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红
摘 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各地发展农村产业提供了宏观指导,但在具体贯彻实施中切不能盲目照搬,必须因地制宜的探索各自具有针对性产业发展思路。该文在分析皖南山区乡村产业发展特殊环境、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以宏观政策为指导,从皖南山区农村应该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产业、谁来发展产业3个维度提出了构建生态高效、产业融合、城乡互补的山区特色产业体系、营造市场主导、政府撬动、改革推动的外向型产业发展环境、集聚主体多元、专业高效、热爱农村的产业发展力量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小农户转型;皖南山区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7-0010-03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皖南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宏观指导,但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产业发展环境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结合皖南山区实际,进行适于当地的产业发展思路探索。
皖南山区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即沿江平原丘陵区以南的山地丘陵地带,境内山多,山地约占总面积的55%,丘陵约占35%,素有“八分半山一分水,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皖南山区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农村人口流失严重、耕地资源紧张和市县经济基础薄弱等局限,乡村产业一直发展缓慢。近年来,皖南山区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乡村产业发展开始提质增效,但仍然面临着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产业融合水平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缓慢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的发展进程。为此,本文立足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在辩证分析当地乡村产业发展的优劣势资源基础上,从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产业、谁来发展产业这3个维度因地制宜提出皖南山区乡村产业振兴的若干对策建议。
1 产业定位:构建生态高效、产业融合、城乡互补的山区特色产业体系
1.1 农业生产方面
1.1.1 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皖南山区耕地面积普遍狭小,不利于运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生产,但这并不能否定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现代农业实质上是运用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去经营农业,而不仅仅是机械化和规模化。因此,皖南山区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要加快发展现代种养技术,大力发展数字农业,运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服务于农林水利和农业经营管理。此外,随着小型农业机械的研发与推广,也为山区丘陵地带开展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创作了一定的条件。
1.1.2 找准市場竞争力 规模效应并未唯一可取之处,扬长避短才能打造市场竞争力。例如,以优质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农产品,培育地理标识产品,推进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等,以资源优势锻造竞争力,以质量换取市场。
1.1.3 保护好生态 良好的生态是皖南山区农村产业发展的根基,也是皖南山区未来重要的区域竞争力所在,无论发展什么产业,都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1.2 产业融合方面 产业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遵循市场规律的过程,切不可主观臆断、盲目扩张。在实践中,有的地方为了产业融合而产业融合,全然不顾市场规律,强力拓展一些不具竞争力的新业态、新产业。例如,看到乡村旅游火热,就群起效尤,忽视资源禀赋的特殊性,村村搞旅游,结果同质化严重,没有竞争力。有的乡村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产业链延长,却又不进行竞争力培育和系统性运营,形式主义严重,造成了农村本就稀缺的资源要素浪费。因此,皖南山区的农村产业融合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基础,发展真正具备竞争力的新业态;一定要尊重产业成长规律,稳步培育壮大既有产业和发展新生业态,构建一个基础夯实、联系紧密、互相支持的健康产业融合体。
1.3 产业协同方面 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调动城镇优势资源去帮助农村发展产业,更有效的方式在于形成城乡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城乡资源环境禀赋迥异,产业选择上必然各有千秋,实现错位发展、协同作战,才是城镇发挥对农村持续带动作用的关键之举。皖南山区地处长三角经济圈,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即便皖南当地城镇产业不够发达,也可以争取把周边发达城市产业中的某些对城市区位依赖性不强的配套环节放在皖南地区,或者在农村发展一些与城市产业联系紧密的上下游产业并保持密切协作关系,让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互促共进。
2 建设思路:营造市场主导、政府撬动、改革推动的外向型产业发展环境
2.1 市场主导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虽然政府在这项战略的具体实施中必然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但农村的产业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一项经济行为,还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按照市场的需求来选择产业、开发产品,按照价格竞争机制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能,形成商业化、市场化的产业建设运营机制。总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皖南山区农村的产业发展必须尊重市场规律,营造顺畅的市场配置资源的环境,才能最终真正推动农村产业的长久兴旺。
2.2 政府撬动 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皖南山区农村的短板较为严重,道路、水电、水利等虽已大部分覆盖,但质量和服务上还是不能与产业化发展需求相匹配;资金、技术、物流、人才等生产要素仍然是皖南山区农村产业发展的严重掣肘。这些虽然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来尝试解决,但从效率、规模和能动性上来说,重要的力量还是政府。其次,在农村产业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规划引领、财政支持、政策利好等将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保障。只不过政府在支持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市场规律,让市场主导农村产业的布局与成长,这样才能正确的发挥政府的撬动作用。
2.3 改革推动 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途径在于城乡融合发展,要害在于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融通,而这一融通的关键就是进行一系列资源和城乡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以破解城乡要素流通的种种障碍。一是探索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使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更加顺畅,让爱农村懂农业的人才流向农村。二是建立农村农业发展用地保障制度,适度扩大农业设施用地,支持农业新增建设用地用于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以保障农业发展用地。三是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充分运用“三权分置”、“三变”改革等办法,使土地这一重要资源要素流动起来,适应现代农业和融合型乡村产业体系发展要求;四是探索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现代管理理念,整合各部门管理职能,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更好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农村管理体制机制。
3 主体培育:集聚主体多元、专业高效、热爱农村的产业发展力量
3.1 优化小农户发展 目前,小农户依然是皖南山区、乃至全国农村重要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其生产积极性高且与人多地少的资源条件吻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但是,小农户的发展也面临着现代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等天然劣势,同时皖南山区农村还存在着农动力人口流失严重、小农户锐减的问题。因此,优化皖南山区小农户发展,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以现代科技武装为支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以产业延伸拓展为动力,实现小农户的升级转型[1]。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财政支农惠农力度,让农民在农村留得住,让农民对农业有信心。
3.2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发展以农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代表的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制定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计划,使更多的高素质农业生产者转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其次,在土地流转、政策金融支持等方面做好宣传和服务工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环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再次,做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导和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3.3 实施人才下乡战略 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是发展现代農业以及构筑农村产业新格局必不可缺的关键因素,而这两者的实现,在操作层面上都有赖于人才的下乡。推动更多农业人才下乡,必须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做足打算。一是建立完善乡村振兴引才专项计划。不仅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还要引进管理、销售、金融等人才;不仅要通过招募基层公务员、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吸收人才,还要善于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园、农村创业创新中心等方式为农企、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引进人才。二是给予下乡人才以前景。规定各类人才在农企、农村就业创业即可享受项目资金、生活补助、购房补贴等奖励,并在公务员考试、职称评定等方面出台鼓励政策,让人才在农村“留得住”。三是创新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的方式,例如政府以采购的方式向农业科技企业或农业销售管理企业购买服务,从直接引进型转变为间接引进型等等。
3.4 鼓励农民工和市民返乡生活创业 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或鼓励有乡愁的“农转非”市民回归农村,对农村产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们因为久居城市,不仅在经营管理念、市场敏感度、融资资格及渠道等方面较农民更有优势,进行产业经营的便利性和成功率更高,而且能够极大的推动乡村治理的文明和科学程度,从而间接为农业农村发展营造更好的人文环境。但是,市民返乡在现实中往往并不顺畅。比如农民一旦进城购房,转为市民,就必须放弃耕地、宅基地,这就等于切断了他们返乡的后路。再比如,城市居民即便定居农村也很难取得村集体成员资格,而没有成员资格意味着既没有集体组织的经济权利也没有集体组织的政治权利,在村集体事务的管理中很难发挥其影响力。因此,要实现市民返乡生活创业,必须在制度上打通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渠道,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胡余超.安徽省农业产业体系与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效应分析[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7.
[2]洪曙光,石金权,张伟.安徽:探索农村新产业用地保障机制[J].中国土地,2017(08):57-59.
[3]蒋永穆,刘虔.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小农户发展[J].求索,2018(02):59-65.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