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邹孝听
2018年11月7日,招商局资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新合作服务贸易创新论坛上,与江苏省政府投资基金签署了《服贸基金支持江苏服务贸易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同时,中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又与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元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中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由商务部牵头设立,总资金规模达100亿元,将重点支持服务业对外开放,共同推动苏州工业园区服务贸易产业提速升级。通过参与此次论坛,国家服贸基金将主动发挥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支持国内优秀服务贸易企业做大做强。
业界专业人士认为,产业引导基金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请进来,走出去”,不断壮大对外贸易和交流。其实不仅如此,园区开发建设24年来,除了产业贸易各类基金外,能极高、总量大的金融产业为这座城里的企业带来过无穷的力量和机遇。冲刺长三角上海金融副中心,也使得区域内的企业在“全球买卖”方面如鱼得水。
11月20日,新加坡-江苏合作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在新加坡召开,园区管委会和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共建“一带一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江苏省青年企业家联合会和新加坡通商中国合作备忘录等13个项目签署,其中园区与新加坡签约项目7个。
深化中新金融创新合作,共推“一带一路”建设。至此,中新金融合作又被推上新高度。回顾园区一路走来的金融创新历程,既有令人称赞的作为,又有复制经验的借鉴意义,值得关注。
不妨先来看一组数据,目前园区在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位居第1,全国百强产业园区排名第3,全国高新区排名第5。截至2017年底,9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共投资156个项目,累计吸引外资项目4000多个,注册外资达41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3亿美元。
这些年来,园区重点利用外资推动服务业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区内现有各类企业近5万户,其中外资企业近5600家,注册外资超过428亿美元;来自欧美的项目占49%(含新加坡转投资),日韩占18%,新加坡占6%,港澳台地区占22%。至此,园区一跃成为江苏省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度最高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大力深化中新金融合作,成效显著。
如在金融机构跨境合作方面,新加坡三家本土银行早先便入驻园区,星展银行、华侨银行、大华银行分别于1994年、2014年和2015年在园区设立分行;苏州法人金融机构东吴证券、苏州银行获批到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
在金融业务跨境合作方面,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贸易和投资的需要,园区早在2013年就提出了试行跨境人民币的业务设想,同年中新协调理事会确定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展中新金融合作。
2014年6月份,人民银行正式批复了苏州工业园区相关企业试点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股权投资基金人民币对外投资、苏州工业园区内企业到新加坡发行人民币债券、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等4项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的请求。
如此一来,不仅新加坡的银行能向园区企业发放跨境人民币贷款,中国的股权投资基金也可以用人民币对外投资。同时园区内的企业可以到新加坡发行人民币债券以及开展个人经常项下及对外直接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年的中新协调理事会上同意了苏州工业园区试点RQFLP(人民币境外有限合伙人)制度。
试点以来,就人民币跨境贷款业务而言,园区企业与新加坡银行保持了良好的互动。据了解,企业所获贷款主要投向交通运输、通信设备、电子器件、新型材料等行业,股权投资基金对外投资超亿元。
而从外资集聚度来说,园区共有外资金融机构38家,这样的数据也继续在江苏省保持领先地位。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8年9月末,园区已集聚金融类机构956家,包括持牌类金融机构162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5家)、各类准金融机构794家(其中私募基金673家),苏州大市90%的银行分行和近50%的保险分公司落户园区,外资银行数位列全省第一,基本形成了金融机构高度集聚、功能层级相对较高、金融产品和服务较为丰富的发展格局。
令人惊喜的是,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管理人以及产品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中,注册地在园区的共有301家,占江苏省的8%。按机构层级分,园区151家金融机构中,各类总部113家,占比近75%,包括银行分行级别以上45家,直接融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持续发力;上市企业累计18家,累计IPO募资105亿,再融资376亿,新三板挂牌累计挂牌企业108家,各类债券融资当年新增中期票据、超短融私募债等各类债券融资36亿元。
此外,2017年5月初,东沙湖基金小镇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从一定程度上营造了基金发展的独特优势。据了解,自进入省发改委创建名单以来,小镇新增基金管理团队14个,新设基金27支,新增管理基金规模近400亿元。截止2017年末,东沙湖基金小镇累计设立基金152支,管理基金规模累计超1300亿元。
不得不说,园区在金融服务体系层面愈趋完善。
相关数据显示,园区这些年累计设立了2.4亿的风险补偿资金池,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产品,累计授信超20亿元,支持企业250余家;完成全市首单双创债的发行,2单总计3560万元。
除此之外,园区还在科技金融领域可谓展开了大手笔布局。利用科技金融平台解决企业融资需求350笔,总额超23亿元。引导基金参股子基金19支,总规模超43亿元;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放大倍数超8.7倍;融睿产业基金完成7个项目投资决策,2个项目已出资,拟出资金额5亿元。
通过上文所提到的金融机构跨境合作、人民币业务跨境合作、各类基金的设立等,园区这些年一直在深化跨境金融合作的道路上不断创新。11月20日,在新加坡-江苏合作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为深化中新金融创新合作,园区管委会还与新交所、星展银行、大华银行、华侨银行签约建立了协调机制,又一次推进了金融领域的合作,促进资金融通,市场对接,支持深化中新在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科技产业、金融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创新合作。
其实无论是园区经济转型升级,还是打造区域金融中心,都需要金融产业进一步国际化、市场化、多层次的创新发展。园区在深化试点中新跨境金融合作上,既有令人称赞的作为,又有复制经验的借鉴意义,值得关注。
首先,园区开发建设24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中新两国政府互利合作的成功典范。开展中新金融跨境合作,有利于园区在新的领域深化中新合作,发挥在全国中外合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其次,2015年12月,首个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落户园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集成化、专业化的一站式服务,特别是在金融、培训、中介、风险防范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为提升投资便利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再者,新加坡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重要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对接新加坡,试点跨境金融合作业务,一来可以推动园区借鉴和学习新加坡金融行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二来可以通过园区“走出去”发展战略,带动相关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除此之外,近几年,园区大力推进实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及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等产业发展计划,加快构筑高端产业发展新格局。尤为关键的是,开展与深化中新跨境金融合作业务,为园区及其“走出去”项目拓宽了融资渠道,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资金配套需求。
据苏州工业园区金融管理服务局相关人员称,作为区域金融中心高地,园区在现有机构集聚基础上,始终积极加强金融招商,加快金融资源集聚重点加强金融总部类机构,持牌金融机构以及私募投资基金的培育新设和招商引进。
这些年在资源整合方面也有不少具体部署,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设立研究院,推进以商务、金融为主题的研究与教学;园区金融财务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与新加坡多家培训学院合作,组织苏州银行总行等单位赴新加坡开展专题金融培训与学习;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还在园区设立了“中新跨境金融中心”和“跨境金融培训基地”,借助园区中新合作平台及资源,开展金融人才培养,着力于推动中新金融业务合作创新……
不断新增的金融类机构,大力推进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优势,深化产融结合服务功能,强化上市公司在区域产业中的引领作用,推进“产业载体+上市公司+私募股权投资”的产融发展模式。
据了解,园区今年拟新增境内外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至2020年力争全区上市企业超30家,拟上市企业超100家,储备上市孵化企业超150家,打造以上市企业为龙头的现代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力争培育50亿市值企业超15家,百亿市值企业超5家,率先打造全国标杆性基金生态园,加快推进基金小镇建设,依托园区现有产业资源优势,吸引包括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产业投资等覆盖创新创业全产业链的各类私募基金聚集,汇聚全国乃至全球顶尖基金管理人,力争全年新增各类基金超40家,小镇注册基金规模超1500亿元,实现小镇出租率提升10%,不断深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做大创投引导基金规模。
另外园区还将吸引更多股权投资基金入驻,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园区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区域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的,上市(挂牌)企业新高地、创新创业集聚地。
当然,为了维护区域金融环境安全稳定,积极稳妥推进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园区政府将对重点企业开展分类处置,对非重点对象开展好日常监测,加快推进园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作,提高金融风险防范和识别能力。相信不久的未来,园区将云集全球资源,成为长三角上海金融副中心。