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尧
说起航天飞机,相当多的人只知道美国的航天飞机,却不知道苏联同样也有。其中“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故事却充满传奇色彩。
2018年11月15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30年前的这一天,苏联首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成功首次轨道飞行。国际标准时间1988年11月15日03:00:02,“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起飞,06:25:24返回发射场着陆跑道。全程飞行206分钟,这既是首航,也是唯一一次飞行。机上既没有安装生命保障维持系统,甚至没有为操控台安装软件,因为这根本就是一次无人驾驶,全程依靠飞控中心遥控飞行。1991年苏联解体,1993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彻底终止航天飞机计划。2002年5月12日,因为年久失修,停放“暴风雪”号的机库倒塌,导致机体连同能源号火箭都被倒塌的机棚压毁。昔日红色帝国在宇宙空间的骄傲就这样成了一堆废铁,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无情。如今回首这段往事,依然让人感叹不已。
说起“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得从美苏太空争霸说起。美国人至今还喜欢重复这句话, “我们能把人送上月球,也就意味着我们能解决地球上的任何问题”。而赫鲁晓夫和当时的苏联共产党也都不止一次地阐述过 “社会主义和宇宙空间是统一的”这一思想。在这种背景下,冷战期间美苏将太空作为争霸的新空间。苏联率先发射人造卫星成功,先下一城;而后美国凭借综合国力的优势,在登月竞赛中反超;为赶超美国,苏联研制起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可在宇宙空间连续飞行2至4个星期,并可随时返回地球。它同时能把大型结构送入空间轨道,在太空中执行多种修复和回收任务,还可以与“和平”号轨道联合体对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苏联航天事业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发展宇宙空间轨道站上,并在这方面取得了领先地位;而在航天飞机的研制方面,则明显落后于美国,而“暴风雪”号的发射成功揭开了苏联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苏联航天飞机从1980年开始建造,1984年第一架成型的“暴风雪”号建成,但直到1988年才发射升空,这期间共建造8架试验机,用于多次轨道测试飞行,为“暴风雪”号正式飞行趟路。“暴风雪”号的外形与普遍大型喷气式客机类似,长36米,高16米,能完成太空飞行100次。它可以由宇航员驾驶,亦可自动飞行。座舱为2层,设有10个座位。在宇航员驾驶时,机组由2至4人组成,乘客可包括人造卫星修理人员2名,货舱机械手操纵人员1名和科研人员2名。座舱位于机身的头部,有6个连在一起的长方形舷窗供全景观察。机身直径为56米,机翼宽24米,其表面面积为250平方米。“暴风雪”的发射重量为100吨,是过去发射的“联盟”型载人宇宙飞船的14.3倍。为了使航天飞机在以极大的速度降入大气层时,能经受住等离子体作用所产生的1600摄氏度炽热,并防止巨大的热量传入機身,“暴风雪”的表面由38000块轻质吸热陶瓷片所覆盖。这种陶瓷片的制作工艺是苏联自己开发的,可耐2000度高温。除了镶在机身底部和机翼底部的陶瓷片为黑色的外,其余的均为白色。
如此先进的航天飞机最后却落得被倒塌机棚压毁的命运,在让人感慨的时候也使学者们陷入深思,这到底是为什么?
苏联解体后,其主要的继承者无力与美国展开太空争霸。“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而俄罗斯残缺不全的工业体系更是无法制造“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后续机型。在谈起航空母舰时,曾任尼古拉耶夫船厂厂长的马卡洛夫曾说过,“瓦良格”号不可能再完工了。因为缺苏联部长会议、缺苏联党中央、缺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缺国防工业委员会、缺9个国防工业相关部委的决策,同时缺700多个相关工业的技术支持,以及缺8000多家相关配套厂家的材料。航天飞机的尖端程度不在航母之下,因此等待“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命运只能是毁灭。
航天飞机固有的缺陷,也让“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没能挺过当时的困境。作为一种航天器,航天飞机比起宇宙飞船有其优势,就是可以反复使用。但是其缺点更多:安全系数不够高、技术复杂、造价高昂。而最后一个缺点在经济严重困难的俄罗斯眼中,更是不可容忍的巨大缺陷,因此“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被叶利钦无情的宣布死刑。
要知道的是,美国后来也淘汰了全部航天飞机,原因也是因为其固有的缺陷:原计划一架航天飞机要飞100多次,可实际上5架航天飞机加起来总共才飞了135次,远没有达到预计的要求;航天飞机的零部件有250万个左右,构造极其复杂,几乎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航天器,而复杂性则在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美国总共制造了5架航天飞机,却损失了2架,造成了严重的世界影响,也进一步暴露了这种复杂航天器的缺陷所在。美国航天飞机计划后期的花费,占到美国全部民用航天经费的1/3,严重影响了美国其他航天计划的开展,美国也被迫放弃了航天飞机的计划。从这一点来看,不得不说俄罗斯人具有较强的预见性。
虽然“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走向星辰大海的脚步却不会因此停步。如何使航天科技发展真正造福于人类,始终是各国,特别是美国、俄罗斯这些航天大国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