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平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带来产业结构、就业岗位的调整,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规格、专业结构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过对福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分析,提出加快福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满足“一带一路”的建设需求。各高职院校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对专业需求趋势科学预测,不断调整自身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吻合度,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和地方经济建设。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高职教育 专业结构
“一带一路”是党中央根据全球形势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涵盖基础设施、贸易、文化等建设内容,需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反应最灵敏的一类教育,是技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1]。为此,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必须承担起职业教育使命,培养符合“一带一路”与经济建设所需人才。
一、对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影响
专业结构指专业领域内各要素的构成状态。即由专业口径、内涵、质量等内部要素和专业设置、布局布点、培养规模、衔接关系等外部要素构成的有机综合体。高职专业结构是高等教育结构的核心之一,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办学效益和服务水平[2]。
“一带一路”的实施,必将带来产业结构、就业岗位调整,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规格、专业结构等提出新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应主动确立与“一带一路”倡议相一致的教育发展思路,跟紧“一带一路”的新形势、新变化,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因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密切,专业结构通过培养的人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造和升级,反过来,产业结构通过人才需求、职业和技术结构、岗位变动等制约和影响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2]。高職院校只有不断调整自身专业结构和区域产业形成极高的吻合度,才能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和地方经济建设。
二、福建高职院校专业现状分析
习总书记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了对福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有一个明晰的认识。以2010年-2017年为分析时间,以高职院校为分析对象,对专业结构实行分析研究。
(一)福建高职院校现状分析。
截至2017年福建省高职院校共有52所(含已升本的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国家级示范院校2所,国家级骨干院校4所,省级示范院校8所,一般公办院校14所,民办院校21所(见表一)。国家级骨干和示范院校及省级示范院校都属公办院校,公办院校多数由中专学校直升或几所学校合并,个别院校由几所成人专科学校合并而成,成立的时间在2000年左右;民办院校21所中,有18所在2000年以后成立,达到了85.72%,最晚的一所成立于2014年。区域布局上除福州、厦门、漳州、泉州院校较集中之外,高职院校分布在全省各市及个别县上,相对比较均衡。从满足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率、家长满意度等资料显示,近年来福建省高职院校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教学质量、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能力明显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90%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家长、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已成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研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
(二)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自2010年以来,福建省高职院校发展迅猛,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内涵建设显著强化,办学活力得到释放,专业数量快速增多。由表一可以看出专业数量由2010年的943个发展到2017年的1769个,短短7年时间,增加了826个,增长了46.69%,每个学校的平均专业数量由18个增加到34个,增加了47%。其中:一般公办院校由于原有专业数量较少,增幅较大,达到58.19%,两所国家级示范院校原有专业数量较多,增幅虽然低于平均水平,只有29.84%,但平均专业数量已有62个,远高于一般公办院校。专业数量的增加反映了福建省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在扩大。
从各院校现有专业反映的问题看,专业设置盲目性较强,趋同现象严重,除水利电力、卫生、生物工程等几所专业性较强的学校外,综合院校开设专业类同度较高,民办院校差别更小,一些专业还存在名称不同但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基本相同的问题,院校设立一些短平快、低成本专业,主要扎堆在财经、计算机、物流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大类中,财经专业大类偏多,新专业种类和数量增长缓慢,缺乏特色,低水平重复办专业现象普遍。
(三)新增专业与社会需求产业匹配度分析。
近年来,福建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升学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专业的覆盖面在增强。特别是2011年以来,一些学校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一些院校开设了机器人、无人机、大数据、物联网等专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升。
1.新增专业与“一带一路”需求匹配度分析
“一带一路”建设中,大量工程项目上马和实施,对铁路、管道、电力、公路、港口与通信等产业的工程建设、设计施工、质量控制与保障、经济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产生巨大的需求[3]。需要大量高技术、高技能,拥有跨专业和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从表二新增专业分析看,新增专业集中在工程建设与设计施工和经济管理两个大类。工程建设与设计施工包括与之接近的资产评估与管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共65个,设置的时间基本上都集中在2012年-2015年的3年之间。其中示范院校与一般公办院校18个,民办院校47个,21所民办院校中有20所院校都有相同或类似的专业。经济管理新增98个,主要是财务管理、会计、审计、投资理财等相关专业。其中民办67个,接近70%,一般公办23个,示范等院校8个,新增的财务管理专业最多为21个,其中民办院校12所、一般公办6所、省级示范院校3所。此外,移动、通信类发展较快,主要集中在示范类院校,港口含船舶类有14个,主要集中在福建船政交通和厦门海洋等专业学院,其他专业比较分散,截至目前,管道、电力、公路这些专业开设的院校很少。
2.小语种专业开设状况
福建主要贸易伙伴是东盟,占进出口额的50%以上,其官方语言达50多种。要与沿线各国实现“五通”,语言畅通是加强交流合作的前提,需要精通当地语言,更急需一批既懂语言又懂专业的建设者和工作人员,发挥其语言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消除沿线各国间语言沟通障碍。但截至2017年除一所公办院校开设应用外语(马来语方向)教育外,多数学校开设的只是英语专业,还没有一所学校开设小语种专业。
3.新增专业与福建社会需求产业匹配度分析
国家赋予福建建设自贸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新区等一系列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福建迎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战略机遇期。为适应福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要求福建高职院校紧跟产业新业态,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加快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从调研结果看,新增专业集中度较高的是:电子信息、计算机、汽车、制造大类,而福建省的重点产业,如:船舶、钢铁、石化、纺织轻工装备等对应专业数量较少。作为海洋大省的福建,涉及海洋的专业只有一所民办院校,开设了海洋工程技术专业。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福建高职院校之间专业相近、较大众化,没有形成自己的院校特色。开设的专业与“一带一路”需求匹配度不是很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够紧密,重点发展的产业与专业设置不相适应,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有脱节现象。说明一些福建高职教育人士对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认识不到位,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调研不够,论证不足,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一些新办高职院校没有充裕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开展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调研工作[4],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普遍准备不足,导致一些专业发展出现滞后和结构错位等问题。福建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专业管理机制有待形成。
三、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求
福建是21世纪海上絲绸之路核心区,发挥着支点省份的作用。福建省高职院校必须适应“一带一路”相关建设领域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对专业需求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保持高职教育发展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度弹性,专业设置适当超前发展,实现专业集聚效应和产业对接紧密度、契合度。
(一)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统筹协调。
福建省委要明确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使福建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这需要福建省政府根据本省区域发展优势,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中所处经济带、产业集群特点及需求制定人才需求规划。利用大数据资源,教育部门与劳动就业保障、发改委、统计、经济发展等部门建立数据平台,与高职院校进行资源数据共享,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预测、分析,协调产业结构与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制订专业招生计划,引导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使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并行。
(二)主动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急需人才。
福建高职院校要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探索与企业“走出去”相配套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特别是直接涉及“走出去”和“融进去”的急需专业,结合自身人才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发挥企业办学的主体作用,校企合作,依托行业指导评价服务优势,强化产教融合,推进企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不失时机地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强高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需求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相对接的专业体系,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加快高职教育改革步伐,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
针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外语教育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语言教育特别是福建对应东盟主要国家的小语种(如泰国语、越南语等)纳入培养计划,纳入学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有条件的院校与沿线各国共同开发语言互通课程,构建语言互通协调机制,培养学生语言和胜任涉外工作岗位的能力。
(三)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与产业匹配度。
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和培养周期,一个专业从招生到毕业生就业,至少需要三至四年时间,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可能一一对应,契合状态不是固定和绝对的,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会影响制约专业结构优化,这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大弊端。因此,福建高职院校要从适应“一带一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为产业发展服务作为调整专业结构的立足点,积极参与地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与预测分析,建立专业设置评价体系和精准化专业定位,在顺应经济、产业、技术结构调整需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实施产业结构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减少专业设置类同度,确保技能型紧缺人才在总量结构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吻合的专业布局,提高专业建设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四)创立科学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办出院校特色。
人才培养最终要依托课程,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还应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对应“一带一路”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所建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思考和创立一套既能灵活组合又能精确控制课程实施还能与工作体系相匹配,组织严密、结构系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严格、规范地培养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对高职教育提出新要求,福建高职院校应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师资、教学内容到专业建设课程设计等方面围绕“一带一路”与福建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更新内容、适时设置新专业,调整培养方案,加快培育出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满足国家、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龙德毅.“一带一路”触发下的职业教育发展随想[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7):6.
[2]龚森.福建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实证研究[J].教育评论,2016(11):3.
[3]李梦卿,姜维.“一带一路”我国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7(1):17.
[4]陈宝生.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N].中国教育报,2017-02-07(001).
基金项目:2017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年度项目《福建省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研究》(项目编号:FJ2017
B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