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鑫
摘 要: 美国华纳公司出品的传记剧情片《萨利机长》是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作品,影片采用了全新的电影叙事手法,即有着多线交织的叙事线索、多层级的叙事层次、延伸性套层叙事结构和多元的叙事主题等,整部影片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叙事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萨利机长》 叙事线索 叙事层次 叙事结构 叙事主题
电影叙事学以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为背景,对影片的叙事系统进行内在性和抽象性的分析。电影叙事学,概而言之,即研究电影本文是怎样讲述故事的,它调用了哪些元素与功能,设计了什么样的布局结构,采用了哪些策略与手法,企图和可能达到何种叙事目的[1]。在电影叙事学中,“怎样讲故事”比“讲了什么故事”更重要,了解和把握影片创作者是怎样讲述故事的,能帮助观众更加深入、更富创造力地理解电影本文,从而更加自由地领略影片的艺术魅力。
《萨利机长》是由美国华纳公司2016年出品的传记剧情片,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影片根据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改编,讲述了萨利机长在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成功迫降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機组人员的故事。影片弱化了空中灾难的过程,将重点放在飞机迫降成功后对机长迫降这一行为的缜密调查上,以辩证的方式塑造了萨利机长这一英雄形象。
本文从电影叙事学角度解读影片《萨利机长》。
一、多线交织的叙事线索
电影在叙事时,有一条或多条线索将叙事的各个元素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在影片《萨利机长》中,创作者巧妙运用了四条叙事线索:两条显性线索和两条隐性线索。两条显性的叙事线索中,一条线索是美国国家交通运输安全委员会对萨利机长的迫降行为进行调查,影片从始至终都在寻求一个答案:飞机迫降哈德逊河中是不是正确的选择?影片开始,萨利机长和杰夫副机长就处于美国国家交通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调查中,安全委员会围绕“飞机迫降哈德逊河是否冒着全机155人的生命危险”这一问题,对萨利、杰夫进行了咄咄逼人的盘问,细致到飞行员的睡眠、是否喝酒、最近的家庭状况等,立刻营造出充满质疑的紧张氛围。在安全委员会的调查中,萨利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出现了噩梦、幻觉等症状。在调查过程中,另一条线索逐渐明晰,这就是萨利机长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起飞到遭鸟群撞击,再到迫降河面,最后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获救的事件全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萨利机长在电话里对妻子的讲述和在酒吧里看到新闻报道时引发的回忆呈现出来的。
在影片中,实际上还有两条隐性的叙事线索。一条是从萨利与妻子的通话中体现出的情感线。影片中萨利与妻子并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只有四次电话通话。第一次通话时,萨利沉浸在非常沮丧的情绪中,妻子也因为媒体带来的困扰而颇有怨词,两人之间的情感间隙是可见的。第二次通话,萨利向妻子倾诉自己执飞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河面的经过。第三次出现的通话,是萨利在迫降河面被营救上码头后第一时间给妻子打电话报平安。第四次通话是在听证会前,妻子打电话给萨利,向萨利告白自己差点失去爱人的惶恐,这时,妻子完全理解了爱人。另一条隐性线索是萨利机长的成长线索,萨利在接受电视台访问时说道“我飞了42年,一辈子都在飞”,这时穿插进了萨利少年时跟随老师学习驾驶飞机的场景,老师告诉他“无论遇到什么场景,都要努力操控飞机”;萨利夜间跑步时看到军用飞机,回忆起自己在空军服役时,飞机遇上故障迫降的危险经历;萨利在飞机发动机失动时,沉静应对,成功迫降水面;萨利在调查中不断反思与研究,最终使委员会承认了迫降事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一条线索让观众了解了萨利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机长的,萨利能够成功完成史无前例的水上迫降也就不足为怪。
这几条线索选取其中任意一条单独呈现,故事都会显得单薄乏力,但是影片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进行时空的转换,让多条线索相互交织,复杂又充满张力,整个叙事显得丰满生动,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二、多层级的叙事层次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中给叙事层次下的定义是:“叙事讲述的任何事件都处于一个故事层,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事的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2]衍生到电影中,电影本文叙述的每一个事件都处于一个叙事层级,一部电影是一个多层级的叙事序列,这个叙事序列呈现出从外向内、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动趋势。叙述层设置的单一或重叠直接关系到影片叙述结构的复杂或单纯,体现着一部影片的结构风格、故事指向和信息范围。一个具有多层次叙述视角的本文,其叙事重心会更多地旋转在对叙述内涵和深度的多角度、多侧面的刻写上[3]。
《萨利机长》主要包含了三个叙事层次,第一个叙事层次是整部电影外层讲述的故事,有一个故事外的叙述人即摄影机,主要讲述了美国国家交通运输安全委员会对迫降事件的调查,委员会对萨利及其同事杰夫进行询问,造成萨利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媒体的狂热追捧也给萨利造成极大困扰。第二个叙事层次以萨利机长为叙述人,以一系列回忆性镜头插入外层叙事,这是从萨利的视角呈现出的飞机迫降事件。第三个叙事层次以飞机驾驶舱录音为叙述人,再现了迫降时的真相。
《萨利机长》没有单一地追求外部事件的因果关系,讲究情节结构的环环相扣,而是用多个叙事层次,从不同的视角对事件进行了“讲述”。摄影机讲述给观众的是委员会对萨利机长咄咄逼人的审问和对迫降事件细致入微甚至教条化的调查。影片用接近总时长二分之一的时间聚焦于萨利叙述的叙事层,告知观众萨利是一个从小就热爱飞行,并在空军接受了严格的飞行训练,有着高超的飞行本领和丰富经验的机长。最后通过飞机驾驶舱录音的讲述,萨利的迫降行为更加得以肯定,萨利的英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萨利机长》在叙事时,多个叙事层面不断切换,不仅显示了叙述层次上的对比张力,而且更容易激起观众对调查结果的好奇,使观众多角度地了解所发生的事件,增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三、延伸性套层叙事结构
电影叙事结构是一部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是对影片中的时空、视听等元素的配置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李显杰在《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将电影叙事结构分为因果式线性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交织式对比结构和梦幻式复调结构。杨鹏鑫在《论非线性叙事电影的九种叙事模式》中,将非线性叙事电影归纳为网状叙事、树状叙事、套状叙事、晶体叙事、多时空并置式叙事、不可靠叙事、重组式叙事、链接式叙事这九种叙事模式。《萨利机长》属于套状结构,但不属于回环式。套状结构(或者叫“套层结构叙事”)的故事形态如同俄罗斯套娃一样,在一层里包含着次生层,打开一个大的模型,里面还有一个小的模型,小的模型里甚至还有更小的模型,如此层层相套[4]。回环式套层结构以叙述上的多层叙述线索为叙事动力,以时间方向上的“回环往复”为主导的结构模式。《萨利机长》的叙事用了“事件中套着事件”的结构模式,但没有时间方向上的“回环往复”,而是有一条向前发展的叙事线索,就是美国国家交通运输安全委员会对飞机迫降事件的调查,在这条线索中插入了萨利机长的叙述和回忆,再现了飞机迫降的惊险过程。因此,影片《萨利机长》在叙事结构上属于延伸性套层叙事结构。
《萨利机长》从表面上看,是美国国家交通运输安全委员会要调查飞机迫降的真相。《萨利机长》开场时,摄影机引领观众进入委员会对萨利、杰夫的调查中,在调查的过程中,萨利作为当事人,从他的视角讲述了事件的发生,在影片结尾时,驾驶舱录音又以另一个讲述人的身份再现了事件真相。《萨利机长》叙事结构使事件本身的进程退于次要地位,而对事件的“讲述”成为本文结构的重心。在套层结构叙述中,对故事本身的矛盾冲突过程的呈现已不是结构的中心,而是把叙述的重心放在不同层次、不同视点的“讲述”所形成的对应、对比、多义性和悬疑性等叙述张力上[5]。
《萨利机长》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视点的叙述,呈现了人物形象的多面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与传统传记片中的英雄形象不同,拯救了155人的萨利机長并不是一个高大完美的形象,萨利因委员会的调查及媒体的大肆宣传而备受压力,噩梦连连,眉头总是紧锁,眼神中透出焦虑,萨利是一个无助又无奈的“英雄”。但是,在萨利作为叙述人讲述飞机迫降事件时,他是一名临危不惧、恪尽职守的机长,面临飞机出现意外时以自己四十二年的飞行经验和本领做出正确的判断,拯救了155条生命。影片还插入了萨利少年时的飞行学习和青年时在空军服役的飞行经历,更让观众了解了萨利过硬的飞行技术和坚强精神的来源。通过套层叙事结构,影片塑造的萨利机长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信念又有情绪、有弱点的生动立体的人。
四、多元的叙事主题
影片的叙事主题即影片思想内涵。《萨利机长》具有多元化的叙事主题,有对萨利机长及其同事在灾难面前恪尽职守的赞扬,有对安全委员会成熟公正的追责态度的肯定,还有对人文关怀的宣扬。
《萨利机长》作为一部传记片,对主人公萨利的褒扬无疑是影片的主题之一。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009年1月15日,萨利驾驶全美航空1549次航班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飞机在爬升过程中遭鸟群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迫降,最后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这是一次奇迹的迫降,切斯利·萨伦伯格机长无疑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但是,影片在突出英雄形象时,并没有如传统传记片一样塑造一个模式化的英雄给予直接的宣扬赞美,而是从对英雄的问责出发,不惜展现英雄脆弱无助的一面,给观众一个有情感有弱点的真实的英雄。
美国国家交通运输安全委员会给观众的印象是严苛的、不近人情的,委员会认为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是坠机事故而不是单纯的水上降落,委员会从飞行系统、飞行结构、维护检查、飞机性能、空中交通管制、野生动物因素、应急响应等各个方面对迫降事件进行教条式调查。如同萨利和杰夫认为的那样,委员会将所有外在因素纳入了调查范围,而始终没有考虑人的因素。飞机上搭载的155人,事发时驾驶员需要的反应时间,萨利拥有的判断力与执行力,这些人的因素都没有被委员会考量。表面上看,委员会处于萨利机长的对立面,是影片中的“反面形象”,但是在委员会不近人情的严苛调查的背后,却是其成熟公正的追责态度的表达。影片的结尾处,面对考虑人为因素后模拟飞行的失败及寻回的左侧发动机的报告,委员会推翻了之前的调查结论,给予了迫降事件应有的肯定,认为迫降事件及萨利机长是“了不起”的,从中可见委员会是公正严谨的。
影片中体现的人文关怀也是引起人们深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文关怀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理想人性的追求。萨利机长在极危难的时刻,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坚毅的精神拯救了155条生命,这是他对生命的尊重,他深知自己肩负着155个人生存的希望。美国国家交通运输安全委员会对飞机事件的质疑,对萨利的追责,也是本着对155条生命负责的原则,是对生命的尊重。在陷入危难时,乘客们遵从空姐的指令,没有过于慌乱,有秩序地撤离等待救援,在这个过程中,母女、父子、夫妻间的告白尤为感人,甚至是陌生人,也能于危难中给予温暖的帮助。飞机迫降哈德逊河河面后,更是得到多方救援,才能完成155人全部生还的“哈德逊奇迹”。正如萨利在听证会上所说,“功劳是所有人的”,机组成员、乘客、救生员、警察等迫降事件的相关人员,都在事件中表现出了人性中善良、勇敢、舍己为人、恪尽职守的品质,这些人性的光辉给人力量、令人振奋。《萨利机长》多元的叙事主题使得影片内涵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更容易激发观众深入的内心感受。
五、结语
《萨利机长》虽取材于一次飞机迫降事件,却不落俗套,没有拍成一部传统灾难片,这得益于影片新颖的叙事手法。影片采用多线交织的叙事线索、多层级的叙事层次、延伸性套层叙事结构和多元的叙事主题等,使得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叙事张力和艺术感染力,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参考文献:
[1][3][5]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2][法]热奈特.王文融,译.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杨鹏鑫.论非线性叙事电影的九种叙事模式[C].南大戏剧论丛,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