主要以文学为载体。实际上,社会对这类学生的需求很少,且早已趋于饱和。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号召投身对外经贸工作,企业对同时具备外语能力和一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为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现有师资队伍结构亟待转型,增加合适的“双师型”教师。

2.转型发展方向把握不准

应用技术型高校为新生事物,部分高校外语专业对自身转型发展的方向把握不准,造成难以制定招聘“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导致招聘进校的“双师型”教师的专业领域不统一,难以发挥“双师型”教师推动专业转型发展的优势。另外,部分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由于特点不足、研究力量薄弱等原因,容易在转型方向上盲目跟随国内一流高校外语专业。这就容易引起专业方向设置不合理,不符合学校的定位,进而转型发展受阻,造成困惑。

3.现有师资队伍转型难度大

在高校中,外语专业已建成多年,特别是英语专业和一些目前已有一定规模的它语种专业。这些外语专业的师资团队已经较为稳定,对新教师需求量小。但由于长期以来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以文学翻译、语言研究、外语教师为方向,导致应聘者为数众多。这一现象造成学校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有些专业唯博士是举,不关心新聘用的人才是否有利于学校转型发展。另外,具有行业从业经验,或具有专业技能且能够满足外语专业教学任务的人员因高校对学历要求过高难以成功应聘。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转型发展的准确定位

外语专业向应用型转型的实质是“外语+文学”转向“外语+非语言专业”,只有确定了“非语言专业”的内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才有明确的发展方向。“非语言专业”的选择,除了要在对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之外,各个类型学校的侧重也应有所不同。

对于综合性大学的外语专业来说,可以采取鼓励学生自主选修其他院系非语言课程的形式,并不将“非语言专业”限制在某个方向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外语专业需要做好的是外语教学工作,并不需要强调“非语言专业”教学;对于具有行业特色院校的外语专业来说,应利用好学校的行业优势,在转型过程中围绕与本校特长相关的“非语言专业”进行;对于专门外语院校的外语专业来说,应做好企业用人需求的调研工作,搞好校企联合培养,以企业的需求为“外语+非语言专业”的发展方向,以解决专门外语院校“非语言专业”力量薄弱的问题。

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

由于目前相当部分具有行业经验且能够胜任外语教学任务人员的学历层次难以满足高校较高的聘用标准,外语专业应采取培养已有教师的方式弥补“双师型”教师的不足。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培养。第一种是校内培养。这种方式是指外语专业已有的,有一定资历的双师型教师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对本专业教师进行培养;第二种是企业挂职培养。是指教师以校企联合为平台,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获得“非语言专业”知识,最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第三种是通过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调动本专业已有教师学习“非语言专业”的积极性,提高“双师型”教师在本专业的所占比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不能完全依靠对本专业已有教师的培养,引进和培养必须同时进行,否则队伍建设的效率和学缘结构都会受到影响。“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选聘具有行业从业经验,外语知识扎实,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人员作为全职教师;第二种方式是聘请行业从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校为学生提供选修课和举办讲座,提高学生“非语言专业”的素养,并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3.校内培养与校外引进的“双师型”教师协作发展

高校外语专业已有的专任教师普遍存在专业基础扎实但实践能力较弱,理论研究水平高但理论转化为成果水平较差。这是由于这类教师多数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他们当中具有行业从业经历的数量少,并且这类教师受到的“双师型”培训和锻炼不成体系。另外,校外引进的“双师型”教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且专业基础较为扎实,但是他们在进校初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本科外语教学工作。这是由于教学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在充分考虑需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引进的“双师型”教师在行业从业期间几乎没有接触过教学工作。因此,两种来源的“双师型”教师应当各自发挥特长,相互合作、互帮互学。校外引进教师帮助校内培养教师丰富行业知识;校内培养教师帮助校外引进教师提高教学业务能力,最终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做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是高校外语专业积极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对转型发展却有所顾虑。张应强认为,这是因为应用型教育或职业型教育在我国目前只是作为最低办学层次嵌入学术型高等教育体系的原因。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必须改变高等教育双重体制机制,让市场竞争机制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高校发展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难的问题。

四、结语

自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转变以来,部分转型试点高校不再一味地追求培养研究型、学者型人才,而是开始将其办学思路转变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建设一支符合学校自身需求和特点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就成为转型发展高校的必然选择,而如何建设好这支队伍则是一个在将来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峰,徐正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外语教师的发展策略[J].高教探索,2017(S1):151-152.

[2]黄莉云.院校转型期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3]蔡辉.我国复合型创新外语人才培养对策[J].教育研究,2012,33(12):91-94.

[4]王爱侠,王智钢,张海涛,洪蕾.地方本科院校应用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40):109-111.

[5]郭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2):86-87.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2017年一般项目《四川企业在法语国家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的机遇、挑战和对策》(项目批准编号:17SB0418)。

猜你喜欢
外语专业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
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指导教师在外语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