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涛,欧阳喻璐,李志丹,朱伟伟,左芬,孙锦茂,童康尔
绍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 绍兴 312030
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是指肿瘤患者在其疾病的发展以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贫血,是恶性肿瘤常见的伴随疾病之一[1]。肿瘤患者的贫血,往往是由多因素、长时间积累导致的一个疾病状态[2]。贫血与低体能状态有明显关系,是肿瘤的一个独立预后不良因素,不仅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影响患者的疗效及预后[3]。肿瘤患者贫血的发病率高,以胃癌患者为主。胃癌患者往往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等贫血症状,大多数因未达到输血要求,症状不严重被忽略,或因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费用较高而未被治疗,一直处于贫血状态,未被重视[4]。胃癌患者贫血的治疗,一定要从整体来着手,而从整体出发来辨治疾病正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与优势所在。本病属中医学血虚、虚劳、血枯、虚损、血劳等范畴,笔者观察中药复方归脾汤治疗胃癌相关性轻中度贫血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1 纳入标准 ①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胃癌患者,中医辨证以气血亏虚证型为主;②血常规为轻中度贫血患者,即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且高于60 g/L;③心、肺、肝、肾功能无严重障碍;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月;④年龄>18岁,且<80岁。
1.2 排除标准 ①查血红蛋白正常或低于60 g/L者;②心、肺、肝、肾功能严重障碍;③失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临床难以纠正的急、慢性贫血;④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2月;⑤年龄<18岁,或>80岁。
1.3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胃癌相关性轻中度贫血患者共8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3~72岁,平均(62.12±5.29)岁;轻度贫血28例,中度贫血12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9~70岁,平均(63.24±7.78);轻度贫血30例,中度贫血10例。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1 对照组 琥珀酸亚铁片,每次0.1 g,每天3次;若合并叶酸缺乏,给予叶酸片,每次10 mg,每天3次;若合并维生素B12缺乏,给予维生素B12片,每次1片,每天3次,口服。
2.2 治疗组 予归脾汤为主的汤剂治疗,处方:黄芪20 g,党参、白术、当归、木香、远志各10 g,茯苓、酸枣仁各15 g,大枣3枚,甘草6 g。并根据患者情况辨证论治进行加减。每天1剂,共煎成药液300~400 mL,水煎分2次服用,早、晚各服1次。
3.1 观察指标 ①观察时点及周期:以2月为观察周期。以患者入组前、入组治疗1月后、治疗2月后为观察时点,对患者进行观察。②记录入组前及每个观察时点患者外周血象中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治疗前后患者体力状况KPS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数的变化。③安全性监察: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大出血、贫血进行性加重,可能出现休克等严重情况,则中止观察,作脱落处理;给予止血、输血等治疗。
3.2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1 2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情况比较 见表1。治疗1月后,治疗组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2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均升高,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情况比较(±s)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情况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②P<0.05
血红蛋白(g/L) 红细胞(×1 0 12/L)组 别 n治疗组对照组4 0 4 0治疗前9 0.1 5±1 1.2 4 9 2.0 3±1 3.8 9治疗1月后9 6.6 8±1 4.0 8①9 5.1 1±1 2.2 5治疗2月后1 0 6.0 4±1 0.2 3①②1 0 1.2 2±1 7.1 8①治疗前3.0 1±0.2 1 3.1 6±0.1 7治疗1月后3.2 3±0.1 1 3.2 8±0.5 6治疗2月后3.5 1±0.4 3①②3.3 5±0.7 2①
4.2 2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比较 见表2。治疗2月后,治疗组CD4+、CD4+/CD8+、CD16+56+均较治疗前有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治疗组CD4+、CD4+/CD8+、CD16+56+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3 2组治疗前后体力状况KPS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1月后、治疗2月后,2组KP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血液的生成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功能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尤以脾胃最为重要。脾有运化、统血功能,“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同时,在《景岳全书·传忠录·脏象别论》中也提及:“胃中水谷之清气,借脾之运化成血,故曰:生化于脾”;“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脾还有统摄血液的功能,在《难经》中有提到:“脾裹血,温五脏”,统摄即是这里的“裹”所表达的意思。唐容川云:“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可见,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将水谷精微之物化生成血液,若血不生,则生化无源,以至血虚;若脾虚不能统血,则血行脉外导致出血,必定引起血虚。心主血脉,赖心气推动血液及维持脉道通畅,以运行血液输送营养物质至全身各脏腑,而在心阳的作用下,将营气和津液化生为血液,即“奉心化赤”。若心气、心阳不足,则心主血功能失常,血流不畅,脉搏无力,心血生化不足,则易导致气滞血瘀血虚,血脉受阻,脉道空虚。
表2 2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比较(±s) %
表2 2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比较(±s) %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②P<0.05
组 别n治疗组4 0对照组4 0时 间治疗前治疗1月后治疗2月后治疗前治疗1月后治疗2月后C D 3+5 3.3 7±5.2 6 5 8.0 8±2.2 7 6 4.8 3±5.5 2 5 2.6 7±4.7 2 5 4.3 8±2.0 6 5 7.8 3±5.5 8 C D 4+2 7.4 6±3.5 8 3 0.3 2±6.3 2 3 4.0 9±3.7 5①②2 6.4 2±6.5 3 2 8.5 5±2.5 2 2 9.8 5±3.0 7 C D 8+2 8.0 6±3.8 2 2 6.3 1±6.0 7 2 4.5 2±5.2 4 2 9.4 7±3.2 7 2 7.4 7±2.1 3 2 7.4 0±2.8 4 C D 4+/C D 8+0.9 8±0.7 5 1.2 6±0.5 3 1.6 4±0.3 0①②0.9 4±0.7 9 1.0 3±0.3 2 1.1 5±0.3 1 C D 1 6+5 6+1 6.5 3±5.3 2 1 8.0 2±3.0 5 1 9.0 3±2.6 7①②1 5.3 2±1.9 1 1 6.7 3±3.7 8 1 6.5 2±4.7 8
表3 2组治疗前后体力状况KPS评分比较 (±s) 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体力状况KPS评分比较 (±s) 分
治疗2月后8 4.0 0±4.0 6 7 5.0 0±3.6 2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4 0 4 0治疗前8 1.0 0±3.6 7 7 4.0 0±9.1 4治疗1月后8 3.0 0±2.3 6 7 4.0 0±3.5 6
归脾汤出自宋代《济生方》,由白术、当归、茯苓、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人参和甘草组成,用于治疗心脾气血两虚,症见面白无华、唇甲苍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失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的患者。临床上胃癌患者往往伴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等贫血症状,正属本方所治。方中以参、芪、术、甘草温补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茯苓、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腻滞碍胃。组合成方,心脾兼顾,气血双补。
本研究结果显示,归脾汤用于治疗胃癌轻中度贫血患者,可提高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以及提高患者免疫力。2组治疗2月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均有升高,治疗组治疗1月后血红蛋白水平即有所升高(P<0.05)。且治疗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升高水平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提示归脾汤治疗胃癌患者,改善贫血的效果比西医常规补铁治疗效果更好。对照组补铁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2月后,CD4+、CD4+/CD8+、CD16+56+较治疗前均有升高(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归脾汤在改善贫血状态的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胃癌相关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而西医治疗胃癌相关性贫血的方法,多只能于短时间内解决贫血,不能持久,或只能部分纠正胃癌相关性贫血情况。中医学治疗可同时纠正患者贫血状态,改善患者贫血相关症状,提高患者免疫力,较之西医单纯补铁、促红细胞生成等治疗,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5],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